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匈牙利与中国,相似之处让人惊叹!

热情的小狐狸 2025-02-14 04:18:48

1949年10月,中国和匈牙利正式发表建交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公报中明确了双方将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自此,两国跨越世纪的深厚情谊拉开帷幕。悠悠岁月里,官方的会晤与民间的交流绘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画卷,和平对话的常态,宛如一条溪流,流淌在双边关系的广袤大地上,滋养着中匈友谊之花绚烂绽放。

75年后的5月8日,当我国领导人于甲辰年又一次踏上这片领土时,时任匈牙利总理的欧尔班热情迎接,并亲切地说出了“欢迎来家里”的问候。

外交话语的拿捏从来都是十分讲究的,如此有深意的几个字势必会挑动到某些敏感人群的神经。于是,欧尔班总理在随后的采访中揭示了这样说的原因,他表示:“匈牙利由东方迁徙而来,我们非常珍视这段东方起源的历史,因此在和中国这样高度发达的东方文明见面时总会有特殊的情感。

我这么说是希望对方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还提到:“我们的根在东方,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我们的亲戚血脉在离我们很遥远的地方,所以当有人从东方来到匈牙利……这样的会面对匈牙利人来说,总蕴含着特殊的情感。”

我们在网络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在人与人的交往之间,真诚永远是必杀技”。这句饱含理想主义色彩的话其实也适用于国际关系之间的交流。欧尔班总理面对镜头这番真情流露确实感染了一众渴望中匈友谊长存的民众的心,但是当大家沉浸于这份国际间跨越世纪的友情时,不和谐的声音总会在某阴暗的角落,以一名所谓的“理中客”的角色出现在混进大家的讨论中。

大多数此类言论皆无事实依托,不过是其主观意愿。欲驳斥他们,也无需什么大道理,只需要陈述事实即可。而真相往往藏在事实的薄冰之下之中。当我们沿着岁月的轨迹溯源,深入探究中匈两国间历史与现实的渊源时,那些企图破坏中匈友好关系的阴谋,便如阳光下的泡沫,瞬间消散,不攻自破。

真理的追求总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的,而绝对真理往往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这也就意味着任何存在争议的问题中都可能存在着事情的真相。

东西方史学界千年以来都有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匈牙利和匈奴之间的关系问题。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末汉初时强大起来,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打击,使其逐渐衰弱。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则在汉朝和鲜卑的打击下开始西迁。而据西方史料记载,一支神秘的游牧民族在4世纪左右出现在欧洲东部,被称为“匈人”这在时间维度上与匈奴西迁的历史有着高度的衔接性。匈人在阿提拉的领导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阿提拉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上帝之鞭”,其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对比二者的这就使人们不难产生一种“匈奴人=匈牙利人?”的疑问。一些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可能是匈奴的后裔,主要依据是两者在迁徙方向、时间和文化特征上的相似性。此外,一些考古发现也似乎支持这一观点,如在匈牙利地区发现的带有东方元素的文物。

虽说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界证明匈奴人与匈牙利人祖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匈奴与匈牙利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基于历史传说和民间猜测,而非确凿的历史证据。但是民间的传言往往不会是空穴来风。

传言的背后往往能够折射出民间的意愿。当民间刮起一阵东方起源的微风之时,恰恰能够证明中匈两个民族之间渴望交流的民意,而这种善意又何尝不是与中国“乐以远方之友”的道德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呢。

历史层面的佐证往往能够提供事实的依据,而现实的相似同样能反映文明之间的共性。一撇一捺谓之“人”,文明是由人开创的。或许,当我们想要去研究两个文明之间的联系时,尝试从“人”的演变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会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当新生儿呱呱坠地之时,属于他本身的,最初的社会关系就被确定下来了,与此同时,姓名这个代表个体身份的符号也被确定下来了。在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姓名排列习惯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

然而,有一个国家的姓名排列习惯与大多数欧洲国家不同,而这个国家就是匈牙利。这种传统可能源于匈牙利人对家族和传统的重视,姓氏被视为家族的代表和荣誉的象征。

这种独特的姓名排列方式使得匈牙利在欧洲国家中显得与众不同,反而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命名习惯相似。而正是这种格格不入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这个国家与东方文明之间的微妙联系的遐想。

