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宗教"和"苦修"这些概念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脱节了。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白玉县阿察乡,确实有一座小岛存在。
这座高原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四周被高山环绕,山脚下河流曲折流淌。尽管面积仅有0.15平方公里,却吸引了超过两万名"觉姆"在此进行修行活动。
“觉姆”这个词是从藏语直接音译过来的,用汉语来说就是“尼姑”、“圣女”或者“女修行者”。正是因为岛上有许多这样的女性修行者,所以这座小岛也被大家叫做“觉姆岛”。
【觉姆岛:真正的“人间圣地”】
觉姆岛位于高海拔地区,离甘孜市最近也有120多公里,周围百公里范围内几乎看不到任何居民。
前往觉姆岛的旅程充满挑战,首先要穿越一片广袤的荒原和起伏的丘陵地带,接着需要攀爬两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卓达拉山和海子山,这两座山峰的海拔都超过了四千米。之后,还需横跨环绕岛屿的昌曲河,才能最终踏上觉姆岛的土地。
觉姆岛隶属于亚青寺,是一个专门用于修行的场所。与外界想象不同,这里并非完全禁止男性进入。男性修行者,即“扎巴”(意为和尚),主要在亚青寺的山坡上进行修行活动。而女性修行者,即“觉姆”,则选择在觉姆岛上进行修行。这种安排确保了男女修行者各有其专属的修行空间。
昌曲河划定了双方的界限,彼此相安无事。在日常修行中,男性和女性的活动范围严格区分,即便偶尔碰面也不会有任何交流。
在特殊情况下,比如需要男性上岛进行建筑维修或紧急医疗救助,他们必须在日落前撤离。
近年来,尽管该景点已对公众开放,但男性游客的活动范围仍受限制。他们只能在岛屿周边的道路上短暂停留,无法进入核心区域探索。
觉姆岛的生活环境相当艰难,修行生活充满挑战。该岛位于高海拔地区,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变化剧烈,自然条件严酷。除了为游客提供的观光区外,岛上基本缺乏现代生活设施。
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山谷中,觉姆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没有电力和自来水,也没有网络信号。她们始终坚守着最朴素的生活方式,拒绝使用任何电子设备。每天清晨,她们用双手提着水桶,步行到山泉边取水,这些水用来清洗衣物和烹饪食物。她们的日常起居完全依赖最原始的方式,保持着与自然最直接的接触。
觉姆们的日常饮食主要依赖于青稞和土豆作为基本食材,同时辅以各类蔬菜。她们严格遵守不食用肉类和辛辣食品的饮食规范。
在这个地方,女性们既不结婚也不参与任何娱乐活动。她们的日常生活受到348条严格戒律的约束,这些规定涵盖了从情感控制到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穿着和如厕。她们的生活核心就是艰苦的修行。
随着现代基础设施的发展,岛上的生活条件其实是可以得到改善的。然而,缺乏水电供应实际上是修行者们的主动选择。她们通过刻意降低生活质量,以此践行清苦修行的理念,真正达到虔诚修佛的目的。
在当今这个物质欲望横流的时代,觉姆岛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天刚破晓,阳光初现,穿着红色僧袍的觉姆们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修行。她们或行走,或跪拜,整个区域都充满了诵经声,虽然听起来有些杂乱,却格外响亮。这座岛屿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纯净与空灵,仿佛置身其中就能让心灵得到净化。
僧人们认为,人间的痛苦总量是固定的。他们通过苦修主动承受更多磨难,这样普通人就能减少痛苦。这种想法源于他们相信分担苦难可以减轻他人的负担。
正是这份坚定的信念,推动着超过两万名虔诚的女修士在这片高寒的雪域中,与贫困为伴,坚守着她们的信仰。
【觉姆岛人口问题:觉姆来自何方?】
根据修行规定,觉姆们必须保持独身,不得组建家庭。然而,这座岛屿的居民数量却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从未出现人口减少的情况。
尽管外界普遍认为觉姆岛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每年依然吸引着各地的修行者前来。新加入的修行者、离世者以及选择还俗的人数基本持平,无形中维持了岛上人口的稳定状态。这种自然更替确保了觉姆岛修行群体的规模始终保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
踏上这座小岛修炼,确实需要极大的决心。无论你之前是什么身份,也无论你打算在这里待多久,从你双脚踩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得把俗世间的所有念头和贪欲统统放下。这里不是让你来度假的,而是要你彻底摆脱尘世的牵绊,专注于内心的修炼。说白了,就是得彻底跟过去的生活做个了断,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修行中去。
觉姆岛上最显眼的就是那些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矮小红色房子,刚来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房子是统一设计建造的。
实际上,这些红楼在建造时完全没有统一规划,全是修行者自己动手建的。只要有外来修行者想在这里修炼,只要向寺庙登记一下,就能在岛上盖一间自己的房子。
修行者的居所没有固定标准,不受面积、朝向或地点的约束,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修行者的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他们建房时选择的材料。经济宽裕的俗家弟子通常会使用砖块和水泥建造房屋。对于经济条件稍差的,则倾向于采用石头和木材作为主要建材。而那些经济特别困难的修行者,只能利用周围现成的材料,比如铁皮和防水布来搭建住所。
在觉姆岛上,每栋建筑的外墙都统一涂成了红色。随着时间推移,众多修行者不断对房屋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得整个岛屿逐渐形成了一片醒目的红色建筑群,规模宏大,令人印象深刻。
