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已经是准皇帝,为啥还要搞出各种骚操作,让自己魂断储君路?

寻根拜祖 2023-12-30 16:15:45

如果有一个“太子群聊”,估计“准皇帝”们大多泪眼汪汪:你以为东宫等于皇宫?不,那是旋涡、是靶子、是火山、是悬崖,俺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会被各种力量所裹挟,稍不留神就粉身碎骨。

“准皇帝”这个称谓太凶险,在“真皇帝”眼中对方已经不是儿子,而是对手。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子虽然只是个“准皇帝”,但身份却跟皇帝一样,都是“君”。“大太阳”身边突然多了个“小太阳”,你还说“天无二日”?

这就是太子难当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太子不做事,以为这家伙未来可能就是个“肉糜皇帝”,承担不起大任。太子要是做事,很难保证跟皇帝不产生矛盾,皇帝就会不满:咋的,这么迫不及待就想抢班夺权了?

所以,小太阳难呐,不发光天下人不满意,发光皇帝不满意,还不如当个照亮自己被窝的藩王活得逍遥。

于是“准皇帝”们大多活得战战兢兢,但凡皇帝长寿,他们往往熬不过父亲,憋屈死了,比如孙权的太子孙登。能熬到最后的都是极品,比如唐肃宗李亨。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于开元二十六年被立为太子,时年27岁。

本来,李林甫力捧的寿王李琩呼声最高,唐玄宗却出人意料地将储位授予了李亨。可是当李亨戴上“太阳帽”后,唐玄宗对他的态度立刻就翻转了。

在李林甫的打压下,李亨像个受气包,他被迫先后与两位太子妃韦氏、杜氏离婚,才躲过“皇甫惟明、韦坚案”和“杜友邻案”的牵连。

唐玄宗却视而不见,甚至乐于见到李林甫对儿子的构陷、打压,在老皇帝的权谋中这叫“平衡之术”,太子是皇权的威胁,需要不断敲打。

李亨惨到什么程度?有一次唐玄宗突防东宫,惊讶地发现李亨身边只有几位老太监,院子里荒草萋萋无人打理,屋里到处都是灰尘,竟然没有一个侍女。

再仔细一看儿子,才三十出头的儿子居然两鬓斑白了。想起儿子平常战战兢兢地模样,唐玄宗这才动了恻隐之心,让高力士给李亨挑了几个美女送过去。

堂堂太子爷怎么混成这副怂样?没办法啊,想到前任太子、他的二哥李瑛的下场,李亨的脖颈就忍不住凉风嗖嗖。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嘉靖皇帝的太子朱载坖身上,这位“准皇帝”饱受严嵩党羽的打压,活得还不如李亨。

后人很疑惑:严嵩为何不选择附从朱载坖,这不是给自己挖坑吗?其实严嵩何尝算不过来这笔账?但他不敢呐,因为皇帝需要他站在储君的对立面,否则他就失去了价值。

也就是说,严嵩与朱载坖为敌不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而是为了满足嘉靖皇帝的政治需要,迫不得已的做法。

总之,从太子被册立的那一刻起,他首先代表了政治的一极,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父子之情已经退后了。

“准皇帝”的身份只是个候补,从他被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众兄弟们攻击的靶子。

如果说皇帝与太子的龃龉尚且遮遮掩掩,那么兄弟阋墙则是赤裸裸,对此李承乾哭天抢地:一奶同胞啊,李泰竟然恨不能弄死我!

李世民是历史上最“护犊子”的皇帝,他对太子李承乾的培养恐怕只有朱元璋可以相提并论。

可渐渐地,李承乾长成了歪脖树,越闹越出格,养男宠、甘当突厥人的奴才、刺杀自己的老师,什么夺人眼球的事都干了,可是李世民宁可诿过于太子的老师、幕僚,也不肯换太子。

直到贞观十七年,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驸马杜荷、宰相侯君集等人密谋举兵夺权,李世民才迫不得已废了这个逆子。

李承乾为何要自毁前程呢?因为他遭受到了魏王李泰的威胁,担心会被取代。

这都怪李世民对李泰宠得有点过分,将李泰的待遇几乎与太子平齐。这就给李泰和朝中的势力一个错误的信息:李泰离太子之位其实也很近。

在李世民的纵容下,李泰身边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对李承乾的小动作也越来越多。

李承乾本来就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颇受指责,父亲又表现出对李泰的格外垂青,这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得不提心吊胆。

