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知创学员 知创学园 江西
地铁穿过城市腹地,手机上流淌着随时可以滑动的文字。屏幕的蓝光映亮着匆匆上下的行人,忽然惊觉,在这个由二进制编织的时代,读书竟成了最安静的抵抗。
大模型在毫秒之间便能解构《百年孤独》的魔幻密码,AI助手可以顺畅地转译康德晦涩的哲学。知识从未如此触手可及,可我们的神经元却在信息湍流中日渐倦怠。短视频可以把《史记》剪成十五秒的帝王情仇,AI绘画能让但丁神曲变成绚烂的壁纸。当技术将人类文明封装成即食罐头,手捧原典的笨拙反而显出珍贵。
那些与古老文字较劲的深夜,光标在荧光屏上焦虑闪烁,而纸页间的批注正以毫米速度生长。庄周化蝶的哲思需要目送鲲鹏掠过九万里长空,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推石上山本就没有进度条。这些笨功夫里藏着对抗算法茧房的密钥:让思维保持野草般的生长力,让灵魂存续火种般的温度。
智能推荐永远算不准,某段泛黄文字会在多年后的雨夜突然复活。就像此刻地铁穿越黑暗隧道,我分明看见两千年前的竹简与眼前的电子墨水屏重叠——那些在时光长河里泅渡的读书人,始终共用着同盏不灭的灯。

读书,需要的是长期的坚守与一生的等待。人生,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风光,会见识不同的人,会读到不同的作品。读书,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笃行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