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晚年回忆西路军之痛:如果当时一直往西打,结局会大不一样

青梅煮酒英雄汉 2025-04-19 17:40:37

打了一辈子仗,到了晚年,徐向前回想起自己漫长军旅生涯中的西路军西征战役,心里很难过。他说:“要是那时候我们坚持往西边打,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哎,说实话,每个人想法都不同。

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慢慢变得安稳平和了。现在,当人们聊起西路军,在为他们当年的惨重失败感到心痛的同时,也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也多亏那时候没有再往西边进攻。

大家为啥会这么说呢?那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回头,成千古憾】

这个团队是我一手组建的,现在我怎么可能说走就走,抛下他们不管呢?

赶紧动身吧,要不赶不上了。

1937年,河西走廊那边冷得要命,温度都降到零下三十多度了。这时候,西路军的总头头徐向前和政治委员陈昌浩正吵得不可开交,他俩争论的焦点是:徐向前该不该立马带着队伍撤走,回陕北去。

徐向前本来还想再争辩几句,但一想到部队现在处境危险,为了不让更多战士牺牲,他虽然心里很不情愿,可最后还是闭上了嘴,啥也没说。

硬压下心头的哀伤,过了几天,徐向前领着队伍离开了河西,奔向了陕北的延安。那时候的徐向前压根儿没想到,这一趟离开,竟成了他一辈子都过不去的坎儿。

说起来,组织最后决定让徐向前带队撤走,真的是没办法的办法。

1936年10月那会儿,抗日战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为了更有效地对付日本鬼子,中共中央琢磨着得双管齐下。一边呢,得给蒋介石施加压力,让他也加入抗日队伍;另一边,得赶紧把“宁夏作战计划”给落实了。

“宁夏行动方案”就是要派兵拿下宁夏和甘肃西部,然后跟新疆连上,跟苏联那边搭上线,好让他们给咱提供军事帮忙。

蒋介石从旁处了解到中共中央的那个打算后,心里头火冒三丈,气得不行。为了打破红军的这个算盘,他立马就想了个招儿,叫做“通谓会战”计划。

“通谓会战”就是说,先把红军的主力部队赶到陕甘边区,黄河的东边,还有西兰通道以北的那片地方。然后,再调集兵力狠狠打击他们,目的就是要一举把红军的势力给除掉。

未曾预料,身负重任的他,却在关键时刻违背了初衷,将行动的机密信息透露给了毛泽东。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他原本所效忠的阵营的背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张学良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抉择与立场转变。

毛泽东看到情况非常紧急,立刻下命令说:“赶紧攻打宁夏。”

红四方面军挑起了这个大梁,等蒋介石回过神来,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早就溜达到了黄河那块儿。这时候,蒋介石才惊觉过来,心里头那个慌啊,跟吃了苍蝇似的,可再怎么急也没用,木已成舟了。

为了别让事情变得更糟,蒋介石赶紧找胡宗南商量,“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你得赶快跑到黄河那边,拦住红军,别让他们过河。”

胡宗南在紧要关头接下了任务,二话不说就动身了。这一走,却不经意间给河西走廊后来发生的不幸事情,悄悄拉开了序幕。

胡宗南急急忙忙赶到黄河边时,发现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有一部分过了河。他惊讶得不行,没想到红军动作这么快。胡宗南二话不说,立马指挥军队发起进攻。红军见状,也迅速组织起来,开始猛烈回击。

不过,因为两边人数差得太多,红军又在半路上过河,注意力被分散了。那些还没来得及过河的红军,虽然拼死战斗,但一直处在下风,形势对他们很不利。

为了不白忙活一场,保证之前的准备不白费,上头没办法,只好下命令,让那些还没过河的人赶紧撤回,已经过河的就按原计划行事。

结果,胡宗南的突然袭击,让原本打算全部过河的红四方面军,现在只成功渡过了部分人马。

情况虽然挺棘手,但咱们必须得想办法跟苏联搭上线,跟他们建立联系,这事儿刻不容缓。

商量过后,上面拍板了,说让已经过了河的红军成立西路军,由徐向前来当总头儿,陈昌浩做政委,带着大家伙儿完成这个大任务。

徐向前心里很感激上司对他的器重,但他也清楚,这次的任务可比他想的要难多了。

没想到,他心里面想的那些,到头来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惊魂之战】

1936年11月9号那天,所有事情都按计划顺利进行了。西路军下面分了三个军,最厉害的是红三十军,然后是红九军,最弱的是红五军。

要想更快地把任务搞定,三军都得干好自己的活儿。红三十军呢,他们负责右边,就当是右翼部队;红九军呢,去左边,成了左翼部队;红五军呢,就跟着红三十军屁股后面走。

一开始,啥都挺顺利的。徐向前和陈昌浩带着三大军,有条不紊地朝着西边走,目的地就是新疆。

大家本以为事情会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可没想到,在11月16日清晨,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声,把平静给打破了。

