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罗汉院双塔与正殿遗址为全国文保单位,关于正殿的猜想(一)

资讯早播报 2022-12-09 09:00:19

位于苏州古城内的罗汉院双塔与正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本体包括建于北宋初年的双塔及仅存石构件的正殿遗址。作为江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北宋遗构,这里曾吸引了诸多建筑学者前来勘察研究,其中不乏刘敦桢、梁思成、陈从周等大家,留下了一批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对于保存较为完整的双塔,各路学者的意见较为统一,而关于毁于咸丰年间的正殿,每个学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莱特”,文保君就为大家梳理一下那些关于罗汉院正殿的猜想......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航拍图

罗汉院正殿遗址现状

1935年8月刘敦桢初次考察苏州罗汉院,一个月后,他与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卢树声、夏昌世等再次详细勘察了该处古建筑遗址。刘敦桢将此次勘察成果撰写成《江苏吴县罗汉院双塔》一文,成为国内首个关于苏州罗汉院的学术成果。文章不仅通过宋碑考证了罗汉院的建造年代,还详细研究了双塔的形制,并根据正殿残存的构件进行了复原推测。文中关于正殿的论述如下:

一、大殿平面为正方形 ;

二、屋顶为单檐九脊殿(即歇山);

三、雕花石础与当心间的两根雕花青石柱为宋代遗物,八角柱和海棠柱可能为后世抽换,不晚于明代。

文保君根据刘先生的文章,解释一下以上结论由何而来。

结论详解

大殿平面为正方形

首先“大殿平面为正方形”,主要依据为1935年的勘察数据,据测量大殿面阔18.9米、进深18.7米,即可断定大殿的平面为正方形,再结合宋、辽殿阁建筑,如福州华林寺大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正殿、宁波保国寺大殿等,平面趋正方形是我国早期殿阁建筑的特征之一,罗汉院正殿平面正符合这一特征。

罗汉院双塔及大殿遗址平面图

(1935年,刘敦桢)

屋顶为单檐九脊殿

其次,“屋顶为单檐九脊殿(即歇山)”。一般殿阁屋顶的基本形式以庑殿和歇山为主,现正殿遗址平面确定为正方形,如是庑殿的结构,就变成了四角攒尖顶,宋时称“斗尖”,多用于亭榭,除清代皇家建筑喜用攒尖顶殿阁外(中和殿、承德避暑山庄等),现存早期殿阁上不曾有案例,再结合宋代遗构中歇山做法最为常见,所以推测歇山是最有可能的形象。关于“单檐”的判断,由于罗汉院正殿已无木构可循,而宋辽建筑多用单檐,故猜刘先生以此推之。

残存石构件

刘先生对残存的石构件的判断如下:

遗址上保存的柱础皆为覆盆式,其中满刻缠枝牡丹的柱础,刘先生谓“纯系宋代作风”,其形式与《营造法式》图示符合。在此构件的断代上,梁思成与刘敦桢的看法一致,在梁先生所著的《营造法式注释》中,他将罗汉院正殿的雕花覆盆作为“石作—柱础篇”的实证案例。

《营造法式》卷二十九 础石图示

罗汉院正殿遗址牡丹花覆盆础石

正面当心间的两根青石柱通体刻满缠枝花卉,花卉间还有童子,形态不一、表情各异。刘敦桢指出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所建的嵩山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同一手法。

罗汉院正殿遗址雕花石柱

初祖庵大殿雕花石柱(网图)

刘先生又引王蹇《宋平江城坊考》卷二引《宝铁斋金石文字跋尾》:“....在大殿东、西两柱,雕镂精美,遍刻人物花草,为人摩挲,其光可鉴。.......”此中描述,与现存的雕花石柱相符。“再依据雕刻样式来判断,此殿当心间二柱系宋代遗构。”

除雕花圆柱外,遗址上另存八角形与海棠形两种柱形,其中八角柱刘先生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而海棠柱则判断“带有明代石刻特有风味。按此类海棠式石柱又见于福建开元寺大雄宝殿,虽不能断为北宋旧物,然最晚亦为明嘉靖万历间所换制。”

罗汉院正殿遗址海棠柱

罗汉院正殿遗址八角柱

福建开元寺大殿海棠柱(网图)

除了文字叙述,我们也可以在刘先生绘制的罗汉院想象图中看到,正殿的面阔是三开间(此处有伏笔),并且正殿前有月台。

罗汉院局部平面想象图(1935年,刘敦桢)

1923年,刘敦桢与柳士英等在苏州创办了中国首个建筑专科学校——苏州工专,并在任教期间结识了苏州匠师首领姚承祖(《营造法源》作者),两人踏访苏州古建、园林、住宅,互相切磋研讨。这段经历对刘敦桢的学术生涯影响深远,之后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苏州古建筑的学术成果,奠定了他中国建筑史研究奠基者的地位。《江苏吴县罗汉院双塔》一文,对于双塔形制的研究事无巨细,至今无人超越。碍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在未进行正式发掘的条件下,关于正殿的成果篇幅有限,但寥寥几条,已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基调,之后的研究基本延续了刘敦桢的判断。

刘敦桢带领中央大学建筑系师生在苏州考察 1947年(前排左三)

来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0 阅读:269

资讯早播报

简介:资讯早播报,资讯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