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年间,济宁城中有个年轻后生,长得眉清目秀,被狐精喜欢上了。
每到夜晚,狐精会悄然现身,与他同榻而眠。直到年轻人二十多岁时,也一夜都不空着。
对此,年轻人苦恼不已。有人出主意,让他留起胡须,或许能借此吓退狐精。
年轻人依言而行,没过多久,胡须便微微冒了出来。可谁能料到,那狐精狡黠得很,趁年轻人熟睡之际,竟悄悄将他的胡须剃得干干净净,还顺便给他涂上胭脂抹上香粉。
次日清晨,年轻人瞧着镜中模样,满心无奈。为了摆脱狐精的纠缠,他四处寻访高人道士,求来一张张符咒驱狐。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狐精依旧每晚按时出现。
年轻人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无计可施。后来有一天,听闻正乙真人乘船路过济宁,他仿若抓住了救命稻草,赶忙提笔写信,言辞恳切,乞求真人镇治狐精。
正乙真人乃有道之士,心怀慈悲。收到信后,决定为年轻人解难,就向城隍投了诉状,希望借助城隍之力查明此事。
没过多久,那狐精竟主动找来,众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狐精开口诉说,声音中满是哀怨与愤恨:“前世,我本是个良家女子,而这年轻人是个僧人。那夜,我路过他所在的寺庙,竟被他强行劫持,关在阴暗潮湿的地窖里。整整十七年啊,我在暗无天日之处受尽屈辱,每日以泪洗面,最终郁郁而死。”
“我死后,魂魄告到阴曹地府,地府查明真相,判那和尚在地狱受尽折磨后,来生还需偿还对我的亏欠。可那时,我因为犯了别的过错,投生为狐狸,在山林中艰难生存了一百多年,未能与他相遇。”
“如今,我历经修炼,终得人形,恰好这和尚今世转生为这年轻人,我怎能不前来报仇雪恨?待这十七年期满,我自会离去,无需他人驱赶。”
众人听了狐精所言,皆感震惊,原来这段纠葛竟跨越了前世今生。
有人为年轻人求情,说他对前世之事毫无记忆,希望狐精能大度,放过他。
狐精冷声拒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整整十七年待在地窖,身心遭受无尽的折磨。在山林修炼的日子,更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风吹雨打、猛兽袭击,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时,何曾有人对我展现出哪怕一丝的同情与善良?”
“现在的他确实不记得前世之事,可前世的恶僧与现在的他,难道不是源自同一个灵魂吗?尽管他现在对过去的罪行毫无记忆,但这并不能改变他曾犯下的过错。灵魂或许会经历转世重生,但业力却如影随形,不会轻易消散。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是这个灵魂的一部分,无论记忆是否延续,责任和后果依然存在。”
狐精的声音愈发高亢,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如果因为失去了记忆就能逃避一切,那这世上岂不是充满了可以随意作恶后又重获新生的人?正义何在?公道何在?我所承受的痛苦与折磨,绝不可能就这样被一笔勾销。”
在场的众人被它这股气势所震慑,一时无人敢再开口。
年轻人面色苍白,心中满是无奈与恐惧,面对狐精坚定的复仇决心,他感到深深地无力。
正乙真人也是面露难色,此事涉及因果轮回,并非简单的妖邪作祟。若强行插手,恐会扰乱阴阳秩序。他沉思良久,眉头紧锁,最终只能长叹一声,认可了狐精的说法。
后来期限满了,狐精真的离去了。这件事足以让人明白,债务一旦产生,无论跨越几世,终须偿还。因果循环,业力不灭,灵魂所背负的终究无法逃避。
本故事改编自《阅微草堂笔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和胡适,两人一致认为,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是吴承恩所写,他们唯一的证据是《天启淮安府志》中,有记载吴承恩写过一本叫《西游记》的书,但是也确定不了其内容、版本,最重要的是连这本书的长短也完全一无所知,所以根本确定不了,这本书是不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还是另外一本同名的地理类书籍。
明末清初的收藏家、文学家黄虞稷,他编纂的千倾堂书目,把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归于地理类,黄虞稷认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是一部旅游的游记地理书籍,不是故事小说,清朝咸丰年间重修的淮安府志,竟然没有吴承恩写过(西游记)的记载,明代天启淮安府志中说吴承恩推崇儒学,反对佛教,百回本(西游记)里有很多与佛教有关的内容,吴承恩既然反对佛教,那么百回本故事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几乎没有可能是吴承恩。
明清时期的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署名全都是佚名或是无名氏,意思是不知名的作者写的,明代万历二十年,南京金陵世德堂,刊印的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上面作序言的陈元之也说,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是不知名的作者写的,吴承恩几乎没有可能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近年来,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的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上面的署名都是佚名或无名氏,1995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署名也是无名氏。
百回本故事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流传至今最早的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是明代南京金陵世德堂,在万历二十年刊印的,作者署名是华阳洞天主人校,还有署名陈元之作的序言,在序言中陈元之说百回本(西游记)是不知名作者写的,明清时期的各个版本的百回本小说(西游记),都没有署名是吴承恩写的,作者署名全是无名氏,意思是不知名的作者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