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胶东保卫战,创造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崔崔不是催 2025-04-22 10:33:03

1947年下半年,国民党集结了6个整编师和1个旅,总计20个旅的兵力,组建了胶东兵团,对胶东解放区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为应对这一攻势,华东野战军组建了东兵团,由许世友担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下辖第2、第7、第9和第13纵队,负责保卫胶东。在华东军区部队和当地民众的支持下,东兵团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以少量兵力吸引敌军,主力则在运动中寻找战机,逐步击退国民党军队,成功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国民党军队在九月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胶东解放区位于渤海与黄海交界处,区域内人口众多,资源充足,交通发达,是华东野战军重要的后勤中心,集中了指挥机构、医疗设施和军工生产单位,承担着主要的军需补给任务。中共中央军委给东兵团下达的使命是:牵制并逐步消灭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军队,确保西兵团顺利出击,保护胶东后方的安全,同时逐步收复山东解放区。

1947年8月,国民党军队攻占了山东解放区的沂蒙山区和胶济铁路全线。8月18日,蒋介石亲临青岛,策划了代号为“九月攻势”的军事行动,意图迅速解决山东战局。参与此次行动的部队包括:整8师、整45师、整54师、整9师、整25师、整64师以及重建的整74师第57旅,这些部队被编入胶东兵团,由曾在鲁中指挥作战的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担任司令。此外,重炮第13团、工兵第2团、工兵第15团、装甲炮营、战车营、宪兵第17团和四个保安总队也加入胶东兵团,共同执行此次任务。

1947年8月25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一份关于胶东保卫战的电报。这份电文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体现了当时他对胶东战局的重视和战略部署。

1947年9月初,国民党海军开始实施对胶东地区的海上封锁,目的是切断解放区军民的海上运输通道和撤退路线。这一行动是为了配合胶东兵团的军事部署。自9月13日起,国民党海军的多艘舰艇,包括“永积”号、“永顺”号和“长治”号,陆续在莱州湾集结,准备与胶东兵团协同作战,进一步加强海上封锁的力度。

国民党空军为了响应"九月攻势"的作战计划,在青岛、济南和徐州设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并部署了相应的作战部队。这些部队主要负责协助陆军和海军开展军事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和火力掩护。通过这种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国民党空军在战略上为整个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配合胶东兵团的攻势,整12师和整73师负责守卫济南及周边区域。同时,整83师和整65师第187旅被派往鲁中山区执行清剿任务。在兖州至徐州一线,整59师、整72师和整77师不仅负责防守,还对鲁南山区进行清剿行动。此外,整28师则驻守临沂县(现属临沂市)及陇海铁路徐州至海州段,确保该区域的安全。

国民党军队制定了胶东兵团的作战策略,采用“集中突破,分阶段进攻”的战术,在海空军的全力配合下,试图将华东野战军东兵团主力驱赶到胶东半岛的最末端,然后将其彻底消灭。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摧毁胶东解放区,封锁渤海的重要港口,阻断东北和华北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许世友位于左侧,谭震林则在右侧。

许世友带领的第9纵队和第13纵队在掖县郭家店和招远县夏甸一带集结。与此同时,谭震林指挥的第2纵队、第7纵队,以及完成任务后返回的第1纵队独立师和第4纵队第10师,正在胶济铁路以南的诸城县进行休整。胶东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北、东、南三面环海,而西面则有国民党军的5个整编师从潍县向胶东内部推进,局势非常紧张。

胶东阻击战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斗发生在胶东地区,主要由华东野战军负责。战役的背景是国民党军队试图通过胶东地区向北方推进,而解放军则必须阻止他们的前进。战斗初期,国民党军队凭借装备优势占据了上风,但解放军利用地形优势和灵活的战术逐渐扭转了局势。通过多次伏击和迂回作战,解放军成功切断了敌军的补给线,迫使其撤退。这场战役不仅挫败了国民党的战略意图,还为后续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胶东阻击战的胜利,展现了解放军在劣势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同时也为全国解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9月1日,国民党胶东兵团兵分三路,从西向东对胶东解放区发起进攻。东侧,整8师从昌邑县出发,顺着烟潍公路向掖县推进。中部,整9师从潍县出发,沿昌平公路直指平度县。西侧兵力最为集中,分成两部分:整25师沿高平公路向平度进攻,整64师则从潍县东南赶往高密,紧随整25师之后;另一部分由整54师从胶县沿胶平公路向北推进,同时整74师第57旅从青岛出发,沿公路进攻即墨县。此外,整45师负责驻守昌邑县的朱阳、高密县和胶县。

