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夫,孩子睡前抽动特别频繁,有时候半夜还会突然坐起尖叫……"诊室里,一位母亲焦急地描述着8岁儿子的症状。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并不罕见——抽动症患儿常伴有睡眠障碍,而睡眠质量又直接影响病情走向。

中医将抽动症归为"肝风证""脾瘅证"范畴,而睡眠问题正是病机的重要突破口:
子时不眠,肝血空虚: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此时深睡可滋养肝阴。《灵枢》云:"人卧血归于肝",若此时未眠,肝不藏血则风木妄动,晨起常见挤眉弄眼、肢体抽动加重。
丑时抽动,脾虚作祟:丑时(1:00-3:00)肝经当令,脾虚患儿因气血不足,易出现梦魇、夜惊。
昼夜颠倒,阴阳失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白天过度补觉打乱阴阳节律,导致"卫气不得入于阴",形成"昼抽夜闹"的恶性循环。

中医“三步安眠法”,,调和脏腑治其本
第一步:亥时入睡养肝血
21:00-23:00(亥时)是三焦经当令,此时入睡可引阳入阴,助肝血归藏。

实操:19点后不接触电视、手机,20点用温胆汤泡脚15分钟,引肝火下行,睡前按揉太冲穴3分钟,泄肝火
第二步:夜食清淡护脾胃
“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吃太饱或太晚,脾胃加班运化,直接扰动肝风。因此睡前2小时禁食,尤其肉类、甜食

第三步:辨证施治安心神
抽动症患儿多伴心肝火旺,睡眠中易惊易醒。需根据体质分型调理:
脾虚肝亢型:舌质红苔黄腻,舌中裂纹,脉弦细数
痰火扰心型:夜间惊叫,喉间痰鸣,舌苔厚腻
以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
牛牛,8岁,主诉:频繁眨眼、耸肩3月,夜间惊叫坐起1周,据家长说,孩子白天每10分钟即出现面部抽动,情绪紧张时加重,夜间11-1点必突然坐起尖叫,需安抚10余分钟才能入睡

我观其舌象,发现舌质红、苔黄腻,舌中见裂纹
证属"脾虚肝亢,痰火扰心"。脾虚生湿酿痰,肝风夹痰火上扰,心胆气虚则夜寐不安。
【药方】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陈皮、法半夏、茯苓、竹茹、钩藤、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用药3天后,孩子夜间惊叫消失,抽动频率降至每小时2-3次
4周后,日间抽动基本消失,睡眠监测显示深睡阶段延长2小时
随访:3个月后因感冒诱发轻微眨眼,复用温胆汤泡脚+耳穴贴压即愈,未再复发。

给家长的建议,睡前记住三个"不要":
❌ 不要睡前训斥(恐伤肾志)
❌ 不要开夜灯睡觉(抑制褪黑素)
❌ 不要强行纠正抽动动作(顺其性而治之)
《金匮要略》云:"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当孩子在深度睡眠中完成肝胆排毒、脾胃修复、肾精充养,抽动症状自然如潮水般退去。记住,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顺应生命的自然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