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皇位很稀缺,只有一个
俗语里讲:人人都有帝王相,人稠地窄轮不上。
所有的有才的、有能的、有力的,个个都想做皇帝,只是因缘际会,有的能,有的不能而已。所以,曾国藩湘军兴盛之时,先是王闿运劝他称王,后是左宗棠让胡林翼带话,劝曾国藩自立称帝。
只不过曾国藩自认乃一循吏,不做而已。
(一)皇帝是天生的
历朝历代,把“正统”二字看得比天也大。什么是正统?封建社会就用神道设教。
首先就是说皇帝老子不是一般人,乃是“天子”。天子者,是上天的儿子,非凡人也。
《史记》一本书里,尽是这种狗屁东西。

1、皇帝不是人生父母养的
中华始祖伏羲氏怎么来的?他妈出去游玩,看见一个大脚印,好奇地把自己的脚放进去比试了一下,就此怀孕,生下了伏羲氏。你信吗?
《高祖本纪》里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啥意思?说刘邦他妈在云梦大泽的坡坡上睡觉,恰好雷鸣电闪,天空昏暗不明,他爹好担心,出去一看,一条龙在他老婆身上,不久他老婆怀孕了,生下来就是汉高祖。

你看吧,司马迁开了头,后面没有创意的史学家们纷纷照抄照搬,弄得不亦乐乎。看过《说岳全传》么?赵匡胤是啥人?天上的星宿下凡啊.
“且说那残唐五代之时,朝梁暮晋,黎庶遭殃。其时西岳华山,有个处士陈抟,名唤希夷先生,是个道高德行仙人。一日,骑着骡儿在天汉桥经过,抬头看见五色祥云,忽然大笑一声,跌下骡来。众人忙问其故,先生道:“好了,好了!莫道世间无真主,一胎生下二龙来。”
列位,你道他为何道此两句?只因有一宦家,姓赵名宏殷,官拜司徒之职,夫人杜氏,在夹马营中生下一子,名叫匡胤,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故此红光异香,祥云拥护。那匡胤长大来英雄无比:一条杆棒,两个拳头,打成四百座军州,创立三百余年基业,国号大宋,建都汴梁。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见龙天子”。传位与弟匡义,所以说“一胎二龙”。
自太祖开国至徽宗,共传八帝,乃是: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神宗,徽宗。
这徽宗乃是上界长眉大仙降世,酷好神仙,自称为“道君皇帝”。“

一句话,皇帝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天命之子,你可不要胡思乱想,你不行的。
2、皇帝得有些神迹
《明史》开宗明义就告诉你: “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看看,朱元璋他妈怀孕了,梦见神仙给了一颗药丸,药丸金光闪闪,他妈一口吞下,睡觉了,口里扑鼻香。生下孩子,满屋都是红光。而且天天屋里红光照耀,邻居看见,以为着了火,就跑来救火,来了红光就没有了。
我怀疑这朱老头点不起油灯,烧了一捆柴照明,人来了,只好弄熄。

3、至少皇帝得根正苗红
《史记》里,为啥司马迁不厌其烦地介绍重要人物的出身?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意思很简单,秦国的祖先,就是天选之子,所以苗裔众多,合该他子孙为帝王。

这一套,不知道是中国人学的外国?还是外国人学的中国?或者无师自通,异曲同工?
《圣经》里也是一样的,不厌其烦地介绍:亚当的儿子赛特,赛特的儿子以娜士,以娜士的儿子该南,该南的儿子玛勒列,玛勒列的儿子雅列,雅列的儿子以诺,以诺的儿子玛土撒拉,玛土撒拉的儿子拉麦,拉麦的儿子挪亚,挪亚生了闪、含、以弗。
问题是,这种东西骗骗不识字的乡下愚夫愚妇还行,读书的人不上当。
(二)皇帝老儿靠谁雄霸天下?
不上当的结局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或者说“你当大皇帝,我做土霸王”。
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读书人中,极个别人一生是胆,就是为了造反而生的。
你看朱棣用的和尚姚广孝,他一生的理想就是阴谋诡计,谋朝篡位。