国民党军队在推进过程中,对解放区进行了无情的掠夺和屠杀,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在昌邑县南部,他们残忍地杀害了3467名干部群众,其中有125户家庭被灭门,使用的杀人手段竟多达40多种。平度县县长李德元带领的还乡团也趁机进行报复,用刀砍、斧剁等极端手段杀害了超过5000名干部群众。面对这种暴行,解放区的民众愤怒至极,他们在各地布设地雷,各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抵抗,与主力部队紧密合作。在平度县以东20公里的区域,著名的于建国爆炸队巧妙地布置了地雷网,国民党军队进入该地区不到3公里就遭到了26颗地雷的袭击。此外,任俊华和防玉亭领导的爆炸队与第13纵队及地方武装合作,利用600多颗地雷成功消灭了500多名国民党士兵。

9月6日,整25师从南边推进攻打平度,整9师则从西侧发起进攻,整8师的一部分兵力抵达平度北部的昌里进行策应。第13纵队的第39师采取了灵活防御策略,连续三天进行阻击,成功消灭了国民党军1748人,自身损失343人。到了9月8日,阻击部队撤出平度县城,转移到莱阳县(现莱阳市)南边的水沟头(石水头),整9师随后占领了平度县城。

9月9日,国民党整64师第156旅控制了诸城,以确保其主力部队的侧翼安全。当晚,谭震林指挥第2纵队、第7纵队、第10师、独立师及滨北军分区等部队,趁第156旅尚未稳固之际,对诸城发动进攻。次日,第7纵队第19师成功占领西关,第21师则攻下南关。敌军依托城壕进行顽强抵抗,双方激战持续了一整天。与此同时,整64师第131旅等部队从高密县迅速南下增援,我军预备队第2纵队第6师随即投入阻击战斗。至9月11日傍晚,为避免被国民党守军和援军两面夹击,攻城部队决定撤离战场,向诸城以南的仁兰地区转移。此役共消灭国民党军1700余人,并成功调动高密敌军南下增援,有效策应了胶东内线的作战行动。

整9师攻下平度后,主力部队北上,直指掖县的郭家店和铃铛山,与整8师第166旅协同作战,共同进攻掖县。与此同时,整25师从掖县的两目山和祝沟方向推进,确保整9师的右翼安全。9月11日,东兵团的第13纵队第38师第113团,联合西海军分区独立团,在掖县南部的凤凰山和粉子山一带展开阻击,成功击毙第166旅500多名士兵。两天后,即9月13日,第166旅顺利占领了掖县。

9月15日,整54师在南海军分区部队的阻击下,损失了700多人,最终攻占了即墨县的灵山。次日,整54师第198旅与整25师第40旅联手,在飞机和炮火的支援下,从西面和南面向莱阳县的水沟头发起进攻。我军第13纵队第39师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消灭了2500多名敌军后,撤退到莱阳县的太平庄地区,等待进一步指令。

9月18日,整25师在整54师的配合下,成功攻占了胶东解放区的核心城市莱阳。与此同时,整9师占领了招远县的夏甸,整8师则控制了道头镇。面对这一局势,许世友迅速做出部署,安排第13纵队第39师阻击整9师,同时命令第9纵队对道头镇的整8师第166旅发起攻击。战斗于当晚打响,经过一夜激战,至9月19日清晨结束。此役,我军成功歼灭第166旅的第498团大部及第496团第3营,共计2300人。这次行动是东兵团在内线阻击战中首次集中主力进行的反击,获得了华东局的通报表扬。胶东阻击战整体歼敌超过1万人,为稳定民心、安置后方机关、隐藏物资以及疏散干部和家属赢得了关键时间。