生存从来都是种群要考虑的第一要务。食为天的思想无论是中方还是匈方都是深深刻在民族烙印之中的。

在食物的烹饪这一点上,双方是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的。在饮食上,中国人比西方人口味重,因此很多人出国吃不惯西餐,但这种困扰在匈牙利会减少很多,尽管这里餐馆的正餐依然遵从着“开胃菜、汤、主菜、甜点”的西餐程序,但其内容却与中国北方菜颇为相似,例如著名的匈牙利国菜——土豆烧牛肉,这道菜的传统做法是在草地上支起架子,将大锅吊在架子上,下面点起簹火,将牛肉、十豆、面疙瘩加上辣椒粉、香叶等调料放在一起煮。

到匈牙利的中国游客对这道菜也是情有独钟,认为其口味很有东方感觉。其实,匈牙利人东方式的烹调手艺还体现在放作料上,一般的欧洲人是在菜上桌后再撒调料或蕹酱,而匈牙利人在此手法上却和亚洲人一样,喜欢在烹调过程中加料。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食物的需求满足之后,对于“蔽体”的满足就成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事了。众所周知,中国封建时代开始时间较早并且历史悠久,这就使得皇帝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长期处于顶峰的位置。

而西方世界由于较早的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思想会较早的得到传播,那种“高高在上”服饰特点也就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而政治的影响会辐射到各个方面,最能且最容易体现出身份的标志无过于民族的传统服饰。匈

牙利的传统男装中有一种长袍,领口有纽扣,袖口有花边,这种服装的样式与中国的唐装有相似之处。唐装通常也是长袍加腰带的搭配,宽松舒适,体现了传统服饰的庄重与典雅,这一点十分契合君主的威严。

匈牙利的传统女装是一种长裙,上身有花边和刺绣,下摆有褶皱,颜色鲜艳,头上戴一条头巾或用彩色围巾围在脖子上。这种服装的样式与中国旗袍有相似之处,都是长裙的形式,都有刺绣和花边的装饰,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试想一下,如果一对文明能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况下,演变出如此相似的服饰特点。那这其中一定是蕴藏着文化基因里的共鸣。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重要部分,工具的进化和技术的变革满足了人们对于食物和衣物的需求。这时,精神世界的提升也就提上了日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匈两个国家之间在道德观上也有着出奇的一致性。

梁启超在分析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时,将匈牙利的“国民义务”概念与儒家“忠孝”伦理相联结,指出匈牙利人反抗暴政的权利诉求与中国传统道德中"义"的合法性相通。现代中国文化道德观同样强调爱国主义与整体利益,这与匈牙利历史上为民族独立展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呼应。

中国文化中的“仁者爱人”和“亲仁善邻”的理念与匈牙利人热情豪放、诚恳善良的民族性格同样具有内在一致性。两国在对外交往中都强调包容性,如匈牙利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相通。

个体的存活得到保障,三观的以塑造之后就不免会向集体靠拢。当若干个个体聚集到一起时,“交流”就出现了。

而语言文字又是精神文化交流的演进过程中并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下面我就来聊聊语言文字。“在匈牙利教中文,最惊喜的发现是学生从不犯语序错误。”布达佩斯孔子学院院长王莉分享了一个教学轶事。

当其他欧洲学生纠结于“我吃饭”和“我饭吃”时,匈牙利学生却能本能地使用“Én eszem a rizst”(我吃米饭)这样的主谓宾结构。这种语法的高度同步性甚至延伸至量词系统——正如汉语用“一匹马”,匈牙利语也说“egy ló”(直译为"一马"),完全不同于德语“ein Pferd”(无量词)的表达方式。

词汇库中的隐秘联系更令人拍案叫绝。匈牙利语中“茶”(tea)的发音与闽南语“茶”(tê)完全一致,这比英语的“tea”更接近原始汉语发音。而表示“书写”的动词“ír”,其词源竟可追溯至古突厥语的“yaz-”,与汉语“书”(繁体"書")在甲骨文中"手持笔形"的造字逻辑惊人相似。

布达佩斯大学语言学教授科尔内尔甚至发现,匈牙利民谣中的衬词“ajaja”与《楚辞·九歌》中的“猗嗟”存在音义关联,这种跨越空间的语言共鸣,正在改写印欧语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精神世界来到一个新高度后,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是的,中匈两个文明在五线谱中竟然也有着惊人的共鸣。

2016年9月5日,匈牙利文化中心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了匈牙利新维度音乐坊室内音乐团音乐会,而本次音乐会的主题就是介绍五声音阶音乐,这场音乐会最终竟然座无虚席,在一对对欣赏的耳朵后面蕴藏的就是中匈两个文明在艺术领域的合唱。