唐玄宗废掉太子李瑛,制造“一日杀三子”的悲剧也是属于这种情形。

唐玄宗是个多情的帝王,身边的爱宠换了一茬又一茬。李瑛的母亲赵丽妃就属于过去时,而武惠妃则后来居上,宠绝六宫。

子以母贵,武惠妃的儿子李琩也跟着老妈沾光,母子俩携手向皇后、太子之位发起冲击。

李瑛心惊胆寒,为了保住“太阳帽”,他与同病相怜的弟弟光王李琚、鄂王李瑶结盟,试图发动兵变干掉武惠妃和李琩,甚至直接逼老爸禅位。

您说李瑛的这个举动算不算作死的“骚操作”?或许吧,可是人在极度威胁之下,做出一些赌博式的反击不也很正常吗?

这就是继承制度的尴尬之处,不立储君,国本不稳,万一哪天皇帝突然挂了帝国岂不是陷入灾难?立了储君,太子爷立刻就成了高悬的靶子,被射得千疮百孔,比如康熙皇帝那位两度被废的太子胤礽。

正是基于这些惨痛的教训,雍正继位后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大伙都知道有这么储君存在,但谁也不知道这位接班人究竟是谁。高,实在是高!

“准皇帝”代表的不是个人,他必然被身后的势力所裹挟,卷进凶险难测的旋涡。

“太子”不仅是皇帝的儿子,更是一个鲜明的政治符号,他关乎一大群人物的前途、无数家族的未来,这就注定太子具有天然的“磁吸效应”,因此太子们就成了特定政治圈的利益代表人。

这个圈子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会为唯太子利益是从,形成一个排他性的团队;另一方面它也会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裹挟着太子赴汤蹈火,哪怕与皇权发生冲突。

汉武帝与太子刘据的矛盾就源于此,由于常年战争,国家经济崩溃,天下流民四起,朝野人心思变。

可是汉武帝很固执,他好大喜功,依然坚持对外用兵,依旧坚持实行涸泽而渔的政策,始终对贵族集团采取高压政策,从而引发了激烈的矛盾。

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这种方式虽然荒唐,但它暴露了汉武帝已经众叛亲离的事实,即便他最亲近的人,如女儿、连襟都加入了诅咒汉武帝的行列。

刘据集团是个典型的新兴儒家士族知识分子,他们主张宽仁的执政风格,反对汉武帝的严刑峻法,更不赞成永无休止的战争。

有一年,匈奴遣使到长安,请求重启汉匈和亲,结束战争状态。

刘据的近臣博士狄山率先表态:应该和亲。他说,高祖当年攻伐匈奴导致平城之围,实行和亲后,惠帝、吕后朝天下晏然。汉文帝时期再次对匈作战,边境由此陷入困苦。景帝时期再次和亲,天下富足。如今陛下兴兵伐匈,以至于国库空虚、便民流亡,由此可见还是和亲的好。

狄山的观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声音,不过,基于汉武帝霸道的行事作风,大家都选择附和,或者沉默,唯独狄山不识时务公开表达了反对的声音。

汉武帝很清楚,狄山之所以敢公开发声,一定是代表了太子集团的共同愿望。于是汉武帝来了个狠招,他竟然将狄山贬为一个边境哨所的守备,以至于狄山死于匈奴人之手。

这一招敲山震虎很厉害,他等于变相警告太子:你的翅膀还嫩了点。也等于告诉大臣们:少在朕面前耍花腔,天下说了算的是朕,不是太子。

刘据个人是不赞同汉武帝的,但他依然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几乎没有与父亲发生过直接冲突。可问题是,刘据个人的隐忍不能阻止太子集团的激进。

史学界有一种声音就认为,巫蛊之祸不是冤案,江充并没有嫁祸于人。也就是说,刘据确实参与了对汉武帝巫蛊诅咒,只是具体细节不甚清楚。

我个人觉得刘据不大可能亲自参与巫蛊诅咒,极有可能是在他的默许下,太子幕僚们策划了巫蛊事件。所以,当江充挖出桐木人后,刘据担心事情败露,不得不杀了江充,这才引发了“巫蛊之祸”的滔天巨浪。

其实每一位被废的太子或多或少都有被利益集团裹挟的成分,这种利益绑架发展到最后必然会危害到皇权。

这就是储君的命,摆脱不了的,至于结局如何,豪赌人生呗,走得好,钢丝生涯就算结束了,走不好,这辈子就算结束了。

2 阅读: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