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高铁阻门被拘,公共秩序不容“乱伸腿”|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5-04-20 17:20:43

自觉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与基本义务。

▲4月18日,深圳北站,一名女子为等待同行人,竟以身躯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图/网络视频截图

文 | 李磊

4月18日,深圳北站上演的惊险一幕引发全网热议。在D2404次列车即将关门发车之际,一名女子为等待同行人,竟以身躯强行阻挡车门关闭。据央广网报道,4月19日,民警在厦门成功查获该女子,其对自己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铁路警方对其处以行政拘留。

涉事女子冒险伸腿阻止高铁关门的行为,置自身安全于不顾,也公然挑战了铁路运行规则,暴露出其对公共秩序的漠视与规则意识的缺失。其最终遭到法律的制裁,当属咎由自取。

从法律视角审视,该女子的行为无疑已触犯法律红线。无论是《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对这种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行为明确了处罚规定。若此次涉事女子的阻拦行为致使其他乘客受伤,甚至可能触犯刑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道德层面,该女子的行为更是暴露了其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为了满足个人与同伴赶上这趟列车的需求,全然不顾全车乘客的利益与感受,将全车人的时间与行程安排视作无物。

在公共空间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不再仅仅关乎自身,而是具有公共属性。个体享受便利的同时,应以不损害他人权益为根本前提。而涉事女子却将个人便利置于公共利益之上,这种自私自利的做法,违背了社会所倡导的文明出行理念,丧失了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自然要遭受社会舆论谴责。

这一事件经网络传播后,公众的反应,也清晰印证了社会大众对规则的尊崇与普遍期待。

回顾近年来,从“高铁霸座”现象屡见不鲜,到“阻拦车门”事件时有发生,类似漠视规则、挑战公共秩序的行为频频刺痛公众神经。究其根源,就是因为部分人心中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错误地认为通过 “闹一闹”“胡搅蛮缠”就能达成个人目的,肆意践踏规则底线。

因此,此次相关部门对涉事女子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意义不仅局限于惩戒其个人行为,更是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掷地有声的明确信号:规则神圣不可侵犯,任何试图挑战规则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这起事件,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规则意识教育与公共秩序维护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亟待补齐。

一方面,社会需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教育。学校应将公共秩序教育深度融入日常教学体系,培养对规则的尊重与敬畏,从娃娃抓起;家庭作为第一课堂,要在家庭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规则观念;社会层面,也应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广泛传播规则意识,让“遵守规则”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自觉。

另一方面,铁路部门等公共服务机构,需着力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面对类似突发情况,方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引导、处置。同时也可借助案例宣传、普法教育等多样化手段,向公众全面、深入地普及破坏公共秩序可能引发的严重法律后果,营造出 “不敢违、不愿违” 规则的社会氛围。

在享受高铁等公共设施带来高效、便捷出行体验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牢记,自觉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是应尽的社会责任与基本义务。莫让个人私利的 “长腿”,肆意伸展到规则界限之外,绊住公共秩序稳健前行的脚步。

撰稿 / 李磊(自由撰稿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