匈牙利民间音乐与中国西北及内蒙古民歌在曲调结构上高度相似,均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例如,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和巴托克的作品中融入了东方音乐元素,而中国陕北民歌的旋律也与匈牙利霍洛舞曲存在相似性。

另外,在视觉艺术领域。“天圆地方”的理念深深影响到了匈牙利的建筑风格。还有匈牙利的国民艺术——影子戏,就是不露脸,通过肢体的动作投影在画布上从而起到舞蹈的视觉效果。当你了解后,你是否会想到我国的非遗艺术皮影戏呢。

中匈关系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跨越时空的共鸣更使得两国关系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宛如“亲兄弟”一般的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彼此身上找到共鸣之后便转身一同去面对新时代的新考验。

当中匈文明交流的列车驶过辉煌的封建时代,穿越蒸汽和电机相互作用下的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代表开放包容的“和谐号”来到了现代文明的中转站,具有相似的精神内核的两个民族注定在和平与建设的时代主题下碰撞出新的火花,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亦或是战略合作层面凝聚出新的共识。

新生的新中国政权是脆弱的,资本主义为了抑制共产主义思潮的发展,开启了战略级别的围堵。彼时,同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积极开展与我国的接触。

1949年10月6日,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五天,匈牙利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20世纪50年代,两国关系友好,签署多项条约并频繁进行高层互访;尽管中苏关系恶化时期(1960-1970年代)双边交流受限,但匈牙利仍尝试在苏联框架内维持对华沟通;1970年代末,两国关系回暖,通过新条约和高层互访巩固合作。

新世纪的车轮缓缓转动,2004年,两国将关系提升为“友好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匈牙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欧盟成员国;2017年,中匈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4年,双方进一步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经济方面,中国作为匈牙利除了在欧盟外的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145.2亿美元,较2018年的108.8亿美元显著增长。同时,在新能源技术兴起的今天,中国毫不吝啬地对匈投资化工、金融、新能源等领域,累计投资超43亿美元(截至2019年)。

当比亚迪塞格德区厂的最后一块砖被砌上之时,匈牙利的经济也由此搭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列车。亲华的战略倾向无疑使得匈牙利得到了领先于西方的机遇,而这只不过是中方对友邦善举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而两国在文化和战略领域早就播下了友好的种子,在21实际的今天更是已经盛放出共同发展的繁花。文化方面,匈牙利设立5所孔子学院及欧洲首所匈中双语学校,中国多所高校开设匈牙利语专业,形成双向语言教育体系。罗兰大学中文系通过书画课堂、书法练习等创新方式推动中文教学,培养大批跨文化人才。

双方还支持高校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战略合作方面,两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匈塞铁路等标志性项目。在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框架下开展大型科研基建合作。

双方还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领域协同发声,倡导多边主义。2024年,两国关系升级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确立清洁能源、空间规划等新兴合作方向。通过各类官方文件,系统布局卫生、体育、农业等领域的长期协作。建交75周年庆祝活动将成为深化合作的新起点,持续为双边关系注入活力……

千年前因为领土的分歧走向不同方向的“两兄弟”,终于在千年后因为相似的民族烙印和共同的信念携手面对21世纪的风雨。

中国与匈牙利的相似之处来源于文化的传承,但是,文明的遗产如果不去维护,那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两国的持续交流则更多的依仗与两国人民对和谐共赢持之以恒地准求。

当新世纪的太阳已经到达八点钟方向的今天,两国的友谊却已经见证了75个秋收。75岁,是跨域时代的见证,但并不会是中匈友谊的耄耋之年。站在建交7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匈友谊恰似多瑙河与长江的深情拥抱——前者滋养着欧洲文明的沃土,后者孕育着东方智慧的瑰宝,却在文明互鉴的浪潮中汇成推动人类进步的浩荡洪流。

当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当匈牙利在欧盟框架内架设起“东方之桥”,两个古老文明正携手绘制合作新图景:从数字经济到绿色能源,从生物医药到航天科技,中匈合作的维度不断拓展,为两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注入强劲动力。这种基于平等互利、相互成就的伙伴关系,恰如习近平主席所喻,已成为“世界各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参考文献

促進緊密合作,創造更好未來. 人民网-人民日报等.

16+1与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中国和匈牙利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历史、现状、前景及政策建议. 刘作奎等.

匈牙利国家概况.外交部官网

中国同匈牙利的关系.外交部官网

阿提拉.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国学网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章和元年,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取其匈奴皮而还,北庭大乱。

《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讯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梁启超

匈中双语学校孔子学院在布达佩斯揭牌.人民网

0 阅读: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