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这个朝代从最开始就充满了特殊性,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创业难度,从要饭的乞丐到君临天下,放眼历史没有一人可比。
其次就是大明王朝的不稳定性,纵观历代的大一统王朝,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第二任皇帝就出现政变,甚至引发了藩王起兵,以清君侧的名号拿下了年幼的皇帝,自己坐上了龙椅,也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能实现五龙同朝.....
自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朱允炆手中抢夺皇位之后,大明朝逐渐迎来盛世,只不过他对太子朱高炽并不是很满意,此人虽然怀有仁德之心,但也仅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朱高炽明明拥有包括朱瞻基在内的10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一人敢像朱棣当年那样抢夺皇位。
来自朱高炽的因素
放眼整个明朝的历史,朱高炽算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人,虽然他在位不到10个月的时间,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位时间并不等同于国家管理的时间,这其实是老朱家的传统。
当年朱元璋统治末期,为了给太子朱标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政环境,很早就退居二线,转手让他负责处理国家大事,称之为太子监国,只可惜朱标在处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这才让朱允炆当了皇帝,朱棣也才有机会去抢夺。

而他的儿子朱高炽也是如此,虽然登上皇位的时间很短,但管理国家的时间很长,足足有9年8个月,并且相比于曾经的朱标,朱高炽拥有更大的管理权力,老爹朱棣比较喜欢打仗,即使当了皇帝也经常挂帅出征,把大明疆土开拓到了最大。
朱棣在位总计22年,其中大约有11年都在外出打仗,所以朱高炽虽然是太子的身份,但当朱棣常常在外征战的时候,他主要负责对国家的管理,在权力上基本和皇帝没有什么差别。
也正是在此期间,朱高炽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也已经对朝中事务了如指掌,甚至是党派之争和势力交锋,他都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

后来,朱棣死在征战途中,朱高炽名正言顺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至于最后的那10个月,只是以皇帝的身份来管理国家,具体每天干什么,怎么干,和当太子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的太子身份自然能够得以稳固,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为未来的皇帝创造执政条件,朱高炽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身为太子监国期间,还是当了皇帝之后的将近一年时间内,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儿子朱瞻基考虑。
至于其他的几个儿子,根本就不受朱高炽的重视,所以压根就不具备与朱瞻基竞争的资格。
况且从身份上来论,朱瞻基就和当年的朱标一样,嫡长贤一应俱全,是完全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背后还站着皇帝。
所以对于其他的9个弟弟而言,就算是真的想要抢夺皇位,也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可言,一不小心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还不如支持自己的哥哥,帮他稳固朝政之后当一个太平王爷似乎也很不错。
太上皇的血脉压制
作为朱高炽的其他儿子,之所以不敢和朱瞻基抢夺皇位,除了自身没有把握之外,还有来自于爷爷朱棣的威慑力。
因为朱瞻基作为皇位继承人,并不是由朱高炽确定的,而是爷爷朱棣,换句话说,朱棣是想要将皇位顺利传给朱瞻基,所以才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如果朱瞻基是其他人的儿子,那么朱高炽连短短9个月的皇帝都当不了。
因为在最开始,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这个儿子,之所以选择立他为太子,完全是因为朱元璋留下嫡长子继承的祖训,但这对于朱棣来说根本就不是限制,毕竟连自己侄子的皇位都抢了,区区祖训就更不用放在眼中。

相比之下,朱棣更加喜欢汉王朱高煦,他认为这个儿子和他十分相像,他和自己一样骁勇善战,曾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不世之功,而长子朱高炽就不同,他从一出生开始就表现得十分柔弱,肥胖的身躯也是落下了一身疾病。
这就让好战的朱棣很是不满,因为从现在太子的情况看,连走路走快些都是奢求,甚至连骑马都要人搀扶,就更别说和自己一样驰骋沙场了,所以朱棣一直在找机会换掉太子,只不过因为朝臣反对,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而最后让朱棣打消换太子念头的,就是皇太孙朱瞻基的出生,可能朱元璋家族的基因是隔代遗传,朱瞻基在幼年时期的表现就让朱棣十分满意,无论是文治武功都非常出色,自幼就是众位皇子之中的翘楚,甚至很小就能够吟诗作赋,甚至骑马打仗。

