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太姥山白茶好,那太姥山到底有几个制茶大师?S师傅吐出了真相

小陈茶事 2025-04-16 23:44:20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虽然春茶季的采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了,但春茶季的炭烘白茶的工作,仍旧在紧张而忙碌地进行着。

于是我们便得以,在一天烘茶结束之后,聊上一小会儿。

确切地说,是老S忍着满身的白毫与热汗,与我们勉强相谈甚欢。

主要都聊些什么呢?

八卦。

不采茶之后的老S,颇有点放飞自我的感觉。

不再紧绷,不再天天想着多采点茶。

再加上烘茶,天天半封闭式地工作,令他需要一个讲话的渠道。

SO,本着不得罪人的人生信条的老S,在这特殊时期,竟然化身成为了嘴瓢达人。

关于太姥山的各种逸事隐事,只要你问,他张嘴就来。

没两天,竹筒倒豆子似的,全倒光了。

听得我们一会儿乐翻天,一会儿唏嘘不已。

《2》

前两天有茶友来问,听说太姥山某大师的茶不错,你有没有听过?

看着茶友发来的视频,村姑陈李麻花反复观看了多遍,仍旧是,不认识。

那面孔生得很。

那家厂的名字也不熟,反正我们上山的路上没见过。估计就算有,也是在深处的村子里,没进去是发现不了的。

其实,山上总共就那几十来户人家,往上数五代,都是沾亲带故的,谁家的锅糊了,没半小时就能传遍整个山头。

如果这位某大师真的制茶不错,且真的是太姥山上的大师级别的人物,我们在山上呆了这么多年,不可能连听都没听过。

以我们俩的八卦能力,但凡是个人物,都会有所耳闻。

昨晚,正好跟老S聊天,就说起了这位某大师。

疑惑地问他,这个厂从来没见过,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大师?想到已经拥有大师头衔的是方大师,就实在想不到还有谁有能力跟他齐头并进的。

老S看了那个视频半晌,说,有这个人。

啊,那我们怎么从来没见过。

老S说,他的厂在半山还要下面一点,入行没两年,只是去拿了个证,所以就“大师”起来了。

没两年怎么就可以拿证呢?这个证书不是应该有年限的严格要求么?

老S说,要求宽松的时候,想拿会容易些,等过几年标准严格了,就没那么容易拿了。

我们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拿一本证?

他愁眉苦脸,拿了证,事情就多起来了,天天有人来拜访,来学习,还要去开会,去听课,很麻烦的,都没办法认真做茶了。

原来如此。

证书原来还附加上了社交属性,难怪这个I人闻证书色变,躲在家里不愿意去申请。

对老S这种醉心于制茶的人而言,有没有那本证书,其实并不重要。

用产品说话。

优秀的产品就是他最好的证明。

《3》

批评了一番他的社交障碍证,我们继续八卦这本神奇的证书。

老S说,现在有证书的人并不少。

啊,为什么?从这么多年的各地走访来看,其实拥有优秀的制茶技术的人并不多呀。

我很疑惑。

但老S说了,证书有很多种档次的。

有国家级的,有省级的,有县级的....就像龙头企业,国家级的是特别牛的,省级的也是纳税大户级的,县级的嘛,就不好说了。

现在拥有县级证书的人,比前两年,多了好些。

他说去年年底下山去了解行情的时候,感觉一下子多了好些有证的人。

但这些人里面,有一部分,都是才入行不久的。

想来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入行,更多的人认真制茶做茶,才给其中表现优秀的人专门发了证,以资鼓励吧。

但这些人里面,茶做得好的人多吗?李麻花又想听真话了。

老S笑笑,说,比我好的不多,跟我差不多的有一些,比我差的占大多数。

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我十分后悔没有录音。

老S这种一辈子谦虚低调的人,竟然也有这样自信爆棚神彩飞扬的时刻。

就像袭人呵斥宝玉那番话:晴雯再强也越不过我的次秩去!

只有在某一个领域极度权威的人,才有这样的底气。

袭人可不就是宝玉屋里的头把交椅么?同样,老S也是太姥山上顶顶大名,茶疯子。

跟人家比社交,他肯定吊车尾。

但跟人家比爱茶成痴、执拗不知变通,本地茶圈子里,三分之二的人,都要乖乖给他让路。

《4》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要名的,一种是要利的。

那些想办法去拿证的,就是要名的。因为,有了名,就会有利。

而另一些逐利之人,喜欢的,是实打实的,盆满钵满,巴不得低调再低调,闷声发大财。

但老S两者都不是。

他其实也想要有名,但他想要的名,并不是浮华世界里的那些虚名,比如入行才两三四年就领到证的那种“名”。

他想要的,是自己认可自己的能力,以及凭自己的能力获得行业内的认可的,那种实实在在的,名气。

正如前三四年,他的厂子天天都有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慕名来参观,慕名来学习,远道来拜访,悄悄地想要偷师学艺....

同样,老S并不是个仙人,他也是红尘中的俗人,喝花露喝清雾是喝不饱的,他饭量那么大,必定是要赚钱才能吃饱饭的。

但他想要的钱财,财帛,并不是靠吹牛,靠做假茶,靠拿证靠浮夸的虚名得到的。

这种钱他不屑。

他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本事,通过自己做茶的技术,通过自己高超的精妙的工艺,做出优秀的高品质白茶,来获得财富。

在当下,老S这样单纯的人,堪堪符合钱钟书钱老在《围城》里对唐晓芙的描述——一个摩登文明世界里的罕物!

是的,这是一个虚浮的世界。

不信,去某音一看便知。

随便进个卖茶的直播间,单场直播都是百万起步的销量;随便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骑小电驴横跨半个福州城去上班的主播,在直播间里都是“身价千万”的某音达人;随便搜到一个茶农,都拥有四五辆以上的豪车,分别是劳斯、林肯、阿斯.....

村姑陈每次去某音的时候,都会被那些晒富炫富的们茶圈中人,吓上好大一跳。

跟他们相比,我们家的销量,真的是太少太少太少了。

于是我们一直不敢去某音。

为的是藏拙。

《5》

当下的茶圈真的是太浮夸了。

好想念没有某音的时代。

那时候,大家都没有那么强的夸张手法,也没有那么强的炫富技术。

那时候,卖茶还单纯地只是讲茶就可以,不像现在,卖茶之前要先炫一波自己——我是某某技术传承人,我是某某技术大师,我是某某直播达人,我是某某协会的会长,我有四辆豪车五套豪宅六个太太七个儿子.....

请问,这些跟裹脚布一样的头衔,跟卖茶有半毛钱关系么?

你是达人,就注定会做茶了?

你的大师(老师),是哪个权威机构认可的吗?

身为县级传承人,你为茶圈的繁荣,为行业的整顿,为广大茶农的生计发展,出过什么力,贡献过什么资源,付出过什么金钱?

如果没有,那这串虚名,跟卖茶,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那些进了直播间的茶人们,放下身上的“光环”吧,如果这些“光环”是真的的话。

卖茶就请认真讲茶。

讲自己的产区,讲自己的工艺,讲自己的优势,讲自己的制作过程....

对于消费者来说,上述元素,才是关系到他们是否要买你的茶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其它的,有什么用呢?

我们喝的是那口香汤,不是那本证书。

鲜香醇爽,才是硬道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