聊起曾国藩,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闻。打从民国那会儿起,学曾国藩的风气就特别盛行,这股子劲儿到现在都还挺足。有人讲,咱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就出了俩半圣人,孔子和王阳明各占一个席位,曾国藩就是那半个。这足以看出曾国藩在咱们中国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有人晓得,曾国藩读书其实不算聪明。还有这么一个事儿流传:有次一小偷溜进曾国藩家想偷东西,正好碰上曾国藩在那背书。小偷在一旁听着,书都快背下来了,曾国藩还在那儿一遍遍摇头晃脑地念。这事儿能看出来,曾国藩读书的天赋挺普通的。
这样一个原本资质普通的人,后来怎么就成了大名鼎鼎的臣子呢?而且还是在晚清那种中西方文化碰撞得最厉害的时候,他居然能脱颖而出?
今天子霄会从三个方面来聊聊曾国藩这一辈子。首先,咱们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接着,再看看他在官场上的那些事儿。最后,讲讲他为人处世的一些智慧和原则。这样你就能对曾国藩有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啦。
01 保持本真
曾国藩是湖南乡下人。他爷爷在当地也挺有名,不过早先时候,他爷爷曾玉屏是个爱闲逛的小伙子。后来有回听说有人在拿他当反面教材教训小孩,这让他受到了很大触动,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要好好打拼家业。没想到,最后他还真的做到了,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
手里有了些钱后,曾玉屏就琢磨着怎样把财富守住。在他看来,那时候家里要是有人能当上官,家里的事就有人罩着了。因此,他打发儿子曾麟书去念书,想让他考个功名回来。可没想到,曾麟书读书的天赋实在不行,一连考了十一次,愣是一次也没考上。
曾麟书明白自己读书没天赋,所以他把全部期望都放在了儿子曾国藩身上。曾国藩这小子,5岁就开始认字,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把五经都给啃下来了,接着就开始琢磨考试得用的八股文。按理说,曾国藩这读书路子是挺有希望的,但没想到,他跟他老爹一样,考场上总是走霉运,考了一次又一次,愣是一次都没中。最让人没想到的是,每次考试,父子俩都是一块儿去,然后又一块儿落榜回来。这在当时,可真是让不少人觉得稀奇。
曾麟书四十三岁那年,他和儿子再次一起参加了考试。结果让曾麟书大吃一惊,他居然考上了秀才。这事儿在老曾家可是五六百年来头一遭,出个举人,曾麟书乐得不行。
那说说曾国藩吧,他找了老半天,自己的名字愣是没找着,这已经是第六次考试没考上了。不过有趣的是,他在另一块榜单上瞅见了自己的名字。这到底是咋一回事呢?
这件事对曾国藩打击真的很大,原本他们家没考中的事,也就村里人知道。但这次“公示批评”是全省范围的,等于说把脸丢尽了全省。
这次事儿对曾国藩打击可不小,他头一回碰到有人当着大伙儿的面指责他。后来曾国藩聊起这段往事,觉得这是他人生路上碰上的第一个大坎儿。
曾国藩第七回参加科举,这回可真走运,考上了。虽说成绩排在最后头,但好歹也是个秀才了,还比他老爹早考上了二十年。看来他运气是真转好了,因为第二年秋天,他又去考了举人。这举人可比秀才难考多了,全省也就选那么四五十个人。大家伙儿一开始都没啥信心,就想着去长长见识,结果谁承想,曾国藩这回一试就考上了举人。
消息一传开,整个湖南省都轰动了。毕竟,一旦成为翰林,往后最差也能当个知府,更别提曾国藩还如此年轻,将来的发展肯定不可限量。曾家这次因为曾国藩中了翰林,在乡里的地位也是突飞猛进,从小地主一跃成为接近权力中心的官宦世家了。
为啥曾国藩考秀才时那么费劲,但之后的考试却挺顺利呢?其实,关键就在于他追求的是扎实。因为他没啥特别的天赋,所以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刻苦学习,这样一来,他的知识根基打得特别牢。
02 自我约束要想在生活中取得进步,学会自我约束是非常关键的。这意味着你得管住自己,不让自己随心所欲。比如,定下的计划得按时完成,不能总想着拖延。自我约束还得体现在对欲望的控制上。面对诱惑,你得能忍住,不让自己陷进去。就像减肥时,看到美食得管住嘴,不能因为一时贪吃就放弃了目标。而且,自我约束还得持之以恒。不能今天严于律己,明天就放纵自己。得一直保持着那份决心和毅力,才能真的让自己变得更好。总之,自我约束就是要求自己在该做的时候去做,不该做的时候坚决不做。这样,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曾国藩到了京城后,起初感觉还不错,心里憋着股劲儿,想和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学士比划比划。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
科举中榜让他信心满满,但这信心主要来源于他对考试书籍的熟透。进了翰林院,曾国藩才明白,自己以前掌握的科举那点东西,只是学问海洋里的一滴水。翰林院里的那些读书人,个个表现出的学识和气度,让曾国藩觉得自己很渺小。这就像是一个通过高考考上清华的学生,在宿舍里本想炫耀下自己的高分,结果室友惊讶地说:“你还参加过高考啊?我们都是直接被特别录取的。”