红房子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这里的觉姆们主要是为了静心修行而来,她们的生活要求很简单,甚至可以说非常朴素。她们不追求物质享受,只专注于精神层面的提升。因此,红房子的生活条件相对简陋,但觉姆们对此并不在意,反而乐在其中。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正是她们修行的一部分。红房子虽然外表普通,但却是觉姆们心灵栖息的宁静之地。在这里,她们远离尘嚣,专注于内心的修炼,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这些住宅普遍规模很小,每间占地仅1到2平米,高度约为一米出头。室内空间极其有限,成年人根本无法站直,仅能用于睡眠和短暂休息。
红房子的建筑特点充分展现了修行者简朴的生活理念:他们对外在物质毫无奢求,只求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能静心打坐念经便已满足。
觉姆岛上遍布着连片的红色建筑,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景观风貌。这些红色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片区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视觉特征,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标志性存在。红房子群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使整个岛屿呈现出鲜明的特色。这些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彼此相连,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在视觉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觉姆的日常生活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差,当地物资供应严重不足。即便是最基本的日用品,也需要从距离一百多公里的县城长途运输才能获取,这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寺院会定时组织集中采买日常必需品,统一发放给僧尼使用。此外,来自其他地区的修行者也可以自行前往甘孜州购置所需物品。这种物资供应方式既保证了寺内僧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为外来修行者提供了便利。寺院通过统一采购和发放,确保每位僧尼都能获得生活必需品,体现了佛教团体内部的互助精神。同时,开放式的采购政策也方便了外来修行者,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补充个人所需。这种双轨制的物资供应体系,既维护了寺院的基本运转,又兼顾了不同修行者的实际需求。
寺庙会每月固定向觉姆们提供300元的生活补助,因为她们不参与世俗生产活动,缺乏经济收入。
这笔补贴数额不大,但对于岛上的觉姆们来说已经足够。作为修行者,她们生活极为简朴,日常所需的吃住问题解决后,基本没有其他开销。因此,这份津贴通常能满足她们的生活所需。
通常情况下,这些资金又会以捐赠的形式回流到寺庙,专门用于修缮庙宇和塑造佛像。
尽管觉姆岛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但寺院并未对觉姆的个人去留施加强制性规定。该岛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确保每位觉姆都能自主决定是否继续信仰。这种政策体现了对个人选择权的尊重,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信仰与否。
尽管日常生活条件艰苦,觉姆们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她们面对困境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整体心理状态十分健康。在清贫的环境中,这些修行者以平和乐观的态度应对各种挑战,内心世界充实而平静。她们的这种精神状态,不仅体现了个人修行的成果,也反映出宗教信仰给予的强大精神支撑。
作为年轻女性,觉姆们同样追求美好事物。在禅修之外,她们会用心装饰自己的红色居所。有人会在窗边贴上精美的剪纸,也有人会在墙上绘制别致的图案。即使是一块形状独特的石头或一朵普通的野花,都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这个地方依旧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没有外界的喧嚣,也没有工业化的痕迹。这种纯净,在当今社会显得格外珍贵。
每当晨曦初露,阳光洒满大地,岛上的觉姆们便开启新一天的修习。她们整理好僧袍,首先进行的便是“转山”这一日常功课。
佛教信仰中存在着被视为神圣的山峰,信徒们相信通过寻找并环绕这些神山行走,能够达到净化心灵和消除罪业的目的。如果能够完成十次这样的绕行,信徒们相信可以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获得解脱。
她们每天除了绕山行走,还要念经拜佛,参加各种宗教活动。
每年11月,闭关考核是每位觉姆面临的关键挑战。这段时间,她们需要全身心投入修行,通过严格的测试来检验自身的修为和领悟。这一考核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全面检验,也是她们修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闭关期间,觉姆们会集中精力,专注于内心的修炼,以期在考核中展现出最佳状态。这一传统已经成为觉姆们修行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年度事件,直接影响着她们的修行进程和未来发展。
并非所有修行者都有资格进行闭关修炼。在进入闭关状态之前,他们必须通过亚青寺高僧的严格评估。只有获得认可的修行者,才能进行闭关,以领悟更高层次的修行法门。
到了冬季,觉姆们会搬到山上专门的修行屋进行闭关,直到春天来临。觉姆岛本就气温低,加上修行屋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整个房间冷得像冰窟一样。
