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满渡之战,李克用团灭黄巢军主力】
黄巢离开陈州后,带着军队转头就往东北方向的汴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冲。那地方是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也就是朱温的大本营。朱全忠一看黄巢的军队来势汹汹,吓得赶紧向强大的沙陀军阀李克用求救。李克用一听这消息,立马带着沙陀铁骑就追了上去,最后在黄河边上的王满渡追上了黄巢的军队。他瞅准时机,趁黄巢的军队正在过河,立马下令猛攻,一下子就把黄巢的军队给打败了,战场上直接砍死了一万多人,还有数不清的人被河水冲走淹死。王满渡这一仗,黄巢的主力军算是被打得差不多了。
【 兵败后众叛亲离】
在黄河边上的王满渡那一仗,说明黄巢这位大豪杰在战场上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仗打完以后,黄巢的手下都觉得没希望了,一个个都带着自己的人马离开了他,接着就向唐军投降了。
后来,五代时期赫赫有名的战将李谠、葛从周、霍存、张归厚、张归霸等人,原先都是黄巢的手下大将。他们一个个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了黄巢,转头向以前的“老兄弟”朱温(唐僖宗给他改了名叫朱全忠)投了降。再说黄巢军里的二把手,他的得力助手,大齐的太尉尚让,本来带着兵去打大梁,半路上却被唐军给拦腰截断了。打了败仗之后,他没了去处,只好带着剩下的部下,向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投降了。
【狼奔豕突,疲于奔命】
黄巢在王满渡吃了大败仗后,赶紧带着剩下的手下避开汴州,急急忙忙往北边跑。到了封丘,又被李克用带着人马死追不放,沙陀骑兵凶猛得很,一下子又把他们给打散了。黄巢他们拼命才冲出一条路,路上东拼西凑,又收拢了一千多残兵败将,往东边兖州(现在的山东济宁)方向逃去。结果忙中出错,连自己的小儿子和当皇上时的皇冠玉玺都让李克用给抢走了。
李克用带着沙陀的精锐骑兵,火速追赶黄巢,一直跑到他的老家冤句,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由于日夜不停地赶路,人和马都累得不行,路上不断有人和马跟不上队伍。最后,就只剩下百多号人跟着他了。而且,他们带的粮食也都吃完了。到了884年5月11日,李克用没办法再追了,只好回头去汴州找朱温要点吃的喝的,顺便再召集点人手,一起把黄巢给灭了。
【穷途末路】
之后,打垮黄巢的主要任务就落到了感化军节度使时溥的肩上。5月20号,时溥派手下的大将李师悦和投降过来的将领尚让,带着一万多兵马去追赶黄巢。到了6月15号,唐军在兖州的瑕丘撞上了黄巢的残兵败将。想当年,黄巢当大齐皇帝时,手下有60万大军,现在身边就只剩下1000多个吓破了胆的残兵了。一万对一千,这仗还用打吗?黄巢的残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6月17号,黄巢只好带着几个亲信手下,拼命杀出一条路,逃进了泰山东南的虎狼谷。
【虎狼谷迷雾:黄巢生死成谜 ......多年后有人说在洛阳看到他】
《新唐书》里头说了,黄巢带着几个残兵败将躲进了虎狼谷,心里头明白这回是彻底没戏了,就跟那翻不了身的咸鱼一样。于是,他跟他外甥林言说:
我本来打算为国家除掉那些坏蛋官员,让朝廷变得更好,但成功后我没走,结果就栽了跟头。我这颗脑袋可不能白白便宜别人,你拿去交给皇上吧,说不定还能换个荣华富贵呢。
林言心里头软,下不去手,黄巢一看这情形,干脆自己拿起剑抹了脖子,但一下子没断气,还是疼得直哼哼。林言瞧他这样,一咬牙,动手割下了他的头。之后,林言领着手下,把黄巢的兄弟姐妹、老婆小妾都给杀了,提着黄巢的头想去投奔唐军。可半道上,碰上了一帮子博野(就是现在的河北保定那块儿)的沙陀骑兵,这帮人凶猛得很,也不问缘由,上来就一顿乱砍,把林言他们全给杀了,还割了头去献给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想讨个赏。
有别的资料提到,黄巢那时候其实没死,是他的一个手下替他送了命。他自己呢,改了容貌悄悄溜出了虎狼谷,后来跑到一个地方当了和尚。更神的是,他还做过洛阳一个挺有名的禅寺的方丈。听说在他快不行的时候,用脚在地上写字,还朝徒弟们使眼色。徒弟们低头一看,地上清清楚楚写着“黄巢”两个字。
有本不那么正式的记载流传,说五代时期那位大名鼎鼎的高僧翠微禅师,真实身份可能就是黄巢。
有历史记载说,驻守在洛阳的大将张全义,有次碰巧遇见个和尚,长得跟黄巢那叫一个像。但那老和尚就是不肯认,一口咬定是张全义认错了人,连声音都那么像......毕竟张全义以前是黄巢的老手下,两人关系铁得很。张全义这人实在,到死都没把这事儿说出去,弄得后人根本分不清这事儿是真是假。
【大结局——依然扑朔迷离】
《全唐诗》里头记了黄巢的一首诗作:
记得那会儿,我在草地上跑得飞快,
战袍脱下换僧袍。
天津桥上空荡荡,没人能认出我来,
一个人靠着栏杆,静静望着夕阳慢慢下沉。
这首诗真心不一般,听说是一个叫黄巢的和尚写的,但这也只是口头传说啦。反正呢,从那以后,这个曾经掀起大风大浪、让整个天下都乱套的厉害角色,已经彻底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再也没法对历史指手画脚了。
这么说吧,不管他到底是不是在虎狼谷没的,反正他确实是已经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