胶河反击战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当时,国民党军队试图通过胶河一带对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切断解放军的补给线。解放军迅速做出反应,集中优势兵力,采取灵活战术,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场战斗不仅挫败了国民党的战略意图,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胶河反击战的胜利,展现了解放军在战略部署和战术执行上的高超水平,同时也凸显了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支持与贡献。

9月20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副书记黎玉、常委张鼎丞、曾山向谭震林及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发出电报:“胶东的同志们希望,当敌军深入莱阳、栖霞、招远,且后方兵力空虚时,你们的主力部队能迅速进入胶东,抵达胶县和高密一带进行作战。这样既能牵制敌军,打乱其部署,也有利于前后夹击敌人。”

9月22日,陈毅和粟裕向谭震林、韦国清、饶漱石、黎玉、张鼎丞、曾山以及中共中央发出电报,明确支持饶漱石等人的建议。他们提出,如果能够集结第二、第七纵队以及独立师、第十师等共八个师(二十二个团),全力向胶东敌后发起进攻,将会产生更大的战略效果。陈毅和粟裕强调,应按照中央的指示以及饶漱石、黎玉、张鼎丞、曾山在20日电报中的精神,结合当前敌情,果断向胶东敌军的侧后方推进。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配合胶东地区的作战行动,还有可能在敌军调动过程中(如第六十四师)抓住机会歼灭敌人。

9月24日,根据饶漱石、陈毅和粟裕的指令,谭震林带领第2纵队和第7纵队从诸城县的五莲山区向北推进,抵达潍县岞山以东的胶济铁路沿线。范汉杰观察到东兵团主力向西移动,误以为胶东战事已告一段落。因此,他决定分兵行动,命令整9师跟随第9纵队和第13纵队向大泽山区追击,同时让整64师(不包括第156旅)从高密县向北拦截。然而,整64师未能成功拦截,转而向昌邑县的饮马镇和平度县的亭口前进。9月26日,整8师继续向东推进,占领了黄县和龙口市。次日,整8师控制了黄县城,整25师则拿下了栖霞县。9月29日,整25师攻占了福山县。到了9月30日,整8师占领了蓬莱县,整25师则成功控制了烟台市。

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了胶东地区的十多座城镇后,他们的兵力逐渐分散。许世友和谭震林抓住胶东兵团分兵冒进的机会,决定发动胶河战役,目标是在昌邑县饮马镇一带的胶河西岸消灭整64师。这一行动旨在迫使进攻胶东内地的国民党军队回援,从而减轻对胶东核心区域的破坏。战役的兵力安排如下:第2纵队和第9纵队负责主攻,第7纵队、独立师和第10师则负责监视整9师并阻止其增援,第13纵队从大泽山北部向掖县发起进攻,以支援主力部队的行动。

10月2日,整9师抵达平度县亭口,同时整64师主力进驻平度县范家集和流河一带,其先头部队已推进至昌邑县饮马镇。东兵团误判整64师先头部队为主力,随即下令全线进攻。整64师迅速后撤,退守胶河东岸的范家集和三户山(现三合山)地区,利用山地和周边村落进行防御,等待援军。东兵团错失了在运动中分割歼灭敌军的机会,转而展开追击。10月3日,东兵团成功对整64师形成合围。10月5日,东兵团攻占三户山,歼灭整64师两个团,并将该师主力围困在范家集地区。

华东野战军成功占领了红石山据点。

整64师陷入包围后,范汉杰迅速调派部队支援,蒋介石也亲自从北平赶赴青岛坐镇指挥。东路增援的整9师在空军掩护下,从平度县亭口向红石山、牛栏方向推进,却遭到东兵团第10师和第20师的顽强抵抗。到10月9日,整9师已经损失了包括副旅长在内的1000多人,但始终无法突破防线,因此受到蒋介石的严厉批评。

