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漫漫长路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困惑:曾经那个对我们言听计从,像小尾巴一样跟在身后的宝贝,怎么突然就变得叛逆、难以沟通了呢?当孩子把自己反锁在房间,拒绝和我们交流;当我们苦口婆心地教导,换来的只是孩子的敷衍和不耐烦,家长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带着这样的疑惑走进医院临床门诊,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长们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孩子已确诊心理问题才匆忙求治的家长,面对医生对孩子过往情况的询问,他们满脸茫然,发现自己对孩子内心世界竟如此陌生。即便医生努力搭建起沟通桥梁,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以为意,将其简单归结为青春期的正常叛逆。
另一类家长则走向极端,对孩子过度关注与控制。他们如同严格的监工,要求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必须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进行,孩子的一切行动都被设定好程序,生活变得机械而无趣,完全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自主性。
被“不要做”毁掉的孩子,还有救吗?在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父母教育不仅十分必要,更与专业治疗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控制型家长的行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不要做”便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控制话术。
就拿宋言(化名)的例子来说,她性格外向、大大咧咧,而她的丈夫性格却内敛、极为严谨。她丈夫爱干净的程度近乎苛刻,每天都要把鞋子擦拭得一尘不染,甚至在初中时连鞋底都要仔仔细细地刷干净,在某些事情上还显现出一些“小强迫”的特质。
宋言的婆婆来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找到了丈夫这些习惯背后的根源。原来,婆婆习惯把剩菜里的菜和肉分别挑出来,整齐地摆在盘子两侧;刷碗的刷子也必须放在和她自己家一模一样的位置,一旦稍有偏差,婆婆就会陷入焦虑,整个人坐立不安。
不仅如此,两家人在对待新鲜事物的态度上,也有着天壤之别。有一次,宋言和丈夫去骑马,结束后他们分别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分享这次新奇的体验。
宋言的父母满心欢喜,不住地询问骑马过程中的各种趣事;而她丈夫的母亲,第一句话却是警告他们千万别从马上掉下来,还强调骑马这种活动太危险,不是能随便尝试的,直言他俩胆子太大了。
后来宋言有了女儿,丈夫承担了不少照顾责任,可他对孩子过度“上心”,很少让孩子主动尝试,导致孩子在同龄人中显得胆小、过分依赖。孩子想和小朋友跑步比赛,丈夫反复提醒别跑太快、小心摔倒;孩子好奇触摸楼梯扶手、花草,丈夫就焦虑地制止,嫌脏怕生病。
从家长这些反应就能发现,话语里满是限制和负面情绪。孩子对情绪感知很敏锐,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身心发展难免受影响。那该怎么办呢?做个顾问型父母或许是个好办法。
别再当“董事长”家长,把成长主导权还给孩子!随着孩子长大,宋言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叫好多遍都没反应。有次丈夫想带孩子一起去接她下班,怎么劝孩子都不肯,就想和奶奶在家。
宋言分析,孩子和奶奶在一起更自由,能随心所欲做事,没人指挥她,还能成为主导者,和父母在一起却总要听话。这或许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信号,如果家长把握好,孩子未来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受益。“顾问”是在某方面经验丰富、擅长答疑解惑的角色,行事秉持“独立”“中立”原则。我们家长其实很适合在孩子成长阶段充当顾问,可很多家长却越俎代庖,成了掌控一切的“董事长”。
家长总觉得孩子不按要求做就会走弯路、走错路,常常忍不住帮着做或者逼孩子做。但孩子不愿做,本质是内心抵触,或者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换位思考,把一件不明所以还很辛苦的事强加给自己,第一反应肯定是排斥,孩子也一样。当孩子主动想做一件事,自然会努力完成,因而把主导权归还给孩子才是重中之重。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小,给主导权会让他们肆意妄为。其实,家长可以在归还主导权时制定规则,明确干预边界。比如告诉孩子:一是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即便结果不如意,也能在过程中学到方法,下次应对难题就能用上;三是希望自己能掌控生活,让生活井井有条。这三条建议能帮孩子增加生活掌控感。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心理治疗师 舒玉锋】
【编辑:san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