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养老金比作一棵大树,江苏人领到的月月“果实”绝不是凭空长出,而是由七条根系共同汲取营养:社平工资、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个人账户记账利率、退休年龄对应计发月数,以及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正是这些变量在地底纵横交错,才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晚退多得”的制度逻辑枝繁叶茂。

先看“社平工资”这根主干。它相当于一把年年更新的刻度尺:尺子越长,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记账额的起点就越高。江苏近三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已逼近 9.5 万元,单这一项就把整体待遇的底盘抬了不止一个台阶。
刻度尺准备好了,还要看自己在队伍里的“站位”——这就是平均缴费指数。假如你过去按 1.3 倍社平工资缴费,而同事只按 0.8 倍缴费,等到退休,两人账户厚度就能拉开 60% 以上的差距。指数的每一次提升,都在为未来的养老金“打气增肥”。
第三根根系是缴费年限。江苏企业职工平均缴费 29 年,可别小看多出来的一两年——按照公式,每增加一年,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比例大约多 1%。三十年对二十八年,看似只差两年,却能让月到账金额年复一年“滚雪球”。
缴费基数则决定了你往树根里浇了多少真金白银。同样 10% 的个人缴费率,基数高的人每月往账户里“存”的钱更多,利滚利的效应也更显著。有人嫌当下负担重,把基数压到社平 0.6 倍以下,短期轻松,长期却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说到利滚利,就得提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这台“静默增值器”。江苏近五年利率区间维持在 6%~8%,看似不如理财产品高,但胜在“保本、免税、复利”。利率每多 1 个百分点,二十万元余额十年后就能多长出 2 万多元,这是真正的睡后收入。

延迟退休为什么能多领钱?答案藏在“计发月数”里。60 岁对应 139 个月,63 岁缩至 125 个月;分母变小,同样的分子自然让月养老金抬头。有人担心多工作几年“划不来”,但少领月数叠加更高基数,往往不到五年就能把多工作时的工资和社保成本赚回来。
最后一根常被忽视的老根是建账前缴费年限。2024 年起,江苏把这部分过渡性养老金从“推算”改为与社平工资直接挂钩,社平工资越高、缴费年限越长,补偿越厚。对上世纪 80 年代就参保的“老工人”来说,这相当于在原有树干上再嫁接一条粗壮枝条,待遇立竿见影抬升。
数字说话更有说服力。甲先生缴费指数 1.4,工龄 38 年,62 岁退休;乙先生指数 0.9,工龄 30 年,60 岁退休。社平工资同为 9.5 万元,账户利率取 7%。最终甲的月养老金约 6800 元,乙约 6000 元,看似差距 800 元,但若把甲“多缴、多延迟”那几年工资与个人缴费算进去,只需四年即可回本,此后每月都是“纯增量”。

那你能做什么?先掏出电子社保卡查一查,自己的缴费指数是否达 1.0;再算算累计年限,离 30 年大关还差几年;最后问问自己,能否接受延迟退休 1~3 年,把分母再缩一截。三问之后,你大概就能给未来的养老金增长空间画一条清晰上限。
制度会随社平工资、利率等宏观指标调整而持续释放“时代红利”,但真正决定个人高度的,仍是你的缴费历史与规划选择。树根扎得越深,枝叶才能越茂盛;当下每一次提高缴费基数、每一个延迟退休的决定,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埋下一颗稳稳发芽的种子。你准备好亲手浇灌这棵“养老树”,让它在二三十年后结出更甜的果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