曾国藩此刻的心情,跟那刚考上高考状元的学生没啥两样。他觉得自己和那些翰林院的大佬们比起来,简直就像是个没摸过书本的土包子。
为啥会这样呢?说起来,曾国藩他们家的情况,咱们之前也聊过。从他祖父那辈起,家里人就特别努力,想让日子过得宽裕点。到了他父亲那会儿,就开始考科举了。因此,他们家堆满了考试用的书籍,就好比一个学生家里,全是五年高考真题、三年模拟题,一本文学书、哲学书都找不到。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去掉身上的土气,曾国藩在翰林院时,抓住所有能学习的机会,大量看书,深入钻研儒家经典。他专门去拜见大学问家唐鉴,唐鉴给他推荐了《朱子全集》。从那以后,曾国藩每天都读这本书,一天不落。
可能有人会想,不就是多读点书嘛,有啥大不了的。但这其实没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曾国藩那时候当的翰林,这职位挺有讲究。要是表现得好,很快就能被皇上召见,说不定还能进南书房;可要是不争气,那可能一辈子都得待在翰林苑里,没啥晋升机会。
考核翰林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隔几年搞一次翰林大考,但为了真正摸清翰林们的底细,这个考试的时间不固定。每次考试都是突然袭击,通知得很临时。要是谁在考试中栽了跟头,那可能就得直接卷铺盖走人了。
不少翰林变得老练圆滑,整天就知道蹭吃蹭喝,混日子,一听说要考试就心神不宁。可曾国藩不一样,他没被这种环境带偏,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短板,并且坚持读书提升自己,这事儿真的很不容易。
想象一下,要是曾国藩没那股子读书的韧劲儿,他还能翻身成功吗?
03 灵活应对有时候,遇到难题不能死磕到底,得学会换个思路,这就是变通。生活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变化莫测的世界里,变通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能力。
聊完了曾国藩的学习方法后,咱们接着来扒一扒他人生中另一个超级关键的转变时刻。
进了官场,曾国藩就像个满怀理想的人,总觉得“只要自己有理,啥都不怕”。就拿咸丰帝上位那事儿说,曾国藩又得了宠。咸丰帝一高兴,让他一个人管起了朝廷六部中的五个副部长活儿。这下曾国藩可高兴了,虽然忙得团团转,但他心里乐意。他觉得咸丰帝真是英明,于是连着上了好几个奏章,提了不少建议。可没想到,咸丰帝只是三分钟热度,根本没把曾国藩的建议放心上。这事儿让曾国藩挺失望的。
遇到这种事,大多数人可能就直接打消说服领导的念头了。但曾国藩不一样,他偏要再试一次,居然又起草了一份奏章,里头毫不客气地把咸丰帝的不足之处给数落了一番。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咸丰帝,结果咸丰帝直接打发他去江西当主考官,算是图个清静,眼不见心不烦。
这次皇帝没搭理曾国藩,让他开始琢磨起自己平时做人做事的方法来。但这只是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大的难关在等着他呢。
太平天国闹得凶,曾国藩就训练了湘军来平定叛乱,那时候他和咸丰帝关系好得很。可没过多久,咸丰帝给其他军队也加强了力量,看上去打太平天国更有把握了。这时候,咸丰帝就想起曾国藩以前老跟他唱反调,再加上曾国藩是个汉人,咸丰帝干脆就让他回家歇着了。
曾国藩原本以为自己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却没想到咸丰帝这么快就不再重视他了。因此,回到家乡的曾国藩心情特别糟糕,动不动就发火。他既生气皇帝不理解自己,还怀疑自己,又懊恼自己脾气太硬,结果错失了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机会。
在遭遇巨大苦楚时,他翻开了老庄的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老是碰钉子,不光是因为外界条件不好,关键还是自己以前做人做事太爱摆出一副道德高尚的样子,凡事都以自己为出发点,而且性格过于尖锐,说话直接得让人受不了,得罪了不少人。他又找出以前写的信看了看,这一看可把他吓坏了,当年他自以为信里写的都是至理名言,但现在读起来却感觉每一句话都像针一样扎在自己心上。
发现这些问题后,他就在家给亲朋好友写信,请他们给自己挑挑毛病,说说哪里做得不好。没想到真有朋友毫不客气地列出了曾国藩的一大堆问题,看完这些,曾国藩下定决心要好好改正。
后来,曾国藩重回官场时,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冲动的年轻人了。他开始懂得顺应时势,与世无争。在他心里,只要最终的目的能达到,中间的过程就没必要太计较。这样的心态变化,使他在遇到难题时,总能想出更妙的办法解决,也让他跟同事们、跟皇帝的关系都处得更加和谐。
这就是曾国藩,一个能找出自己不对的地方,并且还会去改的正直大臣。
子霄觉得,咱们普通老百姓,要是也能像曾国藩那样,做到三点:保持憨厚、管好自己、灵活处事,那也能活成让自己都竖大拇指的人。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订阅我,我每天都会给你带来读历史的心得体会。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