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心里,父母都应该是最值得尊重和信赖的人。他们无私付出,不求回报,以善良、真挚和包容的心鼓励儿女们前行,将骨肉亲情看得很深、很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面对私利,亲朋好友疏远了,就连父母也开始“偏心”了。对此,院里一位45岁的常大姐泪目说,这些年,父母的“变脸”,让自己心生寒意。
01
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兄妹三个。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老实巴交,待人和善。小时候,家里虽然说不上多富裕,但一家五口互敬互爱,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转眼之间,我们兄妹三个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两位老人也先后退了休。
哥哥学历不高,在一家化工厂当工人;姐姐和姐夫两口子经营着一个小生意;只有我多读了几年书,上班时间不长就成了部门主管,所以经济条件比他们强很多。
孝顺父母是每个儿女都该做的,但由于家庭状况不同,有的会表现好一些,有的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觉得这事只要尽心尽力就好,没必要攀比。当然,做父母的也应该多理解一些。
02
为了避免互相比较的尴尬,我一般都是单独回家看父母。这样带多少东西,给多少钱,就随自己便了。
那时,每次我回去,父母都特别开心,特别热情。父亲问这问那,嘱咐我要努力工作,跟同事、领导处理好关系。而母亲就忙前忙后地做一桌子好菜。
有一回吃饭时,父亲特意打了一瓶好酒,让我陪他喝两杯。随后,他唠唠叨叨地说,三个孩子里,我最有出息,从小他就看好我,还真没走眼。
还说,我最知道孝顺老人,舍得为他们花钱,不像哥哥和姐姐那样不懂事,轻易不回来一趟,回来了也没什么表示。
03
听完这些,我急忙解释道,其实哥哥姐姐也很心疼他们,只是挣得少一些,生活压力比较大,暂时没有那个能力,等缓过劲来,一定比我做得好。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那年冬天,我的身体出了点问题,无法胜任高强度的工作了,休息了半年后,只好辞去主管职务,去了仓库做保管员。
职位不同了,待遇也差了好多,再加上两个孩子读书,家里的生活一下子紧巴起来。无可奈何之下,各项花销都开始精打细算了,其中对于父母的帮助也自然打了折扣。
到了这一步,我以为父母不会太计较,应该能体谅自己的难处,毕竟这些年对他们一直挺孝顺,没少帮助他们。可结果还是让我失望了。
04
那次过节,我提了两箱牛奶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一进屋,看到父亲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就笑着打了招呼。父亲回头瞅了一眼,鼻子里“哼”了一声,就没有下文了。
我没趣地走进厨房,想帮母亲打个下手。不料母亲不冷不热地说,家里没准备什么菜,随便煮几袋方便面算了,反正我也不是什么贵客。
那天,父亲一边吃着面,一边嘟囔着,他的大孙子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前两天回来带来一箱好酒,又留下1000元零花钱。
母亲也说,姐姐姐夫的生意可红火了,最近刚给他们换了新空调,新冰箱,真是越来越懂事了。
05
我低着头,心里酸溜溜的,很不是滋味儿。可这又有什么办法,谁让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呢。
饭后,父亲有些不耐烦地说,当初他们就不同意我和老公的婚事,觉得我俩都没什么能耐,这日子肯定过不好的,可我任性不听话,现在傻了吧?还是多向姐姐和姐夫他们学习一下吧。
我静静地坐着,没有反驳一句,对于他们的态度和随心所欲地“变脸”做法,感到非常心寒。
都说,亲情是最宝贵的财富。可通过这些年的经历,我感受到的却是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是对儿时那种简单生活的深深怀念。
常大姐说,作为女儿,她能理解父母的“变脸”,毕竟现在的人们都很现实,看事情都是直截了当的,但内心里却无法接受。
在生活当中,金钱和物质确实很重要,但与亲情相比这些“身外之物”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可现在看来,也许我们太天真了,因为亲情里已经有了“现实”的影子。
家是温馨的港湾,父母是最值得我们去信赖的人,所以亲情也应该永远是一块“净土”。
文后寄语: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作者:一丝垂纶,一个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的情感讲述者,愿陪伴师友品味生活,笑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