潍县东进的西路援军,整45师第211旅渡过潍河,前往支援平度县三户山的守军。10月5日,该师抓住西海军分区一个团未能及时占领昌邑县山阳庄的机会,迅速占领该地,对东兵团的侧翼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许世友和谭震林立即调动第2纵队主力南下,向山阳庄东圩发起进攻。10月8日,第211旅在慌乱中试图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突围,但在山阳庄西遭遇重创,8000多人被歼灭,少将旅长张忠中被俘,仅有300多人在援军的接应下逃回潍县。

10月6日早上,高密县派出的南路援军整45师第212旅和诸城县派出的整64师第156旅,沿着胶济铁路两侧向昌邑县朱阳推进,遭到第7纵队主力和独立师一个团的拦截。次日,第212旅在东侧,第156旅在西侧,分别沿着五龙河两岸向范家集进军。在激烈交战中,第156旅的一个营被消灭,其余部队被分割包围在平度县的郑家庄、官庄和薛家集三个地方。10月8日,郑家庄的第156旅两个营试图突围但被歼灭。同一天,第7纵队主力进攻官庄,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范汉杰发现西路援军已被消灭,东路和南路的增援也被挡住,困在平度县范家集的整64师无法突围,于是紧急调动整8师和整54师,从蓬莱县和牟平县(现牟平区)经莱阳县火速回援。到了10月10日,考虑到彻底消灭范家集的守军还需要时间,而敌人的援军已经逼近,为了掌握主动权,许世友和谭震林决定解除对范家集的包围,将部队转移到安丘县(现安丘市)景芝镇以南地区进行休整。这样,胶河战役正式结束,东兵团在此次战斗中严重打击了国民党的8个旅,消灭了1.2万多人,其中俘虏了8000多人。

10月5日,第13纵队成功攻占掖县,消灭了整8师预1旅第5团及地方武装,总计2700多人。随后,部队转移到栖霞县以南进行休整。10月16日上午,第10师在滨北军分区的协助下,攻占了诸城,歼灭了整64师第159旅的辎重营及国民党地方部队,共3000余人。至此,国民党的“九月攻势”基本宣告失败,东兵团开始转为反攻。

在胶河战役结束后,第10师前往渤海地区进行休整,计划重新加入第4纵队的序列。与此同时,独立师则转移至河北省邯郸县(现属邯郸市),正式划归晋冀鲁豫军区指挥。

胶县和高密地区的追击战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在这场战斗中,解放军采取了快速机动的战术,对国民党军队实施了有效的追击和包围。通过精准的情报和灵活的作战部署,解放军成功切断了敌军的退路,迫使其陷入被动。战斗过程中,解放军充分发挥了地形优势,利用夜间行动和突然袭击,逐步瓦解了敌军的抵抗意志。最终,国民党军队在胶县和高密地区遭受重创,被迫撤退。这场战役不仅巩固了解放军在该地区的控制权,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民党军队成功控制了胶东解放区的多个城市,尤其是拿下了烟台等关键海港后,蒋介石感到自己设定的三大战略目标——攻占延安、夺取沂蒙山区、切断海上交通线——均已达成。基于这一判断,他认为胶东半岛的军事行动可以告一段落,无需再继续投入兵力。

当时,刘邓、陈粟、陈谢三支野战军在中原地区展开战略部署,晋察冀野战军则在石家庄周边作战。面对兵力不足的局面,蒋介石决定让整8师、整45师、整54师、整64师继续驻守胶东,执行防御和“扫荡”任务,同时将整9师和整25师调往其他战场。11月初,蒋介石秘密下令:整9师在胶县和高密县集结,计划通过潍县坊子镇(现坊子区)空运至徐州或石家庄;整25师则在烟台地区集结,准备海运至上海后投入大别山战场。

蒋介石指示范汉杰规划胶东半岛的防御布局,具体安排如下:首先,整8师负责驻守烟台、蓬莱和龙口三地。其次,整54师第198旅驻扎平度,同时派出一个加强团守卫莱阳,师部主力则在胶县西北的南村区域进行休整。再者,整64师集中在即墨县的蓝村和马山附近。最后,整45师则撤回到潍县和坊子镇。

