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八路军参谋长,因不满降职持枪逃跑,1982年却仍享正军职待遇

奇史怪谈 2025-04-27 15:49:21

【前言】

1939年的时候,我本来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干参谋长的工作,可没过多久,上头就让我换到了一分区的一支队,继续干参谋长。

这次人事变动,让那位性格直爽、点火就着的参谋长心里特别不痛快。他觉得自己论资历、论战功,当团长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结果却给降职了。

一气之下,我带着几个人,扛着枪就跑了,打算自己拉起一支队伍。在八路军那样纪律严明的地方,我们这种没组织没规矩,说走就走的“离队”做法,是肯定不会被接受的。

不过他后来还是被委以重任,到了快退休那会儿,他拿的是正军级的福利。

那么,到底这位参谋长是啥来头呢?他都干了哪些了不起的事儿,能让一向要求严格的八路军对他特别宽容呢?

【勇渡天险乌江】

杨上堃,江西兴国县的地道农家孩子。小时候,家里头穷,地主的压榨让他记得清清楚楚。

他亲身经历了日子的苦楚和不公平,心里头开始琢磨着得找个以后的活路。等到革命的大风刮起来,村里头到处都充满着一种新的感觉。

红军的彩旗在村头巷尾迎风招展,呼唤大伙儿起来斗地主、分土地。这股子革命的风潮,让杨上堃心里头热乎乎的,他立马行动起来,鼓动乡亲们,传播起革命的道理。

1931年的时候,杨上堃加入了红军队伍,他和红军的兄弟们一起打仗,走到老百姓中间去,把革命的思想传播开来。

1934年,第五次对抗“围剿”的行动没成功后,红军碰到了从来没遇到过的大麻烦。敌军大批人马逼近,炮声隆隆不断,红军只能改变策略,开始走长征这条路。

杨上堃和他的战友们,在敌军的不断追赶和封锁下,硬着头皮往前走,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危险重重,未来一片迷茫。

到了乌江那超险的地界,情况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江水翻腾得厉害,两岸都是直愣愣的峭壁,对面的敌军眼睛瞪得圆圆的,盯着这边不放。

碰到这种绝境,中央领导层一拍板,趁着敌人还没把我们团团围住,决定要硬闯乌江。不过,要过这条江可没那么简单。

红一军抵达回龙场渡口时,团长杨得志在周围村子转了个遍,结果别说船桨了,连块木板都没找到,显然,靠船过河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他们只能就地找材料,拿竹子来做竹排。靠着火力的帮助,红一军团的主力部队先过了河,顺利地把对岸的敌人给打败了。

杨上堃带领的红四团抵达了乌江的南岸,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抢渡乌江。新年元旦那天,天气特别冷,他们不顾冰冷刺骨的江水,毅然决然地开始了渡江行动。

三连的连长毛振华带着四个战士先过了江,但之后就没了音讯。到了第二天,杨上堃心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领着剩下的16个战士,坐上竹筏,决定强行渡江。

他们被分为三个小队,尽管敌人的炮火连天,子弹横飞,但他们一点也没退缩,勇往直前。结果,他们顺利过了乌江,一到对岸就开始猛烈反击。

敌人全面败退。在这次战役里,杨上堃和其他十多个战士都拿到了“勇士”的荣誉称号。

【血战娄山关】

打完乌江那一仗,把敌人打散了,杨上堃他们红四团就到了遵义。没多久,刘伯承、聂荣臻他们来了,跟红四团的人一起,赶紧开了个会。

他们收到消息,说敌人把好几个团的兵力都藏在山后头的桐梓路上,守得严严实实的。杨上堃他们红四团的任务就是:得赶紧拿下娄山关和桐梓这两个地方,好让大军能继续往前走。

这次攻打不能掉以轻心,得用拐弯抹角的办法,直接硬冲肯定不行,得搞个前后包围,把敌人给打垮了。

接到任务后,为了让计划不出差错,他们专门请了个当地的老农民做领路人,好带着他们摸清楚那片复杂山地的实际情况。

后来,二连趁着夜色悄悄上路,山道可比不上大路,尽是些刺人的荆棘和硌脚的石子。地形又险峻,再加上夜色漆黑,队伍里的战士们时不时就被绊一跤,或者被划出一道口子。

他们疼得龇牙咧嘴,连忙站起身,继续往前走。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们走路时连大气都不敢喘。

