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将星璀璨的银河中,徐向前元帅犹如独特的引力场,以山西五台人的军事智慧孕育出非凡的将帅谱系。从红四方面军的铁血熔炉到解放战争的淬火锤炼,他麾下走出的陈锡联、秦基伟、刘华清等将领,在1955年后的各大军区铸就半壁江山。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出自徐帅麾下的大军区司令员们。
1、许世友上将许世友将军是河南新县人,出生于贫苦农家。红军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团长、红9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等职,参与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在七里坪战役中率敢死队夜袭破围,以"大刀团长"闻名。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参与孟良崮、济南等战役。

许世友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起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8年,期间指挥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完成大陈岛、一江山岛等战役准备。1973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79年指挥广西方向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任中央军委常委,1982年出任中顾委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于南京病逝,享年80岁,成为唯一实行土葬的开国上将。
2、陈再道上将陈再道将军湖北麻城乘马岗镇人,出身贫农。红军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团长、师长,参与黄安战役、川陕苏区反围攻作战,以"夜袭青龙观"突破川军防线闻名,被徐向前誉为"敢打硬仗的虎将"。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南军区司令员,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参与挺进大别山等战役。

陈再道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出任武汉军区首任司令员,主持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指挥1954年武汉抗洪抢险,1967年因处理武汉事件被撤职。1972年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复出任铁道兵司令员,主持完成青藏、成昆铁路关键段建设。1983年任中顾委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骨灰撒入大别山革命老区。
3、陈锡联上将陈锡联将军是湖北红安高桥镇人,出身贫农家庭。红军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团政委、师长,参与夜袭阳明堡战斗,率部炸毁日军24架飞机,被刘伯承赞为"小钢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385旅769团团长,参与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二野三兵团司令员,在淮海战役中歼灭黄维兵团主力。

陈锡联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任炮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主持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8年兼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推动东北国防工业建设。1973年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参与唐山大地震救灾指挥。1980年卸任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4、韩先楚上将韩先楚将军是湖北红安吴家嘴村人,出身佃农家庭。红军时期任红25军连长、红15军团营长,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在独树镇战斗中率敢死队撕开敌军防线,其快速穿插战术初显锋芒,被誉为"旋风部队"雏形。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344旅689团团长,参与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指挥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精锐25师。

韩先楚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7年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指挥1958年炮击金门作战,1962年统筹东南沿海战备。1973年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主导西北边防建设,完善核试验基地防务体系。1980年任中央军委常委,1983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6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骨灰安葬于红安烈士陵园。
5、谢富治上将谢富治是湖北红安人。红军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政治部主任,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在苏家埠战役中组织群众支前,保障后勤补给线畅通,以政治工作细致著称。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政委,参与神头岭伏击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与陈赓搭档指挥豫西牵制作战。

谢富治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任昆明军区首任政委兼司令员,指挥西南边境剿匪作战,推动云南民族区域自治,主持修建成昆铁路战略工程。1967年任北京军区政委,参与三支两军工作。1971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1972年3月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3岁。
6、刘震上将刘震将军是湖北孝感人。红军时期任红25军连指导员、团政委,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以灵活机动的夜袭战术屡建奇功,在独树镇战斗中率部阻击追兵掩护主力突围,被徐海东称为“娃娃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师10旅旅长,开辟淮北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参与辽沈战役,率先突破锦州防线。

刘震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起任沈阳军区首任空军司令员,组建东北防空体系,总结朝鲜空战经验形成空军战术规范。1973年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主导中苏边境战备建设。1977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主持修订《合成军队战斗条令》,同年改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85年退居二线,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骨灰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被追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奠基人之一”。
7、王新亭上将王新亭将军是湖北孝感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与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在万源保卫战中创新战地政治动员方法,以"宣传队即战斗队"理念提升士气,被徐向前称为"最会讲战术的政治干部"。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政治部主任,参与神头岭伏击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第60军政委,率部参加太原攻坚战。