在胶河战役结束后,东兵团的第2、第7和第9纵队在安丘与诸城一带进行休整,补充物资和武器装备。11月4日,许世友和谭震林带领部队推进到胶济铁路以南、潍河两岸区域,准备寻找机会阻击向西行进的整9师。与此同时,第13纵队在大泽山区牵制整54师,协助主力部队完成对整9师的歼灭任务。

丈岭街村的碉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这种建筑通常由坚固的石材或砖块砌成,外形方正,高度显著,主要用于防御和瞭望。碉楼的设计注重实用性和防御功能,墙体厚实,窗户狭小,顶部设有瞭望台,便于观察四周情况。在过去的动荡年代,碉楼不仅是村民的避难所,也是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如今,尽管时代变迁,碉楼依然屹立,成为丈岭街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11月6日,整9师从高密县转移至昌邑县的朱阳和潍县的丈岭(现属坊子区)。东兵团因情报错误,误以为这只是整9师负责运输棉衣的两个团,于是命令第9纵队从西南、第7纵队从南面迅速出击。然而,这次行动未能成功分割包围,整9师得以有序占领昌邑县的大麻湾、小麻湾、塔耳埠(塔耳堡)、朱佛(朱甫)、尹家屯,以及潍县的丈岭、刘河埠、万家屯(现均属坊子区)等村庄并据守。11月11日,整64师从高密县出发,沿胶济铁路向西推进,接应整9师。11月13日,整64师抵达朱阳以东地区。在援兵的协助下,整9师放弃西进,采用“交替掩护”战术转向东逃。东兵团在昌邑县的大岭、塔耳埠地区进行截击,歼灭整9师1000余人。11月15日,整9师退至高密县城。随后,整64师留下一个团驻守高密县城,主力部队掩护整9师继续东撤。东兵团随即由堵截转为追击,命令第2纵队围歼高密县城的守军,第7纵队和第9纵队追击东逃的国民党军。11月19日,第2纵队包围高密县城。11月26日21时,第2纵队对高密县城发起总攻。11月27日4时,我军成功攻克高密县城,全歼守军整64师一个团及保安队等共2300余人。

11月8日,第13纵队执行钳制任务,成功包围了从莱阳县向海阳县(现海阳市)进发的整54师主力。到了11月22日,范汉杰命令位于平度县的整54师第198旅通过即墨县的灵山地区前往增援,试图解围海阳县。由于整9师已接近青岛,无法进行围歼,而第198旅单独行动,许世友和谭震林决定放弃整9师,转而围攻第198旅。11月24日,第198旅到达即墨县的上仙游、下仙游和现子湾一带,被第9纵队追上并包围。11月25日,第9纵队的两个团对现子湾的第198旅四个营发起攻击,但由于情报不准确和轻敌,初次攻击失败,双方陷入对峙。11月27日,范汉杰又调动青岛的整9师第76旅和整74师第57旅前往增援。第7纵队将第76旅包围在即墨县的南阡地区,同时将第57旅阻挡在灵山一线。11月28日,第7纵队和第9纵队各派一个师联合攻击南阡,但未能取得胜利。范汉杰看到海阳的围困未解,且两个旅也被包围,紧急调动位于大沽河以东即墨县蓝村、马山一带的整64师前来增援。同时,调整第8师第42旅的两个团和第103旅的一个团,通过海路从烟台向青岛北援。由于敌军逼近,东兵团决定撤出战斗。11月30日,第7纵队和第9纵队转移到莱阳县以南的五龙河两岸进行休整,等待新的作战机会。

11月末,整编第25师从烟台出发,整编第9师师部则带领第9旅从即墨县城阳(现属城阳区)分别通过海路抵达上海,随后被部署到中原战场。到了12月,第76旅被调往武汉归建。

在持续一个月的胶县和高密县追击战中,东兵团成功击溃了整64师、整9师、整54师以及整74师第57旅的部分部队,总计消灭敌军超过1万人。这一行动有效地延缓了整9师和整25师的调动。此外,东兵团还解放了高密县、胶县和平度县等大片区域,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守青岛市、莱阳县城、即墨县城、烟台市、福山县城、蓬莱县城和龙口市等据点。这一系列胜利使得胶东、滨海和鲁中解放区重新连为一体。

