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汉章帝刘炟提拔周纡对付窦氏外戚,但是因为周纡的直脾气,最终以失败告终。
周纡之后,汉章帝刘炟并没有放弃,又提拔了郑弘和朱晖二人对付窦氏外戚。
那么,这二人成功了吗?
今天我们先说说其中的郑弘。
郑弘,字巨君,山阴(今绍兴平水镇)人。
郑弘的祖上可不得了,其曾祖父就是西汉首任西域都护郑吉。
其实,郑弘本是齐国临淄人。
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大家族在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对大家族实行了分散政策,郑吉就带着三个儿子迁到了山阴。
关于郑弘,有一个流传最广的传说。
传说郑弘少年时,在会稽山南的白鹤山砍柴时,捡到了一支箭矢。
白鹤山不是普通的山,是武王伐纣时期,太乙真人的坐骑白鹤为太乙真人挡箭负伤后所化的山,而郑弘捡到的那支箭矢,正是白鹤身上的箭。

没过多久,白鹤就化作一老翁来找郑弘索要箭矢。
郑弘没有多想,就把箭矢还给了白鹤。
白鹤十分感激郑弘,就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并答应实现郑弘的一个愿望。
郑弘没有为自己许愿,而是许愿说,在这白鹤山中砍柴的樵夫们,每日都要通过若耶溪运送柴薪,希望清晨樵夫们上山时,若耶溪上吹南风,傍晚樵夫们下山时,若耶溪上吹北风,这样樵夫们就能省很多力气了。
从那天之后,若耶溪上真的晨间吹南风,傍晚吹北风,直到今天。
白鹤实现了郑弘的愿望,上山砍柴的樵夫们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为了感恩郑弘,大家把若耶溪上刮的风称为“郑公风”。
传说可能是假的,但是郑弘始终抱持着一颗为民办事的心绝对是真的。
郑弘长大后,成为了山阴灵文乡的啬夫。
所谓啬夫,相当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委会大妈,就是民间负责处理百姓纠纷、家长里短的人。
在这个几乎不是官的最小的官位上,郑弘也做得尽心竭力,办事用心公道,爱民如子,受到了乡亲们的尊重。
举个小例子。
灵文乡有一家,弟弟欠了哥哥的钱无力偿还,哥哥的媳妇就告到了郑弘这里。
郑弘在充分了解情况后,确定弟弟确实无力偿还这笔欠款,就卖自己的内衣挣钱帮这个弟弟还账。
弟弟知道后,羞愧不已,远走他乡出大力挣钱还账。
哥哥知道后,也羞愧不已,自缚双手向郑弘请罪。
哥哥还让媳妇把郑弘还的钱都还给郑弘,但是郑弘不肯接受。
有一年,第五伦下乡劝农,听到百姓都在诉说郑弘的故事,深深地被这个人吸引住了,让郡督邮将郑弘举为孝廉,从此开启了郑弘的官宦之路。

郑弘出任平原相,为官清廉,每天都和百姓在一起,为百姓排忧解难,被百姓亲切的称为父母官。
时间来到公元69年,楚王刘英案。
河东太守焦贶(kuang)受牵累入狱,在洛阳诏狱一关就是一年多,受尽了折磨。
焦贶门生故吏很多,但是在他入狱后,没有一个人来探望他,更别说为他说好话求情了。甚至有些人,为了避免被牵连,不惜改名换姓,远走他方。
只有郑弘一次次的上书汉明帝刘庄,为自己的老师鸣冤。
然而,当汉明帝刘庄终于醒悟过来之时,焦贶已经死在了牢中。
郑弘亲自为焦贶筹办了体面的葬礼,并亲自护送焦贶的家人回乡。
前面我们说过,汉章帝刘炟不想得罪窦皇后,因此在第五伦和窦宪的矛盾中,汉章帝刘炟偏向了窦宪,将第五伦罢官回乡。
汉章帝刘炟是无奈之举,在第五伦走后,他就一直在物色可以代替第五伦的人选,而作为第五伦挖掘出来的官员的郑弘,就这样被汉章帝刘炟盯上了。
郑弘被提拔为尚书令,位列三公。
郑弘的飞跃,引起了窦宪的不满。
窦宪让自己的狗仔尚书张林和洛阳令杨光上书,逼问汉章帝刘炟凭什么让郑弘做尚书令。
汉章帝刘炟给出的解释干净利落,郑弘做了两年的大司农,为国家修通了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为国家筹建了民间互助的“红十字会”,两年就为国家节省了亿万经费,而且还在继续为国家经济做贡献,这样的功绩,难道还不足以被封为尚书令吗?

听了汉章帝刘炟的解释,窦宪无话可说了,但是他也默默的在自己的黑名单上,加上了郑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