王新亭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任济南军区首任政委兼代理司令员,主持山东半岛国防建设,完成长山要塞防御体系构建,推动"军民联防"制度创新。1963年任副总参谋长兼总政治部副主任,主导全军政治教育体系改革。1975年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主持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1984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8、秦基伟上将秦基伟将军是湖北红安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连长、团长,参与黄安战役、川陕苏区反围攻,以指挥万源保卫战坚守大面山防线闻名,徐向前称其“守如泰山”。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游击支队司令,开辟太行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二野第15军军长,率部参与淮海、渡江战役,以强渡长江先锋部队著称。

秦基伟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7年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西南边境剿匪作战,主持中缅边界勘界。1973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1975年调任北京军区担任第二政委,组织唐山大地震救灾,推动华北战区现代化改革。1980年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88年任国防部长,参与百万裁军决策,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骨灰归葬红安烈士陵园,中央军委追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称号。
9、郑维山中将郑维山将军是湖北麻城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88师政委,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万源保卫战中率突击队夜袭青龙观,突破川军防线,被徐向前赞为"夜老虎"。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团团长,参与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参与石家庄、太原攻坚战,以攻坚战术创新著称。

郑维山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9年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主持华北防御体系现代化,组织"北部-73"实兵对抗演习,推动机械化部队改革。1971年因处理北京军区事件被免职。1982年复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主导西北边防信息化建设,完善核反击基地防护体系。1985年任中顾委委员。2000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0、李德生上将李德生将军是河南新县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交通队传令兵,参与创建川陕苏区,在夜袭剑门关战役中穿越火线传递关键情报,被徐向前称赞为“机灵小鬼”。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769团排长,参与阳明堡机场夜袭;解放战争时期任二野12军35师师长,率部突破襄樊防线,以“刀劈三关”战术闻名中原战场。

李德生将军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0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主持部队组织整顿,恢复战备秩序,推动华北防御体系现代化,组织“北剑-75”大规模实兵演习检验合成作战能力。1973年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完善东北边防建设。1985年任国防大学政委,1988年授上将军衔,1990年任中顾委常委。2011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1、聂凤智中将聂凤智将军是湖北红安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团长,参与黄安、苏家埠等战役,以夜袭战术屡建奇功,在万源保卫战中率敢死队突破川军防线,被徐向前赞为“夜老虎”。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东军区13团团长,开辟昆嵛山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参与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率先攻破济南内城。

聂凤智将军
1952年任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组建新中国首支航空兵师,指挥一江山岛战役空中支援。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8年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首创国土防空“快速反应”体系。1977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主持东南沿海战备建设。1982年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7月7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8岁。
12、向守志上将向守志将军是四川宣汉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排长,参与嘉陵江战役,以夜袭仪陇县城、截断敌军补给线闻名,其灵活机动的战术被许世友称为“小四川”。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连长,参与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二野15军44师团长,参与淮海、渡江战役,率部突破长江防线。

向守志将军
1955年任西安炮兵学校校长,主持组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1960年任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奠定核导弹部队训练体系。1982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主持华东战区现代化改革,组织“东海-86”三军联合演习。1988年授上将军衔,1990年任中顾委委员。2017年9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100岁。
13、皮定均中将皮定均将军是安徽金寨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连指导员、团长,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率突击队夜袭剑门关侧翼,以机动灵活的战术配合主力破敌,被徐海东称为“铁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开辟豫西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1旅旅长,率“皮旅”千里突围,以“中原突围”经典战例震动全军。

皮定均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主持东南沿海战备建设,完善金门方向防御体系。1969年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统筹西北边防,主导核试验基地防护工程。1973年复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组织三军联合登陆演习,1974年指挥西沙海战后援保障。1975年当选中央军委委员。1976年7月7日在福建指挥军事演习时因直升机失事殉职,享年62岁。
14、尤太忠上将尤太忠将军是河南信阳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排长,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嘉陵江战役中率突击队抢占渡口,为全军突破嘉陵江防线创造关键条件,被王树声称为“铁脚板排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参与神头岭伏击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二野第12军34师师长,参与淮海战役,率部歼灭黄维兵团“老虎团”。

