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0岁老秀才要求离开红军,毛泽东:你今后的辉煌让我来书写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4-27 01:31:09

说到1937年的延安,咱们得聊聊一个挺特别的人物——徐特立。这位老先生是个不简单的角色,生于1877年,到1937年正好60岁。他不是那种只会舞刀弄枪的军人,而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秀才,靠着一腔热血和满腹学问投身革命。

这一年,他在延安跟毛泽东提了个想法,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行了,想离开红军,回后方歇一歇。可毛泽东听了之后,却给了他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今后的辉煌让我来书写。”

徐特立的来头

徐特立这人,出身不算高大上,1877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愣是靠着自己的倔劲儿和好学的心,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个读书人。1905年,他考进了长沙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老师。

那年头,老师可不是光教书那么简单,他一边教学生认字算数,一边还偷偷摸摸地传些进步思想,鼓动年轻人关心国家大事。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那阵子,他没闲着,积极跑前跑后,成了湖南革命圈子里挺有分量的人物。

1927年,事情变得更热闹了。那时候国共合作崩了,蒋介石搞了个反革命政变,到处抓共产党人,杀得血流成河。徐特立一看这架势,觉得自己不能再当个安静的教书匠了,干脆直接加入了共产党,跟着队伍干起了武装斗争。

别看他那时候已经50岁了,骨子里那股劲儿一点没少。到了1934年,红军要长征,他57岁的高龄愣是没把自己当回事,收拾收拾就跟着队伍上了路。

长征路上的老秀才

长征那几年,真是苦得没法说。爬雪山,过草地,吃不饱,睡不好,国民党还在后面追着打。可徐特立这老头儿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他不是那种扛枪打仗的角色,但他在队伍里干的事儿一点不比前线轻松。

他给战士们讲课,教文化,鼓舞士气,还帮着整理宣传材料。年纪大归大,他的脑子可一点没糊涂,思路清楚得很,写的东西也接地气,战士们都爱听。

1936年,红军终于熬到了陕北,徐特立也跟着到了延安。那时候他已经快60岁了,可他没想着歇口气,反而一头扎进了延安的教育工作里。

延安的日子和教育事业

1936年到1937年,延安刚安顿下来,啥都缺,尤其是懂文化、会干事的人。红军打仗靠的是枪杆子,可要发展壮大,还得靠笔杆子和脑子。徐特立这时候就派上大用场了。

他凭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成了延安教育工作的顶梁柱。那会儿,共产党急着培养干部,搞学校成了头等大事。徐特立没二话,直接上手,参与创办了陕北公学,后来还帮着建了延安大学。

陕北公学是1937年7月开起来的,第一批招了200多个学生。这些人里头有从全国各地跑来的青年学生,也有投奔革命的知识分子,大家伙儿都带着一股子热情,想为抗日救国出份力。

徐特立当了教育长,管教学的事儿。他可不是光坐办公室里指手画脚,而是实打实地干。他觉得,光教书本上的东西没啥用,得让学生们接地气,能干实事。

所以他搞了个新路子,让学生们一边学理论,一边跑去农村、工厂转悠,了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还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这法子听着简单,可那时候真挺管用,学生们学得快,用得也快。

后来,他又帮着弄了延安大学。这学校是延安最高级的学府,专门培养高级干部和专业人才。徐特立当副校长,管得挺细,连课程咋排、老师咋找他都亲自抓。

他还自己上阵讲课,讲得生动又实在,学生们都爱听。他有个习惯,课后总爱跟学生聊两句,问问他们的想法,帮他们解决点实际困难。时间一长,大家伙儿都喊他“徐老”,敬他也亲他。

60岁想歇一歇的心思

到了1937年,徐特立满打满算60岁了。长征那几年把他折腾得够呛,延安的生活条件也好不到哪去,吃的是粗粮,住的是窑洞,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他的身体开始扛不住了,腰酸背痛是常事,眼睛也花得厉害。

他心里琢磨着,自己这把年纪,干不动了,不如退下来,把位子让给年轻人。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跟毛泽东提了这么个想法,说想离开红军,回后方歇一歇。

毛泽东一听,眉头估计都皱起来了。徐特立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当年教过他不少东西,对他的成长影响不小。后来俩人又一起闹革命,情分不是一般的深。

毛泽东心里清楚,徐特立这些年为革命没少出力,长征那么苦都扛下来了,到了延安还在拼命搞教育,这份心血谁都看得到。现在革命正是关键时候,少不了像徐特立这样有经验、有学问的人。

毛泽东就跟他说:“徐老,你为革命干了这么多,功劳大得很。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你的经验和学问咱们还得靠着。你要是走了,谁来干这些事儿?我看你还能干,你今后的辉煌让我来书写。”

徐特立听了这话,心里一热,眼眶估计都有点湿。他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也知道毛泽东这是在真心挽留他。

他一合计,觉得自己还能再撑一撑,就咬咬牙,决定不走了。从那以后,他跟打了鸡血似的,身体虽然不太好,可精神头一点没少。他接着搞教育,管学校,教学生,比以前还卖力。

在延安那些年,他不光忙教育,还掺和了不少政治上的事儿。他当过中共中央党校的副校长,还管过中央研究院,帮着弄党的理论建设和文化工作。别看他岁数大,脑子可灵活得很,干啥都有一套,别人还挑不出啥毛病。

后来的成就和影响

1945年,抗日战争打赢了,徐特立也没闲着,被选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继续为新中国出力。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又当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干的还是教育和文化的事儿。他这辈子就没离开过教育这行当,一直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忙活。

徐特立培养出来的人可不少,陕北公学和延安大学出来的学生里头,有好些后来成了大人物。比如胡耀邦、彭真这些人,都是那时候的学生,后来在革命和建设里干得风生水起。

徐特立的教育理念也挺有远见,他老早就说教育得跟实际结合,得为老百姓服务。这话搁在今天听,还是挺有道理的。

他这人有个特点,干啥都踏实,从不瞎吹牛。长征的时候他不怕苦,延安的时候他不怕累,到了新中国还在干实事。1968年,他91岁那年去世,走得挺安详。回过头看,他这一辈子,真没白活。

0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