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苏都想山寨的德国军品,问世85年仍在销售,原始设计绝不改动

借古论今事 2025-04-24 11:37:5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种看似普通的军事装备被广泛认为是战场上最具革命性的发明之一。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明确指出,倘若缺少这种关键设备,盟军部队绝无可能以超越德国闪电战术的速度推进至法国腹地。这种装备在盟军战略行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价值在战争后期得到了充分验证。

这款军用油桶名为Jerrycan。它的设计简单却非常实用,主要用来装运燃料。Jerrycan在二战期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要工具。它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密封性好,便于携带和堆叠。即使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Jerrycan也能确保燃料的安全运输。这种油桶的设计至今仍被许多国家沿用,证明了其卓越的功能性和可靠性。

Jerrycan这个名字其实是美国人给起的,其中的“Jerry”在俚语里代表德国,因为这种油桶最初是德国人发明的。它的前身是德国军方的一个秘密装备,官方名字叫“国防军标准燃料桶”,专门为闪电战量身打造的。

1936年,德国国防部发起了一项招标,目的是寻找一种新型油桶,要求这种油桶比当时使用的三角形油桶更加轻便和耐用。这个举措是为了解决现有油桶在运输和使用中的不便和易损问题。通过这次招标,国防部希望德国企业能够提供一种改进的容器,以满足军队对高效、可靠装备的需求。

多家企业参与了国防部的招标,各自提交了产品接受评估。经过多轮测试和反复改进,最终米勒工程公司的首席工程师文森特·格鲁沃格研发的方形油罐脱颖而出。这款产品于1937年投入批量生产。

这种方方正正、能装20升油的铁桶,看起来普普通通,没啥特别之处。但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评价米勒公司的设计之前,咱们先瞧瞧英军用的油桶是啥样的。

英军当时配备的油桶有2加仑和4加仑两种,这些油桶都是用薄铁皮焊接的,形状是方形的,这样方便运输和存放。不过,由于铁皮太薄,油桶很容易就摔坏或者被东西扎破,特别是焊接的地方特别容易出问题。士兵们经常吐槽,路稍微颠簸一点,油桶里的油就开始漏了。

根据数据统计,英军因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而造成的燃料损耗比例达到了四分之一。更严重的是,汽油泄漏本身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给军队的运输和后勤保障带来了双重挑战。

英军的油桶设计极其简陋,整体就是一个简单的铁皮盒子,上面装了一根铁条作为把手,握起来既不顺手也不舒适。更麻烦的是,油桶的盖子需要用扳手才能打开,如果没有工具,根本无法操作,这大大降低了它的实用性。

英军的燃料罐虽然价格便宜,但其他方面表现实在不怎么样。糟糕的设计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这点直接把成本上的那点优势给抹平了。

英军士兵在战斗结束后,往往会将使用过的燃料容器二次利用。他们往这些空油桶里填满泥土,改造成简易的防御工事,作为掩体使用。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既节省了资源,又能在战场上快速构筑防护设施。

接下来我们看看Jerrycan,这东西真是设计上的顶尖作品。英军的油桶我们已经看过了,现在转向这个,它确实不简单。Jerrycan的设计,可以说是一流的,非常出色。

Jerrycan的设计顶部装有三个圆形把手,排列整齐,握感良好。这种设计源于德国军方的需求,要求单个士兵能够轻松携带两桶装满的汽油或四个空桶。

士兵使用Jerrycan时,中间的提手设计让搬运油桶变得轻松。对于力气大的人来说,可以将两个油桶并排放置,单手抓住相邻的侧提手,一次性提起两桶油。如果是空桶,左右手各提两个,一次就能搬运四个,操作起来毫不费力。

设计师特意在结构上开了一个槽,将焊接处嵌入其中,从而保护了最易受损的部位,使其免受直接冲击。这种设计巧妙地避免了关键区域暴露在外,有效提升了整体结构的耐用性。

这确实是个非常聪明的点子。

Jerrycan的表面设计了一些凹陷结构,这些凹陷具有双重功能。首先,它们增强了油桶的整体结构强度,使其更加耐用。其次,凹陷增加了油桶的表面积,这样在温度变化导致材料膨胀或收缩时,油桶能够更好地适应体积变化,从而减少变形的风险。

Jerrycan的设计独特,其桶盖位于侧面较低处,这意味着它无法完全装满液体。桶内高于液面的区域与提手结合,形成一个空气储存空间。这种设计确保了即使油桶满载后不慎掉入水中,也能依靠储存的空气产生足够的浮力,使油桶浮在水面上,从而有效防止燃料的丢失。

Jerrycan的桶盖采用了杠杆铰链结构,确保不会意外打开,操作时也无需借助工具。此外,入口处设有通气管,倒油时既迅速又流畅。

经过多次细致考量,这五个关键点共同作用,使得Jerrycan在性能上远超英军使用的简易易拉罐式油桶。

得益于高效的物资管理,纳粹德国在实施闪电战战术时,燃料供应始终保持着稳定状态。其后勤系统通过优化储存和运输方式,确保了燃料容器的可靠性,避免了因容器问题导致的资源浪费。这种精准的后勤保障为德军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在战争初期能够充分发挥机动优势。

在1939年德军实施闪电战前夕,他们预先储备了大量装满汽油的军用油桶,这些物资为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

在北非战场上,英军首次认识到德军油桶的实用价值。这种设计巧妙地避开了英军在燃料运输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一名英国军官曾提到:德军在沙漠作战中使用的燃油容器设计得非常出色。这种5加仑容量的油桶坚固耐用,能多次重复使用,成为英军最想缴获的装备之一。

英国在获得德军油桶后,发现需求迅速超过了供应。为此,他们决定直接仿制德国设计,几乎完全复制,并开始大规模生产。

英国人在设计水罐时,特意用白色十字标记,这样就能一眼看出它与装汽油的罐子不同。这种做法简单明了,避免了混淆。

战争初期,美军装备的油桶设计与英军基本一致。随着英军开始模仿德军油桶,美军也迅速跟进仿制。但在制造过程中,美军对原设计进行了几处调整:首先,他们将侧面的冲压槽图案简化为X形;其次,把焊缝位置改到了油桶底部。尽管这种改动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缺陷,但美军对此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一辆满载的美军2.5吨卡车能一次性运输1655个Jerrycan。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对缴获的德国油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将其作为军用标准进行仿制。这种被称为Jerrycan的油桶因其多功能性而广受欢迎,不仅便于悬挂在车辆外部,还能整齐地堆放在船只和汽车上进行大规模运输。时至今日,俄罗斯仍在生产这种油桶,主要供应民用市场。

这款装备耐用性强,结构设计科学,迅速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补给品。无论是哪一方军队,都将其视为维持战斗力的关键物资。

出色的工业设计不仅实用性强,还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让人在使用时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例如,古斯塔夫长椅诞生于1909年,可口可乐的经典玻璃瓶则在1915年面世,这两款设计都是完美融合功能与美感的典范。

Jerrycan的设计在战争期间表现非常出色,成为了关键物资。战争结束时,仅在欧洲战场,盟军就累计使用了2100万个这种容器。它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在战时得到了充分验证,成为后勤保障中的重要工具。

二战时期由德国开发的Jerrycan燃料桶,至今仍是北约军队的标配装备,并获得了联合国官方认证。这款产品自问世以来已经85年,其基本设计一直保持原样,没有进行过重大改动。它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畅销,更跨越了实用领域,成为时尚界追捧的经典设计元素。这款燃料桶以其卓越的功能性和标志性的外观,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赢得了广泛认可,堪称工业设计史上的不朽之作。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