天蒙蒙亮前,我们就摸黑到了娄山关的东边,悄悄躲进了边上的树林里,找了个最有利于打仗的地方,就等着开打了。

天刚擦亮那会儿,整个山谷里,号子声、枪炮声响个不停。敌人打了几个小时的硬仗,最后顶不住了,只好开始往后撤。

杨上堃一看这场景,马上喊话士兵们趁热打铁,继续往前冲。敌人被咱们前后围堵,没办法只能抱着头乱窜,队伍全散了。

有些敌军吓得往桐梓那边乱跑,还有的敌军到处瞎转,想找条活路。杨上堃眼疾手快,立马派了两个连队去追和堵,一下子就把敌军给打败了。

仗打完了,士兵们收罗到好多枪炮子弹。

【腊子口上逞英豪】

1935年9月份,红四团接到了紧急任务,得在三天内拿下腊子口。那时候,红四军正呆在甘肃的莫牙寺呢,从那儿到腊子口,足足有二百多里路要走。

红军这时候可真是太难了,前面有甘肃的军阀死咬着不放,后面刘文辉的部队又虎视眈眈,周围还被胡宗南这些主要部队给团团围住,简直就是被围得水泄不通,走投无路啊。

王开湘和杨成武这些将领决定亲自去探一探敌人的虚实,顺便瞅瞅地形咋样。他们一到腊子口,四周全是陡得吓人的石崖,这地方的地势,简直险得没法说。

最后商量来定,红军打算用绕道和正面猛攻一起上的法子。毛振华和杨上堃被挑出来带迂回队伍,他们的任务是找敌人没想到的地方从侧面打过去。

二营六连的任务是打头阵,硬碰硬地往敌人的心脏地带冲。林彪和聂荣臻两位大佬直接跑到最前线,亲自坐镇指挥。

红四团的士兵们动手干起活儿来。他们把腿上的绑带都解下来,扭成一根根牢固的爬山绳子。

太阳落山后,天边最后一抹光亮也没了,黑夜悄悄笼罩大地。这时候,战士们把手榴弹绑在腰上,开始往悬崖峭壁上爬。

他们爬得费劲,四肢紧抠着岩壁,一寸一寸地往上挪。时不时,脚下一松,小石头咕噜噜滚下去,撞得山谷里响当当的,回音在空荡荡的山谷里飘来飘去。

时间一点点溜走,战士们全都成功爬了上来。这时候,天已经黑得啥也看不见了。

六连的弟兄们一马当先,直接冲向了敌人的正面,枪声、吼叫声、还有炸弹的轰鸣声响个不停。但敌人仗着腊子口那地形上的天险,红军怎么攻都攻不进去。

之后,红军改变了打法,准备再次发起冲锋。他们先派人去侦察,结果发现敌人傻乎乎地没在两边山崖上布置防线,所有兵力都堆在了前面。

悬崖边上的士兵们在黑夜中好不容易探出了一条能绕到敌人背后的路子。一听到冲锋的号声,他们就对着敌人使出了全身的劲儿,发起了强大的攻击。

他们瞅准敌人的窝点,把手榴弹丢了过去,接着用冲锋枪对着敌人一顿猛扫。敌人被整得那叫一个惨,吓得四处乱窜。

一大早,敌人已经躲到峡谷深处,打算等帮手来了再打回来。可红军哪会让他们有片刻的休息。

拐弯的部队快速堵住了第一营敌人的逃跑路线,把他们挤到了死胡同里。杨上堃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们拼命打仗,硬是把敌人赶到没法再逃的地步,最后敌人只好放下武器投降了。

