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
赵孟頫在他十一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庭状况日益恶化,生活困苦。宋朝灭亡后,他回到故乡休养生息。在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御史程钜夫受命在江南搜寻隐逸之士,赵孟頫与其他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到京城时,赵孟頫便得以面见元世祖,元世祖欣赏他的才华,称其为“神仙中人”,并给予他丰厚的礼遇,任命他为从五品的兵部郎中,随后两年后升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他被任命为济南路总管。任职期间,在元贞元年(1295),因元世祖辞世,成宗需要修撰《世祖实录》,于是赵孟頫被召回京城。
然而,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他感到身体不适,便借病请求返回故乡,最终在夏秋之交获准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吴兴。在江南闲居的四年中,赵孟頫无官无职,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和邓文原等文化人才汇聚在西子湖畔,品评艺术,交流心得,享受着宁静与和谐。
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负责江浙地区的儒学提携。虽然官职并未提升,但这一职务不需离开江南,且与文化界紧密相连,符合赵孟頫的生活理念,他从事此职达十一年之久。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转变。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产生兴趣,任命他为翰林侍读学士,并共同修撰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成为仁宗。刚登基不久,仁宗就将赵孟頫晋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与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升为翰林学士承旨和荣禄大夫,达到从一品的高官职位。这时,赵孟頫的政治地位达到了他一生的巅峰。因仁宗的宠信以及赵氏艺术的出众,赵孟頫在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后世评价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赵孟頫有不少书画墨迹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赵孟頫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堪称顶尖,引领了元代新的艺术风潮,被誉为“元人冠冕”。在绘画领域,他的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竹石及鞍马等多个题材,技艺精湛,工笔、写意、青绿、水墨各类风格皆有涉猎,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在中国书法史上,赵孟頫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自五岁起便开始学习书法,几乎每天都在练习,直至去世前仍不断临摹书法,显示了他对这门艺术的极深爱好。他在篆书、隶书、真书、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体上均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楷书和行书闻名于世。《元史》的传记中提到:“孟頫所擅长的篆、隶、真、行、草书无不超越古今,因而名声远播。”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在《困学斋集》中称赞道:“子昂的篆书、隶书、真书、行书及草书都是当代第一,其小楷更是他在众多书体中的翘楚。”赵孟頫的书法风格潇洒俊逸、体势严谨,笔法圆润流畅,因而被称为“赵体”。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打印版《圣教序》





































关注不迷路!
欢迎各位书友随缘点赞、品评、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