果然没错,来的是马家军,国民党在西北的主力部队。他们一直在甘肃、宁夏、青海这些地方扎根,就像是这些地方真正管事的地方大佬。

稳定了一下情绪,徐向前马上决定,立刻派兵进行反击。

不过徐向前刚到这儿,对周围情况还不太熟悉,而且敌方势力特别强大。他尽管出兵很快,战术安排也挺到位,一开始打了个小胜仗,但之后一直处于下风。

那时候,西路军人数也就两万两千多,可马家军呢,足足有五万多,再加上民团,人数都上了十万。我们这边,大多拿的是步枪,而他们那边,飞机大炮应有尽有。

情况虽然挺棘手,但战斗还是得打下去。徐向前二话不说,立马着手准备下一轮的作战方案。

斗争之后,结局嘛,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

多亏了徐向前的出色指挥,咱们西路军苦战快一个月了。期间,他们多次成功地把马家军的追击给挡了回去,干掉了对方6000多人。不过,这一路打下来,西路军也损失惨重。

我方多位参谋长、师长、师政委以及大多数排级以上的干部都英勇捐躯。打到第二年的二月,咱们的人马从刚开始过河时的两万两千多人,大幅减少到了一万五千多人。

即使过了好多年,每当想起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活下来的西路军战士心里还是特别难受。

不过,徐向前还没空为眼前的困境多犯愁呢,新的麻烦就突然冒了出来。

过了几天,为了商量接下来的事情,西路军团里级别比较高的干部都被叫到了祁连山里面的石窝山顶上开会。

在会上,上头下了命令,“叫政委陈昌浩和总指挥徐向前马上离开队伍,回陕北去说明那边的情况。”

我哪能离开队伍啊?这队伍可是我亲手拉扯大的,眼下情况这么紧张,我哪有脸一走了之?

刚把马家军又一次的猛攻给挡了回去,徐向前正琢磨着接下来该咋整呢,他本能地就开口说了反对的话。

“你得赶紧走了。”政委陈昌浩斩钉截铁地说。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原因,说起来,陈昌浩为啥态度那么硬气,其实跟他现在西路军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跟马家军又拼了四十多天,西路军那边的情况不但没好,反而更糟了。七千多名战士先后倒下,被马家军活埋和杀害的,那数量多得都说不过来。

现在,为了把西路军一网打尽,在这里彻底消灭他们,马家军再次出击,调动了三个旅外加四个团的兵力来围剿西路军。

很明显,马家军打算生擒西路军的各级指挥官。

为了不让徐向前落入敌人手里,保护住我们革命的希望,上级决定让徐向前和陈昌浩先撤出队伍,他们得回延安跟中央汇报情况。剩下的3000名战士,得想办法冲出去,得真真正正地摆脱现在的难关。

徐向前本来还想再跟他辩论几句,但一想到现在的状况,还有以后的事情,心里虽然很不乐意,最后还是忍了下来,没再继续多讲。

徐向前和陈昌浩稍微整理了下行装,就带着一个三十来人的小队往陕北出发。一路上走得挺不容易,花了快两个月时间。到了1937年6月18号,徐向前总算是平安到达了延安。

跟组织说战斗情况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徐向前原以为毛主席会批评他一顿,可没想到,主席不但没怪他,还反过来劝慰他说:

打仗嘛,输赢都很正常,西路军受的罪,咱们心里都清楚。到了这儿,你就安心养身体,啥也别想了。

徐向前心里很感激组织对他的关照,但同时又忍不住犯起嘀咕:

那3000人留下来后,现在到底咋样了?

【九死一生】

就像徐向前担心的那样,最后剩下的那三千多人,处境也并没有变得多好。

为了成功打破包围,上头把三千多名战士分成了三个小队,分别是上头队、中间队和底下队。

左支队有1500人,他们沿着祁连山脉一路向延安进发。另一边,中支队800人和右支队700人联手,在祁连山脉地区开展游击战。

不过,由于对那片地方的地形不了解,再加上那时候天气实在太冷,后方的补给也没跟上。还没正式打仗呢,光是刚开始转移那会儿,左支队就走了600多人。后来真打起来,又折了200多人。

后来,如果不是在星星峡碰上了中央派到新疆的代表陈云,他出手相助,帮大家渡过了难关,那左支队剩下的那500多号人,估计就很难逃过一劫了。

另外两支队伍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没好多少。

跟马家军打得不可开交那会儿,因为两边实力差太多,我们这边枪炮子弹都不够用。虽然两队人马都豁出去了,可是一直被压着打,最后实在顶不住,全给冲散了。

最终,两支队伍的幸存者是通过一路讨饭才艰难回到了延安。当他们讲述了西路军的悲惨情况,徐向前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但事情已经这样了,也没办法。