五、莱阳战役

整9师和整25师撤离后,胶东兵团为确保对烟台、威海卫(现威海市)及蓬莱等沿海地区的控制,加强了对莱阳县城的防御。莱阳县城地处胶东半岛战略要地,驻有整54师第36旅的一个加强团,约4000人,另有地方保安团队约5000人。为清除这一深入胶东腹地的据点,东兵团决定采用攻城并阻击援军的策略夺取莱阳城。具体部署如下:第7纵队负责主攻莱阳城;第2纵队驻扎在莱阳县水沟头一带;第9纵队位于莱阳县城南侧;第13纵队分兵监视海阳县的整54师,同时主力准备阻击来自青岛和即墨的援军;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和东海军分区的部队则负责拦截可能从烟台增援的整8师。

12月4日傍晚,第7纵队开始攻打莱阳县城,当晚就突破了外围防线。到了12月7日,他们清理了周边的据点。12月8日,成功占领了莱阳城的四个关口。12月9日,他们突破了城墙,守军退守到城隍庙的核心阵地,等待援军。第7纵队两次进攻都没能成功,损失不小。12月12日,增援的第13纵队第37师继续进攻,但被火力压制,不得不暂停。12月13日,第13纵队司令员周志坚亲自到前线,决定改变策略,集中火力攻击守军认为有大水塘保护的东北角,最终一举攻破核心阵地。当晚21时,他们发起总攻,全歼守军,解放了莱阳城。第7纵队和第13纵队总共伤亡了7000多人,损失相当大。

莱阳城被围后,范汉杰迅速调动整54师、整64师和整8师等部队,共8个旅,分两批从青岛出发,经即墨县灵山增援。12月6日,第一梯队的4个旅从莱西南县(现莱西市)的姜山集和保驾山向北推进。12月12日,这支部队猛攻莱阳县水沟头阵地,遭遇第2纵队的强力抵抗,损失超过3000人。次日,第二梯队的4个旅紧随其后,抵达莱西南县的林泉庄。12月14日,国民党军成功占领水沟头。范汉杰随后命令整54师的3个旅和整8师的1个旅,沿公路两侧向莱阳县城发起正面进攻,意图夺回该城。

许世友和谭震林重新安排了部队的布局,他们让第9纵队和第13纵队在前线防守,同时把第7纵队调到招远县的夏甸地区,准备从侧面攻击国民党军。从12月19日到26日,第9和第13纵队在前线成功抵挡了整54师等部队的多次进攻。第7纵队则从侧翼对整54师发起了攻击。12月25日,东兵团还拦截了一辆协助国民党军作战的美军吉普车,击毙、击伤并俘虏了5名美军。到了12月26日,整54师在损失了4000多人后,不得不撤退到灵山地区坚守。范汉杰试图重新占领莱阳城的计划因此失败,莱阳战役也随之结束。这场战役中,东兵团总共消灭了包括地方武装在内的国民党军1.7万多人,其中俘虏了7000多人。

第七纵队的一支部队成功突破莱阳城防,登上城墙。

莱阳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发现国民党在东北的形势不妙,赶紧派范汉杰带着整54师去支援。同时,他把整64师调到青岛外围,只留下整8师防守龙口、烟台和威海卫。这时候,胶东地区除了青岛、烟台、威海、福山、蓬莱和龙口这些孤立的据点还在国民党手里,其他地方已经全部被解放区连成一片。蒋介石想控制胶东半岛的计划,就这么彻底泡汤了。

1947年9月10日至12月30日的胶东保卫战中,华东军区东兵团在地方民众的协助下,成功击溃了国民党军及地方武装,总计消灭敌军6.2万余人。具体战果包括俘虏2.6万余人,击毙击伤3.6万余人。当地群众踊跃支持前线,共有12.8万青年加入战斗,另有20万民兵、武工队和爆炸队协同主力部队作战。此外,46.9万人次的民工承担了向导、情报传递、物资运输、伤员救护等后勤任务。此役的胜利不仅彻底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攻势,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战略格局,迫使敌军转为被动防御,还配合了西兵团的行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山东解放区。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