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家是农业上的大户,不过科技越来越发达,导致好多种庄稼都慢慢不被种了。
可你知道吗?咱们这儿早就不当回事儿的那些“杂草”,到了印度那边,竟然变成了人人称赞的“黄金纤维”!
一年收入做到了33亿,支持了400万个家庭的生计,还惠及了上千万人口的生活。
这究竟是什么植物?它到底怎么在印度大变样的?
【印度的“软黄金”】
这种植物叫黄麻,也许你压根儿没听说过它。
但要是提到用它做成的那种装东西的麻袋,还有捆东西的麻绳,大家肯定就心里有数了。
黄麻这种植物,一年就能长成收获,它属于草本类,老家在亚热带那块地方。
在印度人眼里,这东西特别尊贵,一度比香料和黄金还要重要。
说起这事儿,得追溯到印度被英国统治那会儿。
以前,英国老是找俄国买黄麻,可克里米亚战争一来,这供应就断了。英国商人们没办法,只能再去别处找找原材料的来源。
这时候,印度因为气候条件特别好,黄麻长得特别快。
后来,英国殖民者就推动印度多种黄麻,种出来的黄麻全都运到英国去,好供应给欧洲市场。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靠暴力抢夺,而是在印度建起了好多工厂和银行。这样一来,印度的手工业就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那时候,全球各国都开始积极探寻其他大陆,并发展起了海上贸易。
印度的黄麻制品畅销全球,受到各国人们的喜爱和好评。
那时候,船上到处都得用上好多麻绳,还有啊,平时用的东西也常需要黄麻来做。
到了20世纪头几年,印度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黄麻出产国,地位稳稳当当。
黄麻产业现在火得不行,都快赶上棉纺织业了,给经济添了把大火力。
不过,到了20世纪20年代那会儿,印度本地的资金才算真正插进黄麻行业里头了。
并顺利拿回了黄麻生产的大头,这让印度的黄麻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更有拼劲,竞争力更强了。
二战那时候,因为军队订单一下子多了起来,黄麻行业赚了大钱,就好像又焕发了新生一样,迎来了它的新高峰。
现在,印度还是世界上黄麻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它每年能出口好几十万吨黄麻,这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每年经济总量能冲到33亿大关,在印度,有上千万的贫困民众,他们就靠种黄麻来过日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黄麻产业既然这么火,咱们国家咋还把它给放弃了呢?
【软黄金为何变“杂草”】
麻织品在我国那可是有着很久远的历史。说实话,它在我国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从古至今,麻织品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历史真的挺长的,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很久以前,人们就常提到“简朴布衣”这一说法。
普通人穿的那种衣服,是用黄麻织出来的。说到“披麻戴孝”里的那个“麻”,同样也是指的黄麻。
黄麻这植物长得特别壮实,种起来也不费事,而且它特别能耐得住各种环境挑战,不管是干旱还是水涝,都能稳稳当当地收获,真是个靠谱的好庄稼。
重点在于,黄麻纤维既柔软又牢固,能用来编织麻绳、做麻布,是很多日常用品不可或缺的材料。
以前东西少的时候,黄麻做的衣服虽然不咋软和轻便,但因为挺暖和还结实,所以特别受人喜欢。
就连很多简单的农用东西,像装东西的麻袋、捆东西的麻绳,也都得靠它才行。
黄麻这种植物,真的是实实在在,没啥花哨。它就是那么自然地,成为了老一辈农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日常用到的大事小情,黄麻都默默地在里面发挥着作用。
刚建国那会儿,咱们国家的棉花产量不够用,老得靠从国外买。
1960年,咱们国家的棉花进口比上一年多了整整三万吨。
不过后来,进口原棉的路也被堵死了,黄麻就顶上了,成了关键的纤维代替品。
以前,政府特别支持黄麻行业的发展,加上南方天气很适合种黄麻,所以那边建起了好多黄麻加工厂。
有些人甚至觉得,黄麻说不定能成为棉花的新替代品,变成下一代的重要经济作物。
不过,自打改革开放以后,棉花种植的方法有了新突破,产量往上涨了不少,同时,进口的棉花原料也变多了。
时光匆匆流逝,黄麻的重要性却一天不如一天了。
最直接的原因,其实就是化学纤维的流行。这些人工做的纤维,价格便宜,用起来也方便,而且生产出来的数量还多得很。
因此,一旦化纤能够顶替黄麻做原料,那麻制品的需求量自然就大幅下降了。
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可黄麻纤维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它不光看起来粗糙,颜色还灰黄灰黄的,摸着也不舒服。
现在大家更喜欢穿那种摸起来软软的、看起来很亮的衣服,黄麻衣服呢,自然而然就不再流行了。
同时呢,黄麻在加工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想要拿到黄麻纤维,得先把新砍的黄麻杆子放水里泡着,让它们在水里经过好长时间的发酵,直到烂掉。
这段时间里,排出来的废水里面有很多有机物,那些水坑看着黑漆漆的,里面杂物翻滚,味道也很难闻。
那气味浓得不得了,隔老远,十几米开外就能嗅到,总把附近的人家都熏跑了,周围都没啥人敢住。
另外,那些水坑中的水,只要一流出去,就会把附近的河流、鱼塘给弄脏。
很多老一辈的人讲起往事,都说在把黄麻泡在水里沤制之后,河里的那些鱼虾就都没能幸免,全都没了踪影。
因此,由于中国现在特别看重环境保护,那种对生态造成巨大伤害的生产方式,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另外,处理黄麻的过程相当复杂,得费好大劲儿,而且挣的钱还少。
以前机械不发达的时候,农民们得自己动手把麻皮扒下来,拿铁棍敲打黄麻杆,接着放到河里或者大缸里泡上好几天,直到它变得很有弹性。
把黄麻这样弄好以后,得再洗洗、晒晒干,然后才能送到工厂里去进一步加工。
农民们辛苦劳作,到头来却挣不到啥大钱。
我们国家历来就是农业种植的重要国家,与其花时间费力气去种那些收益不高的黄麻,还不如改种些更赚钱的经济作物。
另外,因为农村里干活的人手变少了,好多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了。
村里留下的老人们,实在是没力气再摆弄那些沉重的黄麻了,这样一来,这门老手艺就完全没人关心了。
并且,中国慢慢跟上了世界经济的步伐,着手大量制造并出口那些需要很多人工的产品。
这就需要咱们搞起标准化、大批量的生产来,可要是用到传统的黄麻加工方式,那可就难办多了。
总的来说,因为这些原因,黄麻自然而然地就不再被人们使用了。
它本来就更适合一点点地小规模加工,跟中国现在越来越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路子不太对得上。
说到黄麻,咱们确实会怀念,但话说回来,咱们也得想想现代化这一路走来,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多少伤害。
盼望以后科技能不断往更绿色的路上走,用起更环保的生产法子,让经济往上长的时候,也能把资源给守护好,两者都能兼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