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难坡—从不同角度解读阎锡山

草根爱练剑 2025-04-16 03:18:28

原创 千嶂山拾灯 陕西

克难坡也叫克难城。克难城位于山西吉县县城西北约30公里的地方,从壶口瀑布顺黄河北行10公里的黄河东坡上,现在有公路可直达,当初应该是有小路步行可达,距临汾市区大约150公里。

1937年9月随着大同、朔州、忻州的沦陷,11月8日太原沦陷,1938年2月,临汾失守,标志着山西全面沦陷,阎锡山率领他的二战区长官部西渡黄河到陕西宜川县秋林镇。1940年5月阎锡山率领他的二战区机关来到仅有六户人家的南村坡,开始营建此地,并且为了避讳(“南村”谐音“难存”)将南村坡改为克难坡。到1945年10月,历时五年多,将这里建成一度的山西省中心。这里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八路军办事处、山西大学、山西省银行的驻地。驻扎着政府工作人员及官兵20000多人。关于克难坡,旅游达人的文章已不少,我将从不同的视角解读阎锡山。1、独特的地理位置克难坡地处吕梁山脉南段,西邻黄河天险,山崖陡峭,沟壑纵横,南北夹于两道东西走向的山梁之间,东部高山阻隔,背靠临汾,交通闭塞,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之地。山地贫瘠,干旱少雨,少有人居住,除当地少数山民外,鲜有人来这里,放眼望去很少看见村庄。在这里屯个千军万马确实还很难发现。在电视剧《亮剑》中丁伟称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是晋西北的铁三角,他们三个团能扎根吕梁山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2、隐蔽性克难城只有在南梁开有一入城隧道,隧道长不足30米,刚好能容小汽车出进,这应该是克难城唯一的车辆入口了,望河亭有人行小道直通黄河边上,北西山大崖高,不利通行。若在隧道口架两挺机枪,突破难上加难,或者将隧道口用土、柴草掩住就很难发现,即使走到入口处,不知道的人谁又能想到内部藏着千军万马。真佩服阎锡山的眼光,真不愧为一方军阀。

这是入口隧道,门洞顶部刻有“克难城”三字。周围及洞顶草木茂盛,隐蔽性极高。

从望河亭俯瞰黄河就在山崖底下。

这是望河亭看北面山梁的情景,崖壁直立,行人基本上是不能通行的。 3、独特的建筑风格 克难坡的建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窑洞,山头上曾有2000多孔土窑洞,主要是驻扎部队。阎公馆和省政府主席住的也是窑洞。大部分的窑洞区域没看到现状咋样,可能是我们没有到那里,想想2000多孔窑洞那是何其壮观。另一种就是石窑洞,山上曾有99孔石窑洞,主要是各种办公、祭祀用。

这里主要说说石窑洞。石窑洞都是用厚度约20公分,长度不等的石条建成,屋顶用石条建成拱形,这些石条十分规整,四棱上线,有些石窑洞依山而建,大部分独立于地面。石条之间没有水泥砂浆,只有极少量的甜泥浆,有的石条之间几乎是直接压上去的,也就是说这些石窑洞几乎是用石条干垒起来的。整个建筑没有一砖一瓦,一根木头,也没有北方人建房子常用的土墼子。门窗都是新换的,木门木窗,质量低劣,不知原来的是啥样子。

这种纯石墙只有在威海刘公岛上见过,不过刘公岛的建筑房顶是有瓦的。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的就是石匠和砌工精湛的技艺。当时感叹那里来的这么多石条呢?当看到路边岩石时突然明白了。

这是路边拍到的山体岩石,这里的山体岩层十分有规律,一层岩石一层粒砂,交替叠加。岩石层也有明显的分层,分布也十分宽广,这样的结构便于开采,也便于加工。加之当时处于战乱时期,交通又十分不便,山上高大乔木几乎也没有。这可能是他们就地取材,建造石屋的原因吧!4、逃生密道阎公馆共有五孔窑洞,阎锡山休息、生活、办公用的是2 —5孔,这五孔内部互相连通。在卧室后侧有暗门与逃生密道相连,密道出口在望河亭附近,长约七里路,里面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分叉很多,据说有的分叉相通,有的是死胡同,游客现在是按灯光指引才能出去,生人进去绝对是出不来的。密道狭窄,基本上只允许一个人通过。这是阎锡山建造的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快速不到半小时就能达到望河亭,黄河边上备有小船,他可以快速安全的逃到黄河对岸。又不得不佩服阎老西的精明老道。

这是阎公馆大门,透过大门看到的是公馆最西面阎锡山妹妹的住所。

这是密道快出口处,已经有亮光射进来。

这是阎锡山办公地点,顶上有木梁加固以防坍塌。5、神泉从望河亭返回,不竟又有一个问题从脑海中闪出。这里到处是干涸的黄土,两万多人的用水不是一个简单问题,怎么解决的呢?难道是用黄河水?也不可能,不说交通问题,黄河水也不能吃啊?走着走着碰到了克难泉的介绍,豁然开朗。原来在阎公馆对面的山崖底下有一处山泉,两万多人就靠这眼山泉水生活。静静听来似有泉水咕咕声,时间关系没下去探究一番。阎公馆下面有一洞,洞中也有一山泉,这眼水专供阎锡山使用。后来和景区摆摊的人说起,她说,这眼水就这样,多少人吃都够,最多能供应六万人生活用水。我的理解这就是天意,天不灭阎锡山,任日本人的坚船利炮,也无可赖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