敌人退到峡谷里的第二个防守位置后,被红军猛烈如火的攻击打得节节败退。就这样,紧张刺激的腊子口战斗终于结束了。

【不满降职,持枪逃跑】

1937年卢沟桥出了大事,全国都开始打鬼子了。那时候,杨上堃是115师的营长,他在后面的平型关战斗中特别勇猛。

指挥队伍拦腰截断敌方的运输路线,使得敌人的支援队伍没法赶紧到战场上,这给平型关战役的获胜打下了特别关键的基础。

打完仗以后,杨上堃他们那个独立团人数变多了,还被整编成了八路军的一个独立师。同时呢,在山西、察哈尔还有河北这三个省份,建立了晋察冀这块根据地。

1939年的时候,我本来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干参谋长,可没呆多久,上头就让我换到了一分区的一支队,继续干参谋长的工作。

杨上堃对这次的人事安排心里很不痛快,他觉得自己老早就参加了红军,一路打过来,论起资历来,自己怎么着也该有点分量。

在队伍的战斗记录里,不管是乌江那场大战,还是腊子口那一仗,自己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按道理讲,自己当团长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从团参谋的位置转到支队参谋,这可不意味着是“降级”了,而是让人感觉,我是不是成了“辅助”角色。

杨上堃这人性格直爽,脾气大,一点小事就能惹毛他。袁彪呢,也对自个儿的职位不太满意。有了袁彪在一旁添油加醋,杨上堃那股子倔强劲儿也被勾起来了。

他们打算带着二十来号人离开这儿,觉得在这儿没被看重,那不如自己单干,准备在河北徐水组建自己的团队。

杨上堃这人其实挺实在的,他心里头没啥坏点子。他老想着到外头闯荡一番,等混出个名堂来,再回来给大伙儿瞧瞧他的能耐。

他出来后,火气已经消了不少,这才明白自己做错了事。有啥不满应该直接说出来解决,而不是让情绪上头,带着人和枪就冲动行事。

他急急忙忙地跑回队伍里,跟军区坦白了自己的过失,并且拍胸脯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再出这种岔子。在军队里头,当逃兵那可是丢人现眼的事儿。

在团队里头,得讲规矩,要是大家都随心所欲,那还算啥团队,不就成了一堆乱沙嘛。

最后,考虑到他在战场上多次立下战功,确实有不少贡献,组织只是决定免去他的职务,并开除其党籍。

后来,杨上堃去了抗大继续深造,他对自己的过往行为做了深入的反省。组织见他已经真心认识到错误,就决定恢复他的党员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杨上堃立马就加入了新中国的建设大军。不管是在赣州还是后来调到江西,他都是拼尽全力地干活,一门心思扑在为人民服务上。

1982年的时候,杨上堃退休了,他享受的是正军级的福利待遇。

1984年5月21号那天,杨上堃因为工作太拼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累倒了,送医也没救回来,就这样走了,他精彩的一生也就此画上句号。

【结语】

杨上堃是众多战士眼里的大英雄,战场上,他勇猛无比,身先士卒,指挥队伍一遍又一遍地把敌人打退,为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他打仗时计谋特别多,很会借用地势和人多的优势,总能在要紧关头给对手来个狠的,让对手吓得不行。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杨上堃这个人,他敢于自我反省,不逃避自己的错误。在抗日战争那段苦日子里,他因为一时冲动,犯了错,做了不正确的决定,甚至还离开了队伍一段时间。

但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倒是鼓起勇气回到了部队,坦白了自己的过失,并且下定决心去纠正。

他这种自我反省、勇于负责的劲头,让组织重新接纳并信任了他,同时,他自己也明确了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凭着他的胆量和聪明劲儿,让我们懂得了军人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儿的。

看杨上堃这个人,他就是个实打实的战士,也是个特别牛的军事家,关键是他还特爱反思自己,有担当。他这一辈子,真是值得我们一直学习的好典范。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