尤太忠将军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9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主持华北战备建设,推动机械化部队改革。1971年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完善中蒙边境防御体系,主导“军民联防”试点工程。1980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指挥中越边境轮战部队轮换。1982年又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7年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7月2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15、王诚汉上将王诚汉将军是湖北红安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连长,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黄安战役中率突击队攀城夜袭,率先攻破南门防线,被徐海东称为“小老虎连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新编1旅1团团长,参与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13旅旅长,参与洛阳战役,以“尖刀战术”突破敌军核心阵地。

王诚汉将军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主持中印边境战备建设,完善高原防御体系。1982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推动西南部队现代化改革,组织“西南-76”合成演习。1985年任军事科学院政委,主持编写《战役学纲要》。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9年11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6、王必成中将王必成将军是湖北麻城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团长,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苏家埠战役中率敢死队夜袭敌军指挥部,为战役胜利奠定关键突破,被徐向前称为“王老虎”。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2团团长,参与黄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部击毙张灵甫,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

王必成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5年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主持东南沿海防御,完成崇明岛要塞建设。1960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1年接替秦基伟成为昆明军区第三任司令员,1979年改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982年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17、张才千中将张才千将军是湖北麻城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团长,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川陕苏区万源保卫战中率部死守玄祖殿阵地,击退川军五次冲锋,被徐向前赞为“铁壁防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参与阳明堡机场夜袭;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率部参与中原突围,成功转战豫陕鄂边区。

张才千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长期在南京军区任职,担任过南京军区参谋长,主管作战的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1年上调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持总参日常工作。参与指挥了西沙反击作战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0年接替王必成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985年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12月24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3岁。
18、杜义德中将杜义德将军是湖北武汉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连指导员、团长,参与黄安战役,以夜袭战术攻克敌军外围据点,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率部坚守通江防线,被徐向前称为“铁门闩”。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政委,参与冀南反扫荡;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与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

杜义德将军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长期在海军系统任职,担任过海军监察委员会第二书记、书记,海军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等职。1980年任兰州军区司令员。1985年退居二线后,致力于军史编撰工作。2009年9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19、肖全夫少将肖全夫将军是安徽金寨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营排长,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万源保卫战中率通信分队保障前线联络,以精准传达作战指令助力防线稳固,被徐向前称为“活电话”。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参谋,参与百团大战后勤调度;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6师师长,参与辽沈战役,率部攻克锦州外围制高点紫荆山。

肖全夫将军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9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指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制定“小群多路”战术击退苏军。1975年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主持中苏边境西段防务,主导“天山-78”实兵演习检验高原作战能力。1980年,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85年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2月2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20、陈明义少将陈明义将军是河南商城人,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交通队队长,参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嘉陵江战役中率侦察分队精准测绘渡江路线,为全军突破天险提供关键情报,被徐向前称为“活地图”。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侦察科长,参与百团大战敌后侦察;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参谋处长,协助刘伯承制定挺进大别山战略方案。

陈明义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陈明义任进藏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70年任西藏军区司令员,1973年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5月2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5岁。
小结:
这些徐帅麾下的将领,他们大多出身贫寒,在红四方面军的淬炼中崭露头角,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考验,最终在1955年授衔中诞生8位上将、7位中将和5位少将。许世友、陈锡联等名将长期执掌南京、沈阳等大军区,指挥东南沿海战备、珍宝岛反击战等重大军事行动;秦基伟从坚守万源的红军团长成长为国防部长,郑维山、皮定均等以创新战术载入军史;李德生、王诚汉等少将后期晋升上将,展现出持续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些将领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国防建设、边疆治理中贡献卓著,从青藏铁路修建到核试验基地防护,从三军联合演习到百万大裁军,他们用毕生奋斗诠释了徐帅军事思想的深远影响,共同铸就了共和国钢铁长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