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就是说,天子的责任是代替老天爷放牧百姓的,代天巡狩。天子是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要找帮手。找谁呢?找谁都可以。所以,选谁不选谁,皇帝说了算。
从功臣到外戚,从外戚到豪强,从士族到寒族,从生来就可以当官到需要科举考试,都有皇帝说了算。为啥?因为皇帝是暴力机器的代表,他是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元暴力决定了元规则。
四、凭什么挑战皇权?

1、封建社会并不是胜者通吃的时代,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博弈结局
开公司的目的是干什么?当然是为了挣钱。挣钱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养家糊口。
养家糊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长年累月的事。所以,公司就得开得长久。不能竭泽而渔,不能一网打尽,要细水长流。所以,既要老板挣钱,也要供货商长期合作,也要员工挣钱,还要顾客满意肯来。也就是说多赢,大家都觉得能干才行。
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刚开始建立,都搞些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原因就是上一任老板竭泽而渔,供货商不合作,员工辞职跳槽,顾客再不登门,弄得倒闭了。所以,新老板知道厉害,心勤,薄利多销,打开市场,以便站住脚跟。

王朝进入了兴盛期,好比企业进入了快车道,顾客盈门,员工有干劲,供货商合作愉快,老板八面来财,企业越做越大。
王朝进入了衰退期,好比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顾客三三两两,员工偷奸耍懒,供货商货款不能按时结清,代账坏账一堆,运转艰难,就离倒闭不远了。
这时候,老板资金不足,捉襟见肘,不是拖这个,就是欠那个,四处求告无门,银行要收贷,货不对板,员工们纷纷改换门庭,一天见不着一个客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朱元璋是一个好皇帝,但他犯了两个错误:
(1)一个是搞复辟,大封藩王。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之后,一帮子脑袋瓜不灵光的儒生们吵吵嚷嚷,认为不合古制,要求复古,继续实行分封制。所以,谁说读书使人明智?这不就是书读得越多越傻么?
新东西毕竟让人不放心,刘邦继承了秦王朝的郡县制,同时也搞了一些分封制,还叫喊“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结果呢?“八王之乱”整整打了16年。之后汉武帝搞了推恩令才解决了藩国尾大不掉的问题。
再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基本上是给个封号,有封地,有食邑、有荣誉、但是很少有实权,尤其是不给军权。

朱重八犯浑,居然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把23个儿子都封了王爵,分到全国各要地开府设官,还都有点军权,最多的宁王拥兵8万。结果,燕王朱棣造反,起兵靖难,夺了孙子朱允炆的皇位。
(2)另一个是把手下官吏的俸禄压的太低。
老朱是个苦出身,他满脑子的理想主义,在他的心里,这些读书人也是底层上来的,知道民间疾苦。多少开点工资,饿不死就行了。
他号召:“升官发财请往别处”,他给手下官员的俸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禄米,按月支给。一部分是俸钞,也就是纸币,连铜钱和银子都舍不得发。结果,纸币是只发行不回收,贬值贬的厉害。慢慢的,老朱小朱皇帝就给官吏们发实物,米面油、布匹、香料,逮着什么发什么,不仅发实物,还打折。
看看《大明王朝1566》,大过年的,给穷京官们一人发一把胡椒,这不是要死么?

明朝最清廉的官是海瑞吧?海瑞不贪不占不搞乱收费,所以,在他妈生日那天才能买二斤猪肉。
你说,明朝官吏的俸禄不是开的太低么?明朝官吏前赴后继的贪,不贪活不了啊。
朱元璋更狠,你们敢贪?我就敢把贪官扒皮萱草。为了警告贪官,朱元璋命令把扒皮萱草的贪官的人皮吊在土地祠里,你一升堂就看见了。还在县衙大堂上刻上“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大搞思想教育,有用么?后任的官员照样贪!

3、朱元璋这么狠的人,读书人就是敢和他叫板
站在皇帝的立场上,我总归是要用人的,只要你替我干活,替我干得好,我管你谁当官呢?
一句话,我才不管你什么天南的海北的,阉党啦清流啦,严嵩啦徐阶啦,浙党啦鲁党啦,好好干就行了。但是有一条,不能砸我的场子,不要以为我离不了你们。

明朝的公司本来在南方,慢慢的发展到北方了,正是需要大做广告,招揽人心,广收员工,拓展业务,以便财源茂盛达三江,贸易兴隆通四海的时候,结果出了一帮子傻不拉几的吃屎分子(读书人----知识分子)硬是要垄断老朱家的人才招聘通道。逼得朱元璋砍了一堆脑袋,弄了个南北榜案。
这是谁的公司?老朱家的公司。所以,怎么招聘员工,招聘哪里的员工,只能老朱说了算。老朱要唯才是举,英雄莫问出处,五湖四海。江浙的几个货硬是要死,非说他们哪儿的人才才是人才,别的地方的人才都是垃圾!你当真以为你们这疙瘩地方的人生的不一样?

明朝天才少年,严嵩的儿子----独眼龙严世蕃
大明王朝总共举办了89场科举考试,录取了24878名人才。最多的一年427个,最少的才31个。
明朝276年一共录取了60万名秀才,平均一年才选拔2200名秀才。明朝人口约1.6亿,以明朝人平均寿命42岁计算,每个年龄段人口为380万人,也就是说,秀才是万分之五的比率。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平均每场录取280名进士,封建社会的科举那可是只要你考不死,就往死里考,70岁仍然有入场资格的,但是就按照280人除以380万人计算,这个录取比例是十万分之七。通俗点,就是万里挑一。凭什么说你江南的人就比北方人聪明?

此后,大聪明朱元璋搞了个南北分卷取士,其后这项制度日益完善,终于出现了分地取士的雏形。三地如何划分,查继佐《罪惟录》志卷十八《科举志》曰:
“洪熙元年,宣宗即位。七月,定会试南、北、中三卷。先是,仁庙拟,一科每百人,以六四判南北。是时三分之,姑以百名为率,南北各退五名为中卷。北卷则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中卷则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庐、凤二府,徐、滁、和三州;余皆属南卷。”

教育资源天然地具有不平等性,宋代以后,江南的教育资源比中原丰富的多。
而且,任何一份试卷都有缺陷,所以,拿一份试题考所有的人是不公平的。
分地域选拔人才,按照人口比例赋予选拔比例,把万分之一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应该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