修行的过程常常需要长时间静坐冥想,一整天下来,手脚都可能冻得失去知觉。特别是在闭关期间,环境更加严苛,对修行者的身体考验更大。因此,从健康角度出发,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障。
修行者完成考核后,会被安排下山接受体检。只有那些在考核中表现优异且身体状况良好的修行者,才有资格进入闭关修炼阶段。
在进入闭关状态后,修行者将所有白天的时间都用于在山间小屋中进行冥想和修炼。他们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以便能够全神贯注,不受任何干扰。这种隔离有助于他们专注于内在的修行,提升心灵的纯净度。
【如今的觉姆岛,旅游与慈善的交织】
作为一处宗教修行场所,觉姆岛在现代唯物主义社会中的处境并不乐观。许多人习惯性地将其与"封建落后"画上等号,但这种判断显然带有偏见,缺乏客观依据。事实上,这种简单化的标签并不能准确反映觉姆岛的实际情况。
在觉姆岛游览时,游客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该岛明确禁止成年男性进入,但岛上仍居住着一些不满十岁的男孩。这些孩子其实是岛上觉姆们的弟弟,他们被允许在这里生活。
位于高海拔地区的觉姆岛,平均海拔达到四千米,这样的地理环境严重限制了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该地区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贫困问题,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这种状况在当地历史上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成为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些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机会都没有,生活条件极其艰难,连吃穿都成问题。
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将孩子送到觉姆岛寄养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岛上,孩子们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学习诵经和识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缺憾。
这些男孩在岛上能待到十二三岁,过了这个年龄就得离开觉姆岛。
若选择继续修行,便可渡过河流前往亚青寺,成为扎巴;若无意修行,亦可随时离开,全凭个人意愿。
在当地人眼中,选择修行是极其崇高的行为。如果家里有人决定修行,其他家庭成员会以此为荣。正是这种观念,促成了觉姆岛的形成,并让它一直发展到现在。
多年来,觉姆岛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不向公众开放。直到最近几年,这座岛屿才逐渐以知名文化地标的身份对外开放,开始接纳游客前来参观。
阿察乡现已成为四川省内知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四川藏族自治州观光。这些游客的到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甘孜州旅游局发布的最新统计表明,从7月1日到20日这短短20天内,当地游客接待量突破412万,旅游总收入达到44亿。这一数据直接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清楚地表明,觉姆岛在当今社会中也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
这些修行者出于宗教修行的考虑,不会对游客刻意讨好,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热情的态度。不过,正因为她们是修行者,所以对待游客时更多展现出友善和善意。她们的行为举止虽然不刻意迎合,但始终保持着温和与善良的本质。
觉姆们除了日常诵经,还会专注于个人技能的提升。每年六月,当地都会举办商贸活动,期间她们会表演金钢舞。
金刚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在当地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象征着驱除厄运。每年特定时期,觉姆们都会进行表演,吸引大量信徒前来观赏。这种舞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体现,更是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艺术魅力。
岛上的规定允许女性和未成年男性游客不受限制地进出。在这里,她们有机会与觉姆交流佛学知识,分享内心的困扰,缓解压力,或者感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尽管旅游产业迅速扩张,但并未对当地的社会氛围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约有两万名修女全心投入修行,她们身穿红色道袍,遵循着自然规律,清晨随阳光升起开始劳作,黄昏时分随着日暮休息,她们的生活简单而有序,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升华。
她们刻意避开世俗的喧嚣,远离社会中的勾心斗角,很大程度上守护了自己内心的宁静。
这片土地既展现着迷人的景色,又显露着发展滞后的现状。这里的人们延续着古老的生活习俗,承受着体力上的劳累和物质条件的贫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觉姆岛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偏远高原孤岛。然而,那些身披红色道袍、剃着光头的女性修行者依然如故。她们的面庞虽历经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然焕发着光彩。她们的目光坚定,透露出对佛法的虔诚与修行的执着,始终未曾改变。
亚青寺空行母度众生轶事--学佛网亚青寺的空行母以其慈悲与智慧,致力于普度众生。她的故事广为流传,激励着无数信徒。空行母通过修行与教导,帮助人们摆脱痛苦,走向解脱。她的言行体现了佛法的真谛,成为学佛者的榜样。亚青寺因她的存在而成为修行圣地,吸引着众多寻求心灵安宁的人们。空行母的轶事不仅展示了她的非凡成就,也为世人提供了修行的指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