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也门胡塞武装高调宣布其导弹成功命中美国海军“杜鲁门号”核动力航母,并称这一打击导致该航母“被迫退役”。消息一出,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国内平台上甚至出现“航母甲板被击穿大洞”“拖往日本维修”等传言。
然而仅隔一天,美国海军于15日公开辟谣,不仅发布“杜鲁门号”在红海正常执行任务的现场照片,还详细披露了护航舰艇的部署情况——4艘配备“标准”系列防空导弹的宙斯盾舰(1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3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正以菱形阵型拱卫航母,构成半径400公里的防空圈。美军发言人强调,所有来袭导弹均被成功拦截,航母未受任何损伤。
事实上,这已是胡塞武装今年以来第四次宣称“击中美军航母”。军事观察人士指出,这类宣传本质上是心理战策略:通过夸大战果提振己方士气,同时在国际舆论场制造“美军无法保障区域安全”的叙事。从技术层面看,胡塞武装的反舰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其使用的反舰导弹多为伊朗提供的“努尔”导弹(仿制中国C-802)或自行改装的短程弹道导弹,前者射程仅120公里,后者因缺乏卫星定位和末端制导技术,实际命中精度偏差可达数公里。而美军航母打击群通常在距离海岸线1000公里外活动,仅凭胡塞的侦察手段(主要依赖小型无人机或商船目视报告)几乎无法实时追踪航母位置。
更关键的是,美军已形成多层拦截体系。以此次护航的宙斯盾舰为例,单舰最多可携带96枚防空导弹,配合SPY-1D雷达能在500公里内同时追踪数百个目标。当胡塞导弹进入末端飞行阶段,宙斯盾舰还能启动“协同交战系统”(CEC),引导舰载“标准-2”或“标准-6”导弹实施拦截。数据显示,2023年红海冲突期间,美军舰艇对胡塞导弹的拦截成功率高达94%。相比之下,胡塞武装的单次攻击通常仅发射2-3枚导弹,远未达到“饱和攻击”门槛——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突破美军防御,曾要求每次齐射至少24枚反舰导弹。
不过,看似一边倒的技术优势背后,美军正承受着意想不到的压力。自2023年11月“繁荣卫士”行动启动以来,“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已在红海连续部署超过150天。按照美军条例,航母战斗群的标准部署周期为6个月,但近期中东局势紧张迫使该期限不断延长。长期处于战斗警戒状态导致舰员心理问题激增,2024年1月“杜鲁门号”甚至发生水兵因精神崩溃跳海的极端事件。军事心理学专家警告,这种“疲劳战术”可能削弱美军拦截效率——1987年伊拉克战机发射“飞鱼”导弹误击美舰“斯塔克号”造成37人死亡,事后调查显示舰员因长期警戒松懈未能及时启动防御系统。
即便抛开技术博弈,胡塞所谓“击沉即退役”的说法也违背现实逻辑。美国现有11艘核动力航母的退役程序受《国防授权法案》严格约束,需经过国会听证、预算审议、核反应堆无害化处理等复杂流程。以2012年退役的“企业号”航母为例,从提出退役申请到完成拆解耗时整整8年,耗资超过15亿美元。更何况“杜鲁门号”作为1998年服役的新型航母,设计寿命还剩20年,美军绝不可能因单次受损就放弃这艘价值130亿美元的“海上堡垒”。
这场舆论战的深层逻辑,折射出非对称冲突中的新形态博弈。胡塞武装以每月约30万美元的导弹成本,迫使美军消耗单枚价值500万美元的拦截弹,同时借助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放大威慑效应。而美军则通过高调展示武力存在,试图维系红海航运安全的信誉。双方在虚实交织的宣传攻防中,都在争夺地区局势的定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