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热爱国学、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庄子》中,有段惠子种葫芦的故事。
惠子得到一颗大葫芦种子,把它种了下去。
到了收获的时候,惠子发愁了。
晓得它大,但没想到这么大!
葫芦的果实竟有五石那么重!
石(dan),是古代计量单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我们不必细究,大概为一石120斤。
庄子本来擅长运用夸张手法,我们只需要知道这葫芦大到离谱就对了。
用它当水瓢吧,又承受不了那重量;
它太大太大,以至于家里找不到放它的地方!
惠子感到烦恼,思来想去,干脆把它砸烂了事。
惠子把这事告诉了庄子。
庄子听后,觉得挺惋惜的,同时也有些BS惠子。
他说:平时觉得你蛮聪明的,我还真是高看你了哈!
一个大葫芦,就把你为难成那样?
你为啥不考虑把葫芦做成一条船,用来泛舟江海呢?
庄子给惠子下了句评语: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不得不佩服庄子,一是他不被表象束缚的智慧,再就是他发明词汇的能力。
有蓬之心,该如何理解?对我们有何启示?
蓬,蓬草,有蓬,长满杂草。
智慧是心字底,古人认为智慧与心(心意识,非心脏实体)有关;
有蓬之心,意为被杂草所遮蔽的心,智慧也自然难以显现。
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这“杂草”,可能是思维定势;
就像惠子,被葫芦的功能局限了,因此眼界无法打开;
我们很多人,脑子里设置了无数条条框框,思考问题难免在狭窄的圈子里打转;
有时,这“杂草”,或许是泛滥的私欲和杂念;
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多数人,都拥有一些美好愿望和理想;
但在世俗的影响下,被这样或那样外在的现象、事物所迷惑,为了得到名利、地位、美色之类,失去了内心的纯粹,理想愿望成为遗失的美好;
这时,我们考虑问题,也难免出现偏颇,这是心灵被杂草遮蔽的另一种表现。
突破方法:
庄子说:【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老子说:【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现代人总在不停地追求知识,以为知识越多越好;
其实,过多过杂、未经消化的粗浅知识,对我们来说, 只能增加脑神经的负担,甚至成为认知的障碍!
所以老子庄子这两位智者都在提醒我们:过度追求知识,是一件危险的事。
守中,就是保持内心的虚静,让内在本有的智慧显现。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拔除那些遮蔽我们心灵的乱草!
清除不必要的私心和过度的欲望;
砸掉头脑中层层设限的思维之墙!
回归本心,经常与内在作连接,激发本有的不二智慧。
知识在外,而智慧,须向内求。
这不是三自的发明,古往今来,得到智慧之人,都不约而同印证了这一点。
更多精彩
三自国学:道理都懂了,就是做不到?庄子为你揭秘原因
三自国学:缺德,原来并不是骂人!而是指点迷津之言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的董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