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学政是几品官】
明清两代,对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极为重视。于地方层面,特置学官以掌管一省教育事务。然而,在明代,此官职并非称作“学政”,而是被称为“提学”,且其具体职责亦存在诸多差异。明代提学隶属于地方体系,并无独立衙署,其品级亦不固定,多为正四品;若以佥事身份出任提学一职,则为正五品。
清朝初期,于各省份置督学道一职,任职者兼按察司佥事衔,选用人员为出自进士的各部郎中,此官职时称学道。至康熙年间,针对各省学官任用规则有所调整,翰林官与部属官皆可担任。其中,翰林出身者被正式定名为“学政”,而由部属官出任此职者依旧称“学道” 。
雍正年间,对学官称谓进行改革,裁撤“学道”这一名称,将其统一规范为“学政”。同时,依据官员出身科举甲第的不同情况,分别赐予翰林编修、检讨等相应职衔,自此,这一制度固定下来,成为定制。
具体而言,各省学政的品级并非固定不变。以各部官员任职情况为例,若由郎中出任学政,其品级为正五品;而员外郎担任此职时,品级则为从五品。至于翰林官出任学政,通常会加编修、检讨衔,此时品级仅为正七品或从七品。
及至嘉庆、道光年间,学政的品秩出现了提升态势。彼时,学政通常从具有侍郎、京堂、翰詹、科道等职衔且为进士出身的人员中遴选任用,所选人员各携原有的职衔品级。在实际选任过程中,翰詹出身者占据多数,他们或酌授侍郎衔,或直接被任命为侍郎,从而跻身正二品大员之列。
从历史角度审视,在嘉庆朝之前,学政这一官职的品级通常被限定在三品及以下。然而,自嘉庆时期起,学政人选多为翰林出身,并且按例被加授侍郎衔,至此学政已跻身二品大员之列。就品级而论,各省学政与督抚处于同等地位。
相较于明代,清代在地方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显著变革,将地方教育体系独立构建,使之自成一体。在此架构下,学政拥有专属衙门,且被授予密折奏事这一特殊权力。学政与督抚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无论是在地位层级还是职权范畴上,均显著超越明代的提学。
【再来说学政与督抚的关系】
学政一职,任期通常设定为三年。每届乡试圆满结束后,吏部会同军机处,会就各省学政的人选展开重新提名工作。从常规情况而言,学政连任现象较为鲜见。然而,这并非毫无例外,以张廷玉之弟张廷璐为例,其便曾获得连任江苏学政之机遇。
从岗位属性层面分析,学政并非正式职官体系内的常规官职,而是具有“差遣”特性,此特性可阐释为朝廷特意委派、专司一省教育与科举事务的钦差要员。基于这一性质,学政所使用的印信与督抚一致,均以“关防”称之。
在清代地方行政架构体系下,总督与巡抚同属地方最高层级的军政长官,同时,八旗驻防将军与都统亦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依据清代既定官制,每逢处理重大地方政务,总督需与将军、巡抚共同研讨协商,并以联名形式向朝廷呈递奏疏。就官员排名位次而言,将军位列首位,其后依次为总督与巡抚。
在清代的职官体系中,各省学政在职责范畴上,并不涉足地方行政事务。基于此,学政不会与督抚联合署名行文。尽管如此,学政在官僚序列中的地位颇为尊崇。从常规的官员排位来看,其位次居于将军、督抚之后,却在布政使与按察使之前。
清代在地方职官设置方面,大吏职责划分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其中,总督、巡抚、驻防将军等官员相互制衡监督。与此同时,学政一职专司学校管理及考试事务。不仅如此,这些地方大吏皆被授予密折奏事之权,以此对地方政务进行全面监察,以防各类营私舞弊现象滋生。
与此同时,皇帝饬令各省督抚对学政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并奏报,于岁末须呈交考语。由此可见,在这一监察体系中,学政对督抚具备监督之权,而督抚亦能对学政予以监察,如此布局,堪称周全。
虽制度层面作此规设,但官至督抚之位者,久历宦海,深谙官场之道。皇帝实则小觑了臣属于复杂官场环境中的生存智谋与协调之能。学政一职,多为初任,赴任地方时,因对当地人事、环境皆陌生,故面对地方要员,常秉持敬重态度。除非涉及原则性问题,否则双方皆不会轻易破坏关系。
同理,督抚深知,出任学政者皆为出自翰林院的精英才俊,其仕途前景极为广阔。于他们而言,学政一职仅为仕途中的短暂过渡阶段,未来荣登内阁、位极人臣亦并非毫无可能。鉴于此,督抚们倾向于与之友善相交,以恰当的宴请与馈赠等方式,尊崇相待,将其奉为上宾。
在嘉庆与道光年间,诸多朝廷显要大臣,皆拥有充任学差或提督学政的履历。所谓学差,乃是负责主持某一省份乡试的临时性委任。对于彼时处境困窘的翰林官员而言,获任学差这一契机,无疑成为缓解自身经济困境的重要途径。通常在短短数月任期内,他们至少能够获取数千两的额外收益。
若有幸获选学政之职,其经济状况往往可步入殷实之境。学政一职与准地方官存在显著差异,依循惯例,学政上任时不得携眷同行,仅能配备八位幕友、数名书吏,以及若干轿夫与家仆。
学政任期通常为三年,除正常俸禄外,亦享有养廉银。然而,与督抚所获养廉银相较,学政的数额明显偏低。以江西地区为例,学政每年的养廉银为3500两。此外,由于能收受地方各级官员的馈赠,学政在扣除必要开支后,每年仍可积累约一万两白银,足见此职位颇具经济收益,堪称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