汉代蒯通也是一位,汉高祖刘邦征讨陈豨回来,吕后与萧何共谋已将韩信杀死。当刘邦得知蒯通曾教韩信反汉时,便下令逮捕了他,并亲自审讯,要烹杀蒯通。蒯通喊冤,刘邦问他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汉高祖刘邦一笑而罢。
《西游记》里孙悟空说得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玉帝又能拿他如何?所以,皇帝老儿也需要人帮他一起看家护院,维护皇权万万年。
(1)封诸侯到下推恩令
老皇帝打天下,靠谁?靠一帮子亲兄弟、子侄辈、结义兄弟、朋友。
这些人得了天下怎么办?合办公司赚钱了,人人有份。你们一人开个小公司,收益一部分归你们所有。你们就是诸侯。
后来发现不对了,第一代二代,诸侯们和天子还讲点礼仪尊卑,后来的纯粹没有感情,蹬鼻子上脸的,不仅互相打成一片,连对天子也不服气了。
所以,分封诸侯逐渐淡出历史,开始了郡县制。

秦朝完全实行郡县制,汉代又回潮了一下,诸侯封国和郡县并存,结果起了八王之乱。汉武帝用了一招“推恩令”,大诸侯分成小诸侯,小诸侯分成小小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自然不能和中央对抗。
(2)用外戚对付宗族和功臣
世袭的小皇帝坐天下,靠谁?亲兄弟叔叔伯伯们一个个乌眼青,恨不得把小皇帝吃了。功臣们劳苦功高,怕他们谋朝篡位,只能依靠舅舅们。所以,汉代的外戚拳头大胳膊粗,力压群臣。
后来发现外戚也是麻烦,做大了以后,恐怕就没有外甥啥事了。

所以,再后来就实行豪强地主推荐制。怎么推荐?举孝廉,举秀才。九品中正制。
所谓:排排坐,吃果果。
世族豪门多分配一些名额,垄断了上层高位,寒族地主只能在底下打拼,永辈子进不了上流社会。用现代话讲,叫做阶层固化。
(3)门阀政治高于一切,逼得皇帝说“王与马共天下”
世族豪门本事没有多少,一般的皇帝他们还看不起。他们是四世三公,祖祖辈辈垄断高位。
东晋渡江之后,皇帝身边鬼也没有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王导一看,不像话。主动给皇帝面子,皇帝才坐稳了江山。留下一句“王与马共天下”的名言。
唐文宗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门阀士族,人家都没人接茬,气得他悲愤滴说:“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氏耶?”

这些世家子弟,门阀贵族,天天斗鸡走马,喝酒服食石散(类似大麻),弄些名士风流还行,久而久之,就成了废物。 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
有一天,桓冲来到王徽之负责的地方视察工作,他知道王徽之从来都不管杂事,便故意叫了他来到自己面前问道:“王子猷,你在军中主要是负责哪些事情的呀?”王徽之低头想了一想说道:“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负责什么事情,但我看到经常有人在这里牵着马匹进进出出的,应该是负责管理马匹的吧。”
桓冲便继续问道:“既然你是负责管理马匹的,那你知不知道你管理了多少马匹呢?”王徽之满不在乎的回答:“这个自然有我手下管马的人去记录,我从来不关注这些事情,怎么会知道有多少马匹呢?”
桓冲顿时有些无语,便拉着王徽之说:“那现在有多少匹死掉的马的呢?”王徽之有点不耐烦的看了桓冲一眼,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4)庶族地主的崛起
曹操最早意识到了庶族地主的力量,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招揽人才,虽然有些过于急切,但大方向是不错的。很快,庶族(也就是寒族)地主就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寒族地主的路有两条。
一条叫做从军,不怕你世姓豪门占尽高位,关键是你得掌握住军权,而不是草根出身,不是行伍出身的人沉不下那个心去。寒族地主出身底层,吃苦耐劳,很快在军队中站稳了脚跟。这些受歧视的寒族地主报复的力量是惊人的。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大批的名门望族和门阀士族被屠戮殆尽。

另一条就是科举考试,世族豪门无非就是生的好,资源多,有什么真正的才能?皇帝老儿都看他们不顺眼,屁股一歪,从隋朝开始就有了科举制度。
隋唐宋明清,科举基本上成为了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