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拒发签证,中国代表无法入境,耿爽发声,联合国搬迁势在必行?

紫藤花聊谈 2025-04-29 22:00:49

美国拒发签证,导致中国代表无法入境参加联合国会议。

这种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老美的心机可真是无孔不入。

当然我们也不是吃素的,我国代表耿爽直接对美国的霸权强硬发声。

这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个猜测:如果在这样下去,联合国的搬迁,看来是势在必行了。

美国滥用东道主特权

4月25日,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东道国关系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披露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过去三年来,美国对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签证审批一直采取"选择性刁难"。具体表现为:拒签比例高达37%,是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这一数据背后,是美方在签证问题上的层层设卡。有时候是以材料不全为由要求补交文件,有时候是以安全审查为名无限期拖延。

而且他们这样做完全是故意的,根据23年流出的美国国务院文件,签证官在办理签证时要优先审查与中国科技公司有关系的外交人员,而且明确写清楚了对这类人员的签证要求:选择性批准。

也就是说,他们无视了各种条例,只是单纯的“不想让我们进来”。

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中国代表团的正常工作。多位中国外交官透露,由于签证没能及时发放等问题,代表们好几次都没能参与涉及科技合作的国际会议。

还记得在2019年,中国航天代表团因美国未及时发放签证而缺席第70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连外交人员家属的就医签证和子女的学习签证也频繁遭遇刁难。

美国这种将签证作为政治工具的做法并非个例,受到影响的也不止中国一个国家。

2023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遭遇了类似的境遇。当时美方以"程序性问题"为由,直到会议前夕才通知签证未获批准,导致拉夫罗夫只能通过视频方式参会。

这种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做法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意见。

可以看出,在履行东道国义务方面,美国的表现可以用"双重标准"来形容。一边是拖欠联合国高达26亿美元的会费,这一数字占到了整个联合国预算缺口的七成。

另一边却对不同国家的代表区别对待:欧洲盟友申请签证往往能在72小时内获批,而对其他国家,除了中国和俄罗斯外的巴勒斯坦、古巴等国代表也设置重重障碍。

耿爽三连击:中方撕开美式霸权遮羞布

面对这种情况,耿爽在联合国东道国关系委员会会议上发表了罕见的强硬讲话。

他指出,美国的做法从三个层面违反了国际准则:

首先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外交礼节,把东道主应尽的义务变成了政治要挟的工具;

其次是无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的外交人员通行自由;

最后则是罔顾人道主义,连外交官家属的基本权益都不顾及。

这番言论在联合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非洲和拉美国家的代表纷纷表示认同:

"如果连参加会议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障,联合国还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美国过度使用东道主特权,已经影响到联合国的正常运转。改变现状的呼声在增加,这不是偶然的。"

实际上早在2014年,伊朗就因类似问题向东道国关系委员会提出过申诉,但当时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在国际社会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下,2023年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由非洲联盟牵头的132个国家联合发声,首次正式提出要重新评估联合国总部的选址问题。

俄罗斯更是多次建议将联合国总部或部分机构迁往维也纳或日内瓦。

虽然中国官方对此不做表示,但北京和上海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深厚的外交资源,已被国际舆论列入潜在候选地。

谁能接棒纽约?

目前,最受关注的备选地包括北京、日内瓦和圣保罗。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过去十年,中国不仅是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人员最多的常任理事国,其会费分摊比例也从8%上升到了15%。北京的国际会议设施、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日内瓦作为传统的国际组织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有200多个国际机构在此设立办事处,工作人员对多边外交运作极为熟悉。

但是,瑞士在俄乌冲突中改变中立立场的做法,也让一些国家对其公正性产生疑虑。

至于圣保罗,虽然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但在基础设施和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经验上还存在短板。如何平衡南北国家的利益诉求,将是巴西面临的一大挑战。

不过,巴西政府表示愿意投入必要资源进行建设,并强调拉美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重要性。

但是再怎么说,这都是理想情况。如果真要落实的话,一定会有层层阻碍。

最主要的是法律层面的。现有的联合国总部用地是由洛克菲勒家族在1946年捐赠的,捐赠协议中明确规定"仅限联合国使用"。

一旦搬迁,很可能引发复杂的产权纠纷。有法律专家指出,这需要通过复杂的国际谈判才能解决。

还有就是政治博弈的阻力。2023年俄罗斯提出的搬迁动议就遭到了60票反对、72票弃权的结果。

此外,每年联合国为纽约市带来37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当地的酒店、餐饮等相关行业自然会强烈反对搬迁计划。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搬迁成本。按照初步估算,仅建设新总部的费用就可能超过100亿美元。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分摊这笔费用将是一个敏感话题。

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作为导致搬迁的责任方,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费用。

此外,新总部选址还涉及众多技术性问题。比如安保设施的配套、外交人员住房的安排、国际学校的建设等等。

这些都需要东道国投入大量资源。而且,新总部还要满足各种特殊要求,如同声传译系统、会议厅声学设计等专业性很强的条件。

尽管困难重重,但国际社会对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

多位外交官表示,即使短期内无法实现搬迁,至少应该建立相应机制,限制美国滥用东道主特权的行为。

比如可以设立签证审批监督机制,或者在其他城市建立后备会议设施等。

结语:

联合国总部的迁址之争,实质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满。

当规则的维护者变成了规则的破坏者,改革的呼声就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高。而这场争议的最终走向,或许将成为重塑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0 阅读:47

紫藤花聊谈

简介:关注国际领域,争取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