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班彪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补全《史记》。
班彪已经做好了资料的搜集工作,就在准备提笔之时病逝了。
班彪的大愿要由他的儿子继承了。
班彪有两个优秀的儿子,一个叫班固,一个叫班超,二人都是从小学史的。
班超学史不是为了停留在书本之上,而是为了改写历史,所以他对父亲修史书这件事并不感兴趣。
班固就不同了,他从小在父亲班彪和伯父班嗣的教育和熏陶下,对修史这件事很上心,于是班固成为了继承父亲大愿的不二人员。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从小学儒,9岁就颇有才名,远近学者都愿意找这位小朋友探讨学问,而在探讨的过程中,班固的学问也大有长进。
班固16岁时,被招入洛阳太学学习。
在太学,班固除了已经非常熟识的儒家学说之外,开始接触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
班固用心的学习与钻研各门各派的学说,总结出了各家学说的优势与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综合学说,为他日后修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班固23岁时,其父班彪去世了。
此时,班家大都还处于学习阶段,财政收入几乎都来自于父亲,父亲的病逝无疑给家里的生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没有了父亲的收入,班家无法再支持在京城的生活,只能全家搬回了扶风老家。
在扶风老家,班固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补写《史记》。
公元58年,汉明帝刘庄任命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并准许他选拔40位人才辅助自己。
班固认为这是自己出仕的好机会,于是认真的写了一篇叫做《奏记东平王苍》的自荐书。
但是,班固最终未能进入刘苍的40人辅助队伍,但是他的文章中所陈述的事务,却被刘苍一一采纳了。

这说明什么?
有没有像现在的有些单位招人,让你提交好的建议或者作品,结果用你的建议、复制了你的作品但是不用你的人?
都是套路呀!
公元62年,班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居然是源于一场诬告。
班固补写《史记》的行为,居然被人以私改国史的名义上告给了汉明帝刘庄,而班固也因此被捕下狱。
其弟弟班超赶紧上书汉明帝刘庄,为哥哥辩护。
汉明帝刘庄在阅读了班固所撰写的《史记》补充书稿后,觉得班固才华横溢,而且所撰写的书稿也没有任何问题,就把班固放了出来。
汉明帝刘庄不但释放了班固,还封他为兰台令史,与前睢阳县令陈宗、长陵县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等人一起编纂汉光武帝刘秀的生平史《世祖本纪》。
几人同心协力,很快完成了《世祖本纪》,并得到了汉明帝刘庄的赞扬。
之后,班固被升为校书郎,负责典校皇家藏书,并书写东汉功臣、平林起义军、新市起义军、公孙述的故事。
这个职位给班固撰写史书提供了极大地帮助,而班固也接受上次被告入狱的教训,修改了对《史记》补写内容的布局,并将其撰写的史书命名为《汉书》。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下诏班固撰写西汉国史,等于在法律上认可了班固的《汉书》。
最后说件关于班固的故事。
公元66年,汉明帝刘庄经过励精图治,汉朝国力强盛、国库充盈,于是汉明帝下诏在洛阳大修宫室。
此事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认为汉明帝刘庄在恢复骄奢淫逸之风,对国家不好。
就在这种情况下,班固为了迎合与讨好汉明帝刘庄,写了一首著名的汉赋《两都赋》。
《两都赋》规制宏伟、典雅庄重,是汉代大赋的代表作。
可是,这篇赋却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溜须拍马之作,可以算是班固一生的有违文人气节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