心里难受得很,徐向前忍不住自责起来:

如果我当时铁了心,不离开,一直往西边冲,那结果可就完全两样了。

徐向前提出的战略是,跟马家军开打的时候,咱们部队得一股脑儿往西边冲。不管路上碰到啥困难,都得咬牙挺过去,别跟马家军在那儿磨叽。目标就是一口气跑到新疆,去拿苏联之前答应给咱们的枪炮子弹。到了那儿,咱们能招新兵,也能喘口气,休整一下。

到时候,西路军子弹管够,人手也多,他们从相反的方向朝马家军冲过去,赢的机会肯定更大,结果也肯定会完全不同。

哎,事情已成定局,现在说啥都没用了。

过了俩月,徐向前就当上了八路军129师的副师长,稍微歇了口气,立马又奔到战场上去了。

但有些事儿能随风而去,可有些事儿,就连时间也拿它没办法。因为事情没办完,徐向前心里一直为自己没尽到责任而难过,这种情绪一直伴随他到老年,久久不散。

不过,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对于徐向前始终坚持向西推进的战略,老百姓们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那段战火纷飞的时光慢慢归于平静安宁,咱们再回头看看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战斗经过。说到徐向前将军的打算,有些老百姓直接说了:

还好他们没有一直往西边进攻,就算真的按照那个方向一直打下去,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不会太好。

这些人这么说,其实跟他们当时西路军碰上的难处有很大关系。

这个难题呢,一方面是“文化上的难题”,另一方面则是“地域上的难题”。

那时候,西路军碰上的马家军,人数上占了大便宜不说,最关键的是,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是顶呱呱的好。

跟西路军大都是步兵不一样,马家军里骑兵居多,他们大都是回民,信仰伊斯兰教。这些人骑马射箭都很在行,一直以来都以勇猛、狠辣出名。

再说,在到达河西地区之前,西路军的战士们已经走完了长达一年半的艰难长征路,个个累得不行,整个部队还严重缺乏弹药。

这跟常年在西北荒野里闯荡、精力旺盛的马家军比起来,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另外,马家军其实早就对红军深感苦恼了。

马家军在西北旷野根深蒂固,似乎有意长期霸占这些地方,扮演土皇帝的角色。这与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鲜明对比,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马家军心里清楚,共产党未来可能会对他们进行清剿,这一认知让马家军众人深感惶恐。然而,面对当前的局势,他们似乎并无更好的应对策略。

这次,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马家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时机。为了把红军一网打尽,马家军使出了浑身解数,真是豁出去了。

到处打听西路军的动静,拼命找人,想方设法拦截西路军……因为马家军势力太大,西路军一路上基本都是被追着打,毫无还手之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

这么讲吧,到时候西路军能不能成功突围,还真不好说呢。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觉得徐向前一直朝西进攻的策略其实挺靠谱。虽然西路军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他们作战经验丰富,这可是他们的长处。

要是西路军早点往新疆冲,赶紧拿到苏联的帮忙,那时候人多枪也多,回头再打马家军,把河西走廊打通就只是个早晚的事儿了。

说到底,大方向定了,小手段就得跟着变,不一样的打法,最后结果肯定大不一样。

但现在事情已经板上钉钉,啥都过去了,那些假设啊,也就只能留在脑子里想想罢了。

【苦尽甘来】

打败西路军之后,马家军变得更加嚣张了。

到处放火抢劫、攻打城池、拼命扩大地盘……当地的老百姓吓得魂飞魄散,可又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过,世事总有报应,到了1949年8月,马家军的苦难日子就拉开了序幕。

1949年8月份,西野的大将彭德怀带着十万大军,赶到了马家军最后的堡垒——兰州。

听说马家军以前的种种坏事,彭德怀火冒三丈,立马就对他们展开了猛烈的打击。

马家军吓得不行,赶紧出兵迎战。可这时候,他们已经不行了,天下大势早就定了。马家军虽然豁出命去拼,但到最后还是没能改变注定要输的局面。

经过六天激烈对抗,马家军那边死了伤了13480人,还有24630人被抓住,另外4250人选择起义投降。最后他们只能逃跑,解放军赢得了这场大战的完全胜利。

到现在,那个曾经威风凛凛的马家军,终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马家军吃了败仗,听说兰州战役的全过程后,当时正病中的徐向前忍不住眼泪直流,“十二年前在这儿牺牲的兄弟们,这回总算能安息了。”

岁月抹去了那些战火纷飞的记忆,想想西路军西征的那段历史,人们在感叹他们经历无比艰难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摇头说:

多亏了徐向前和那些西路军的英勇先辈们,我们现在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