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就是乱枪打鸟,指望它中兴大唐就是个笑话。事实上,唐顺宗才是亲手扼杀永贞革新的那个人,即便刹车踩得还算及时,他还是被溅了一身血。
唐顺宗是个苦命人,他19岁当太子,整整熬了25年才坐上皇位,岂料他的皇帝生涯太短暂,仅仅186天后就“转岗”为太上皇。
你以为他从此可以享清福了?不,灾难才开始,五个月后他就突然驾崩了。
唐顺宗如流星划过,却留下了两大谜团:堂堂的皇帝怎么就轻而易举地被迫禅位了?他的死究竟是正常死亡还是遭遇弑杀?
这一切都跟他所主导的“永贞革新”有关,虽然这场变革才三个月就匆匆下马,但却照见了大唐的病根。
虎头蛇尾的永贞革新早在唐顺宗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曾经想劝谏父亲唐德宗改革,却因为担心被猜忌而隐忍不发。
大唐不止一次面临生死存亡,“安史之乱”导致唐玄宗失国,吐蕃入侵导致唐代宗逃亡,“泾原兵变”和“朱泚称帝”让唐德宗从长安逃到奉天,又从奉天流浪到梁州。
李晟收复长安后,唐德宗彻底“萎了”,永不再提削藩,也不再信任士族集团,而是将宦官们当作“小甜甜”豢养,并且热衷于搜刮民脂民膏。
由此,大唐的两大毒瘤疯长,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宦官专权尾大不。同时,大唐的民生却一落千丈,国力大衰。
唐顺宗心急如焚:俺要向老爸进谏。话音刚落吓坏了翰林待诏王叔文:殿下你疯啦?作为太子你只能尽孝心,不该干预政事,万一有小人离间,说你收买人心怎么办?
唐顺宗一哆嗦,是啊,老爸的猜忌心太重了,当年郜国公主事件,若不是李泌冒死相救,他差点就被老爸废黜。
于是唐顺宗蛰伏隐忍多年,直到自己登上皇位,这才迫不及待地拉开了“永贞革新”的大幕。
永贞革新以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陆质(二王八司马)等人为核心,重点打击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这几记重拳相当给力,剑南节度使刘辟被杀、宗室“贪王”李实被贬、由宦官组成的“五坊使”被裁、停止进奉等搜刮名目、免除陈年课税、停征诸色榷税……
革新派的亮相赢得了满堂彩,就在人们眼巴巴地等着更大的福利时,一条惊人的消息传来:皇帝陛下因为健康问题禅位了,永贞革新洗洗睡了。
见过虎头蛇尾的,没见过这么虎头蛇尾的,才三个月呀,百天庆典的酒席还没办呢!
永贞革新失败的真相对题干的说法,我部分同意,假如“永贞革新”能达成目标,大唐确实能中兴,但我不同意将革新的失败归结为唐顺宗的健康问题。在我看来,这场变革的失败是打错了对手、得罪了帮手、找错了助手,是一场必败的改革。
乍一看,永贞革新将枪口对准两大毒瘤有问题吗?看似没问题,其实问题很大。
第一个问题,之所以叫毒瘤,是因为藩镇和宦官问题绝非癣疥之痛,而是心腹之患,既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那就必须缩小打击面,而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大唐已经重病缠身,治重病需对症,需抓重点,需团结更多的群体,怎么能不讲分辨,企图一招根除所有的弊政?
唐代宗、唐肃宗两任皇帝都对藩镇束手无策,反而激化了矛盾,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解决,唐顺宗何德何能,“兼职”就能解决了?
事实上,永贞革新也就解决了一个刘辟,最顽固的河朔三镇连根毛都没伤着。反而那些直属朝廷领导的河东、荆南、剑南等,站在了革新派的对立面,你说讽刺不?
将矛头对准宦官更是脑残,事实上宦官集团只是皇帝的打手,那些五坊使其实是在替皇帝搜刮,停止这些弊政虽然让宦官们遭遇了损失,但没有遭遇抵制。
解除宦官的兵权才是引发革新派与宦官集团矛盾的冲突点,事实上,宦官们的兵权很好解除,但问题是,兵权被拿回来后交给谁?
唐代宗、唐德宗都曾经从宦官手上拿回兵权,并交还给外朝的士族集团,岂料士族集团的腐败无能将大唐禁军搞成了豆腐渣。失望之余,皇帝们又将兵权交给了宦官。
同事得罪藩镇和宦官,革新派似乎依然不过瘾,他们又将帮手士族集团推向了对立面。
士族集团是指以五姓七家为代表的豪门集团,是大唐的政治基础,革新领袖王叔文引韦执宜为外援,将他推上宰相的位置,共同推动改革。
这本来是一个很睿智的举动,士族集团虽然衰败得很厉害,但外朝依然在他们手里,大唐依然是他们的天下,韦执宜的京兆韦氏身份也举足轻重。
然而,王叔文却以领袖自居,仅仅将韦执宜当作小跟班的,丝毫不顾及士族集团的利益,在重大决策上专断独行,结果惹翻了以韦执宜、武元衡、窦群等为首的士族集团,导致士族集团、宦官、藩镇合流,共同反对革新派。
那么,革新派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为何会站在三大势力的对立面呢?