朱棣十分重视这位嫡长孙,似乎认准了他才是将来的继承人,所以在朱瞻基很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精心挑选老师甚至是亲自培养,后来大明边境战事鹊起,朱棣在御驾亲征的同时,竟然把朱瞻基也带在了身边。
一边对外作战,一边教导朱瞻基,也算是让后者有了实战经验,此举就是想让他在战争之中变得成熟,好在将来接管大明江山,所以朝廷中人都明白,朱高炽的皇位之所以坐得稳,并不是因为他受到朱棣的重视,而是因为生了个好儿子。

有了“好圣孙”这个说法之后,朱棣就彻底打消了更换继承人的念头,况且后来儿子朱高炽的表现的确十分不错,虽然打不了仗,但也是一位难得的仁义之君,朱棣就更加放心将皇位传给朱高炽,等同于隔代传给了朱瞻基。
也就是说,朱瞻基的皇位来自于朱棣的钦定,名副其实的皇太孙,就是父亲朱高炽,也不敢轻易动他的太子之位,更何况是其他的儿子,一旦有这个非分之想,保不准朱高炽连自己的皇位都坐不稳,说不定朱棣会像朱元璋一样跨代传位,直接将皇位交给朱瞻基。
所以其他的9个儿子一旦有争抢皇位的念头,最着急的并不是朱瞻基,而是身为父亲的朱高炽。
血淋淋的例子
除了身份的加持之外,朱瞻基强大的个人能力也不容忽视,毕竟跟随爷爷有过多年的战场经验,能够被朱棣和朱高炽同时看中,说明朱瞻基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并不是没有人抢他的皇位,而是抢夺的人最终被朱瞻基拿下,而且全族都没有好下场。
此人就是身为汉王的朱高煦,早从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开始,汉王朱高煦就十分不服,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从哥哥手中夺来太子之位。
朱高炽知道此事,但是不与他计较,哪怕后来朱瞻基逐渐长大,父亲朱棣的态度逐渐坚定之后,朱高煦也没有放弃抢夺皇位的打算,朱高炽可以不在乎,但朱瞻基却不能忍,他言辞犀利,公然指责汉王,让对方无话可说,让自己这个叔叔下不来台。

不仅如此,后来太子朱高炽因为在朱棣战后回归支持没有及时接驾,惹得龙颜大怒,手下许多人都被罢免,此时竟然传出了汉王朱高煦谋反的消息,最终也是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朱高炽苦苦求情,恐怕朱高煦早已经身首异处。
从后来给出的资料看,那一场所谓的谋反十分蹊跷,汉王屯兵自重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为何会突然起兵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所以有人怀疑是皇太孙朱瞻基故意安排,目的就是除掉父亲的最大威胁。
从这里也能看出,朱瞻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颇具谋略,并且其实力远不止如此。

朱高炽去世之后,按照正常的计划,应当是朱瞻基返回北京继承皇位,但此时的汉王朱高煦认为机会到来,便决定效仿当年的朱棣,再来一次靖难,于是在朱瞻基可能经过的所有道路上全部安插了伏兵,不曾想后者早就察觉到了这一点。
朱瞻基忍辱负重,提早返回京城,顺利继承皇位并且稳固朝政,不费吹灰之力就瓦解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最终的结果就是包括叔叔朱高煦在内的全族人被杀,子孙后代一个都没放过。
当年靖难之役中的英雄朱高煦,可以和朱棣叫板,可以和朱高炽抢皇位的存在,尚且不是朱瞻基的对手,更何况是其他没有任何经验的弟弟,他们或许连造反的念头都不敢有。
这就是朱瞻基的独特优势,他的气运很好,并且能力出众,只可惜英年早逝,也为后来的明朝埋下了宦官的隐患。
参考文献
[1]季秀.明仁宗朱高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2]曾凤莲.明仁宗朱高炽[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169.
[3]郑彩云.论朱瞻基与明代的宦官之祸[J].殷都学刊,2014,35(03):33-36.DOI:10.16140/j.cnki.ydxk.2014.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