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规范智驾宣传,地平线回应车企争议,智能驾驶技术引热议

段锦讲车 2025-04-18 16:20:58

要说现在智能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事儿是啥?

莫过于工信部一纸“禁令”下来,要求车企们别再瞎吹自己的智驾有多牛了。

这事儿背后,难道仅仅是规范市场那么简单?

是不是还有什么更深的水在搅动?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开了个会,主题就是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管理。

说白了,就是告诉车企们:别再玩文字游戏了,智驾功能到底啥水平,心里有点数!

这“禁令”一出,看似只是规范市场,但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意味着某些车企的“皇帝的新衣”要被扒了?

紧接着,地平线的创始人余凯就在中国电动车百人论坛上放了个大炮,直接点名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广汽这五家车企的智驾都是“伪自研”。

这下可炸了锅!

余凯这番话,到底是仗义执言,揭露行业内幕,还是为了自家生意炒作?

余凯这人,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南京大学毕业,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搁现在那就是妥妥的学霸。

更牛的是,他在百度干过,还当过百度IDL常务副院长,拿了三次“百度最高奖”。

2015年,他离开了百度,一头扎进了智能驾驶芯片这个“坑”,创立了地平线,立志要做机器人时代的英特尔。

但一个搞算法的,突然跑去做芯片,这跨度是不是有点大?

地平线这几年的发展,那叫一个“快”字了得。

11轮融资,拿到了上汽、比亚迪、长城、大众、高瓴、宁德时代等一众大佬的钱。

2024年10月,还在港交所上市了,市值一度突破1300亿港元,妥妥的独角兽。

但问题来了,地平线的财报有点“意思”。

2024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2%,这没啥问题。

但净利润居然高达23.47亿元,净利率98.45%!

要知道,之前三年地平线可都是巨亏,这突然的“扭亏为盈”,是不是有点太神奇了?

有财务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非经营性收入、政府补贴、会计调整等原因。

地平线的主营业务是汽车解决方案,其中软件授权业务的毛利率高达92%。

说白了,地平线卖芯片可能不赚钱,但靠卖软件授权,那可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种商业模式,也存在隐忧。

比如,地平线的客户集中度过高,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77.9%,最大客户酷睿程(与大众汽车合资成立)就占了37.6%。

这就有“关联交易”的嫌疑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地平线的股东们开始减持了。

上市后不久,就有股东大规模减持,这让市场对地平线的未来产生了一些担忧。

余凯的“炮轰”事件,也让地平线的股价受到了影响。

股价连续下跌,市值蒸发超过200亿港元。

这说明,资本市场对地平线的未来,也存在一些疑虑。

地平线还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

虽然研发投入巨大,但芯片制程工艺却落后于竞争对手。

目前,地平线还在用14nm制程工艺,而英伟达已经进入4nm时代了。

更别忘了,还有华为这个“搅局者”。

一旦华为在车规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那对地平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地平线现在是“危”与“机”并存。

一方面,它面临着股东减持、股价下跌、客户集中度过高、技术落后等问题;它也享受着政策红利和资本加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工信部“紧箍咒”之下,智驾行业需要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车企需要加强自主研发,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

智驾方案提供商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应对市场竞争。

而地平线,也需要在内忧外患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场戏,才刚刚开始。

0 阅读:186
评论列表
  • 2025-04-19 10:46

    第一个虚假宣传的就是华为,遥遥领先、一千万以内最好的车、2.9999、想撞都难、解放双手,实际的辅助驾驶却用智能驾驶混淆自动驾驶概念,到处招摇撞骗祸害消费者。

    想你的夜 回复:
    你再牛逼也抵不住别人撞你阿,有几个是华为撞别人和?
    山野村夫 回复:
    关键得先有智驾汽车。

段锦讲车

简介:分享汽车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