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888元吃大象粪便”挑战:有钱人的新型爱好,是越来越癫了

小椰子专栏 2025-04-17 13:02:42
01

最近,热搜上挂着这样一个视频,看得人三观尽毁。

上海一家人均3888元的云南菜主题餐厅,甜品居然是用大象粪便做的。

主打一个“还原原生态的雨林味道”。

有知名美食博主特意前往这家餐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糟心体验,抽象得她直呼“想退钱!”

整个用餐过程,差不多是这样的:

先进一间小黑屋,现剪一片叶子啃,喝露水舔蜂蜜,好似在荒野求生。

接下来的1个小时,除了叶子啥都没吃,光看着店员在那爬上爬下,一个无花果都能科普半天。

前菜充满了仪式感,店员小哥对着一堆草,又是淋蜂蜜又是喷香氛。

倒腾半天终于捣鼓出了一道沙拉,还必须像野人一样用手吃才行。

吃完每人发一盏灯,提灯走一段夜路,穿过雨林,总算看到了餐桌,可以坐下吃饭了。

结果菜品的卖相都一言难尽:

有虾酱蟹黄水藻糊糊搭配水藻脆皮,像极了恶心的呕吐物;

有一坨臭味的泥,据说是寄生花尸体降解后的味道,让客人用黑色硬面包搅着吃;

还有所谓《竹子的一生》,给每个人发了一条虫子,一碗竹笋酱发酵竹虫炸竹虫。

到餐厅都2个多小时了,才终于吃上第一口热菜:芭蕉叶包野猪肉,边吃边给你听野猪叫。

后面的菜都是一个套路,听着野鸡叫吃野鸡,听着鹿叫吃鹿肉。

救命,有人懂这种恐怖感吗?

吃完肉和蚂蚁,好不容易等到甜品环节,结果餐厅直接给客人拉了坨大的:

把花蜜雪芭直接放在了大象粑粑做成的颗粒物上,美其名曰《鲜花插在象粪上》。

抽象,太抽象了。

视频在各大平台上爆火之后,这家网红餐厅被市场监管局重拳出击,现在停业整顿了。

有专家出来科普:即使大象粪便经过商家宣称的“高温杀菌”,但哺乳动物粪便中可能残留病原体和寄生虫卵,难以完全消除。

也不是不能理解餐厅创始人想要“装一波大的”的决心,但这种行为艺术未免过于超前,精准踩到了食品安全的红线。

最妙的莫过于视频底下的评论区,网友们简直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这家餐厅的本质:

“花4K在假雨林吃真屎。”

“感觉是老板对有钱人的一场大型羞辱和服从性测试。”

“好像DeepSeek策划了一个餐厅。”

02

你会发现当下时代,越来越多的餐饮店不好好研究怎么把菜做得好吃;

光想着怎么博眼球、搞抽象出圈,然后收割有钱人的钱。

比如,有杭州餐厅推出了一道菜,叫《红糖白素贞》。

其实就是一盘长到过分的白年糕,用剪刀剪了,在上面淋上红糖而已。

蛇年跟蛇过不去的还有必X客,推出了一个《双蛇姐妹双修》披萨。

分别是芝士夹心的白蛇,和开心果酱夹心的青蛇。

不就是丑到不行、出品还极不稳定的披萨边吗,一条就能卖到29元。

网友锐评:“像拉屎的时候被连续吓了好几跳。”

还有某餐厅推出的《抹茶灌蛋》:往生鸡蛋黄里不断地戳入一坨抹茶泥,下到锅里烫熟。

舀上一勺抹茶汁,加上一勺蜂蜜、几个龙眼肉,颜色像极了鸡蛋里掺了鸡屎。

蛋腥味加上抹茶的苦,搭配在一起能好吃吗?

某书上,杭州的“新型美食”还包括:

《吸满了铁锅炖汤汁的贝果》;

《粉色布丁上面放黑色炸鱿鱼》;

《猎奇蚂蚁刺身》......

而像上海“大象粪便餐厅”那样喜欢故弄玄虚、搞莫名其妙仪式的赛道,也不在少数。

比如,有博主花了158元,在美术馆里吃了一顿极其抽象的饭。

前菜:挂在墙上的山东煎饼,以及直接铺在桌子上的各种蔬菜泥。

连个餐具都没有,食客必须得像动物一样上手吃。

主菜:食客自己做意大利面;

甜点:先做一个眼镜吸管,然后在黑暗中摸索着把一盆果冻倒在桌上。

接着,每个人要趴在桌子上用眼镜吸管去吸食果冻......

03

当然,有市场就证明了有需求,这些抽象玩意的存在,和每个愿意为其付费的人都脱离不了干系。

也许你会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就是愿意花钱买罪吃?

但其实底层逻辑很简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一般可以分为5类:

编辑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有钱人早已脱离了温饱需求的层面,平庸的饭菜早已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要。

他们只想花钱买到更多新奇、前所未有的体验,比起食物,他们更注重一整套完整的感官叙事。

因此,消费主义便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伪概念、伪需求、莫名其妙的仪式,贩卖给有钱人。

1953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技术的本质是座驾”。

而今天,“大象粪便餐厅”之流,正在把吃饭变成一种抽象主义的行为艺术。

①食物去功能化:从果腹变成表演的道具;

②味觉异化:好吃不重要,猎奇才重要;

③仪式宗教化:必须用手抓、听动物叫、还必须配合演出。

这让我想起《饥饿游戏》中的都城贵族,他们不满足于吃,而是要观赏食物背后的死亡表演,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04

说到底,究竟为什么要让客人花3888元吃大象的粪便?

餐饮行业的发展,固然可以进行大胆尝试创新。

但创新并不是一味追求出格、猎奇,更不能以创新之名随意突破食品安全底线。

当吃饭变成一场猎奇的表演,当餐厅变成PUA顾客的剧场;

当“标新立异”被异化成“挑战常识”,当消费主义不断借着高大上的噱头来收割消费者......

商业伦理的边界早已失守。

与其拿恶心当创意,把低俗当有趣,不如追寻长期主义,用心经营才是硬道理。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2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

0 阅读:7

小椰子专栏

简介:每天陪你一起解读社会事件,帮你更快实现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