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突然就改口,承认出兵俄罗斯参战,百万朝军成普京头号外援

潇湘十二楼娱乐 2025-04-30 08:11:12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4月28日,一则迟来的官方声明引爆国际舆论。

朝鲜中央通讯社首次证实,朝鲜人民军精锐部队参与了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的军事行动,并宣称该战役“胜利结束”。

这一表态终结了国际社会长达半年的猜测——自2024年11月起,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朝鲜士兵身着俄军制服、手持探雷器在雪原冲锋的模糊视频,但朝方始终未予回应。

如今,这场被西方称为“现代战争最残酷人肉冲锋”的行动终于浮出水面,而朝鲜与俄罗斯的军事同盟关系也以血与火的代价完成了“实战认证”。

时间轴回溯至2024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平壤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

这份被外界称为“生死兄弟条约”的文件,首次明确双方在遭受侵略时需无条件军事互助。彼时,西方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象征性姿态,毕竟朝鲜自1953年以来从未大规模跨境参战。

然而,随着2024年11月乌军突入库尔斯克州,条约中的“共同防御”条款被迅速激活。

2025年2月,首批3000名朝鲜工兵秘密抵达前线。

据俄军总参谋部内部报告显示,这些部队携带的并非先进装备,而是朝鲜自制的KN-23弹道导弹(射程450公里,成本仅为俄制伊斯坎德尔导弹的40%)和大量122毫米火箭弹。

他们的任务是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为俄军装甲部队开辟雷区通道。

乌军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显示,朝军三人一组采用“三三制”战术,以血肉之躯在雷场中趟出通路,三天内攻克俄军久攻不下的普列霍沃村。

一名乌军士兵回忆:“他们沉默得像机器,中弹后仍继续前进,仿佛没有痛觉。”

至2025年4月26日,俄国防部宣布完全收复库尔斯克州。

同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达书面指令,要求前线部队“为胜利献上最后一份力量”。

次日,朝中社发布参战声明,强调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这种措辞显然针对西方对其“违反制裁”的指控。

朝军的参战绝非无偿奉献,俄朝秘密协议显示,朝鲜每提供1枚导弹,俄方需支付10万吨小麦;每派遣1000名士兵,则需转让一项军事技术。

截至2025年4月,朝鲜已向俄输送超过600万发炮弹及148枚弹道导弹,占俄军前线弹药消耗量的75%。

作为回报,俄罗斯不仅以市场价60%的价格向朝供应石油,更承诺提供S-500防空系统技术及卫星导航核心代码。

这种“以命换粮”的交易直指朝鲜的经济困境,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朝鲜2024年粮食缺口达86万吨,而俄罗斯的小麦输送量恰好填补这一缺口。

更关键的是,朝鲜通过战场测试了KN-23导弹的实战性能——该导弹在哈尔科夫居民区的爆炸当量超出设计预期30%,俄军前线指挥官直言“性价比远超预期”。

美情报机构报告称,参战的1.2万名朝军士兵中,已有超过5000人伤亡,尸体面部多被刻意损毁以防止身份识别。

但朝方对此展现出惊人的冷漠:阵亡士兵家属仅获得200公斤玉米作为抚恤,而幸存者回国后立即被编入“光荣战斗模范团”,成为国内宣传机器塑造“钢铁战士”的素材。

朝鲜的参战彻底颠覆了传统地缘政治逻辑,4月28日声明发布当天,美国中情局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评估朝军介入对俄乌战局的影响。

五角大楼前分析师指出:“朝鲜用最原始的人海战术,证明了在精确制导武器时代,‘不要命’仍是有效的战争变量。”

而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内部讲话更耐人寻味:“他们教会我们,有时候数量本身就是质量。”

这场合作的影响已超越战场,4月17日,朝鲜新型护卫舰“平壤号”下水,其相控阵雷达和垂发系统与俄军22350型护卫舰如出一辙;4月26日,俄朝签署“去美元化”结算协议,朝鲜矿产首次以人民币和卢布直接交易。

这些动作显示,两国正试图构建绕过西方体系的“平行同盟”。

东亚安全格局因此剧烈震荡,日本防卫省连夜将2026年导弹采购预算上调20%,韩国则加速推进与北约的军事情报共享。

对此,朝鲜外务省强硬表态:“我们的枪口永远对准敌人。”而这里的“敌人”定义,显然已从传统的美韩同盟,扩展至任何阻碍其“生存交易”的力量。

当朝鲜士兵的鲜血浸透库尔斯克的冻土,这场21世纪最特殊的军事合作已无法用简单的“正义”或“侵略”界定。

对朝鲜而言,这是打破国际封锁的生死赌局;对俄罗斯来说,这是维持大国颜面的无奈选择。

而在更宏观的维度,它暴露出国际秩序中残酷的生存法则——当制裁与孤立成为常态,小国不得不将人命化作筹码,在强权博弈的夹缝中杀出血路。

“在这个丛林世界里,不敢押上性命的国家,不配拥有明天。”这句话的残酷性,恰是当今国际政治最真实的代表。

信息来源:

朝鲜证实出兵俄罗斯,中方回应——中国新闻网2025-04-29 00:47

0 阅读:9

潇湘十二楼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