原来,“二王八司马”是一个以庶族阶级为主的群体,他们大多出身寒族,官阶低微。这个集团与豪门士族集团不兼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依靠藩镇发展成地方豪族,像王叔文、王伾这样的人就成了夹生饭。
这才是“永贞革新”的本质——庶族阶级试图通过皇权扫清障碍,实现政治理想的一场变革,这个立场决定了革新派与士族集团、宦官、藩镇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遗憾的是,庶族集团势单力孤,作为新生力量,他们尚处于政治边缘,根本无法对抗士族集团,更不用说应付三大力量。
可惜他们有点过于乐观,以为只要有皇帝的支持就可以逆命改天,一群坐井观天的家伙上演了一场闹剧,革新才开始,他们就忘乎所以,见面以“刘管仲”、“柳诸葛”、“王伊尹”、“韩周公”相互鼓吹。
我们承认,庶族阶级代替士族阶级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正是因为这是关乎历史发展潮流的大事件,因此它走上历史舞台的过程必然很艰辛,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靠一场统治集团自发的改革来达成目标是绝无可能的。
事实上,庶族阶级取代士族阶级的历程横跨了晚唐、五代一百多年的残酷战争,直到士族集团被军阀清洗殆尽才算完成。
王叔文等人的作为体现了庶族集团的政治低能,也反应了唐顺宗的思想幼稚,他没有想明白中兴大唐该“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这三个命题。
这样一位领导人、这样一群核心力量,想主导一场改变历史的革新就是痴人说梦,哪怕唐顺宗身体健康。
其实永贞革新才两个月,唐顺宗就解除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导致他不能面见皇帝。作为革新的一把手,唐顺宗不肯与他见面,这说明什么?很简单,被厌弃了呗。
这表明,王叔文的改革遭到唐顺宗的质疑,君臣之间已经出现了裂痕,这跟唐顺宗是否健康没有任何关系。
人们说,唐顺宗是被宦官俱文珍逼下台的,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唐顺宗即位之前就患上了严重的中风,几个月不能下床,连唐德宗病危都不能前去探望。可是唐德宗刚刚驾崩,唐顺宗就立刻康复了,有人说他这是装病。
其实这个说法充满阴谋论的臆想,唐顺宗从来就没好过,他仅仅是勉强出席了登基仪式,之后一直深居宫中,所有的政令都靠牛昭仪、宦官李忠言传达。
俱文珍有没有能力逼迫唐顺宗禅位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我们对唐朝宦官的危害性过度夸大,认为宦官们掌握了军权就可捏住了皇帝的命门,其实很扯,因为所谓军权其实是分散的,准确说它被皇帝授予的一群宦官集体掌握,而不是某个宦官。
中唐以后得禁军有六支,包括实力最强大、由宦官掌握的左右神策军。不过,除了神策军中尉外,还有枢密使、军马使,军队调动也必须有皇帝的诏书,因此军权其实还是在皇帝手中,除非宦官们能联合起来对付皇帝。
事实上他们根本做不到,宦官内部矛盾也很深,皇帝要想剥夺宦官的兵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事实上,俱文珍的职务是知内侍省事,根本不掌握军队,不存在靠军权威逼唐顺宗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唐顺宗禅位是出于健康问题的自愿行为。
很显然,唐顺宗与永贞革新失去了信心,自己又不能亲自操盘,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已经达成一致共同对付革新派,这种情形下,他主动禅位给太子就是平息事端的最好办法。
唐顺宗之死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有争议性的文字,但唐人笔记小说《玄怪志》中的《辛公平上仙记》却描写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故事,后世史学家认为,这个小说描写的其实就是唐顺宗遭遇谋杀的全过程。
不过这个猜测恐怕站不住脚,虽然这个故事“很写实”。
理由很简单,唐顺宗已经禅位了,而且健康一直不佳,他还能威胁到谁呢?很显然他是一个“无害生物”,包括唐宪宗在内,都没杀害他的动机。
同时唐顺宗在位时间很短,没有对任何人形成大的伤害,也没有谁有那么大能量可以报复他。
所以,我认为唐顺宗是正常死亡,说他的死是为“永贞革新”买单,显然是神明过敏了。
做不到,宦官是唐朝中晚期维护皇权的重要力量,从汉唐明三朝故事看,王朝末年消灭宦官势力有害无益,不但不能中兴,反而会加速灭亡。大概率被害死,大唐惯例,被赶下皇帝位的太上皇没什么实质性好待遇和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