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把车睡成“海景房”,也是一种自在生活|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5-04-20 19:21:21

把车睡成“海景房”的新闻,之所以引人关注,或许是契合了人们对轻松自在生活的渴望。

▲深圳程序员张运来,4年来的工作日晚上都睡车里,引发了热议。图/网络视频截图

文 | 柳早

4年不租房睡车里,是为了省钱吗?

据媒体报道,深圳程序员张运来,4年来的工作日晚上都是睡在车里,利用公园的公共卫生间洗漱,每晚只需花费6元停车费,每日消费仅100元上下,几年下来“省了差不多10万块钱”。

今年已41岁的张运来称,他工作日住在车里,周五晚上再开车约300公里回阳江老家陪家人,周一一早再开车回深圳上班。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不少网友关注,也因此上了热搜。

不租房、住车里,人们的第一反应似乎是“被迫无奈”。诚然,一个年过不惑的中年人,在大城市里做“码农”打拼,“睡在公园里”,周末还需长途奔波,才能跟妻儿老小团聚,难免会让人替他感慨一声“不容易”。不过,这其实是月入几万块钱、家里有一套4层“小别墅”、“没有什么经济压力”的张运来个人的一种主动选择。

张运来说,自己不是为了省房租,而是“感觉更加自由自在,像放小周末那种感觉,很舒服”“即使有人免费给我一间房住,我可能都不愿意——因为下班后还要找停车位,很麻烦”。张运来很享受这种自在,他坚持了4年,也可见这并非应急之举。

仔细看看,张运来的“生活质量”并不低。他把车停在靠近海边的深圳湾公园里,仿佛是“海景房”;刷牙、洗脸有公共卫生间,洗澡去健身房;衣服则周末带回家洗;甚至“车位会随心情换来换去”。

自在、简单,又省去了租房开支、家庭扫除的麻烦,这么看张运来的生活选择,也有不少合理的元素了。

不过,这种生活方式肯定不适合所有人,也无需盲目效仿。比如,车里空间毕竟狭窄,长期睡在车里的诸多不便,不少人可能就难以忍受。再比如,两地奔波还要挤占好不容易才有的周末休息时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的。

这位程序员之所以“还挺享受”这种生活方式,最大的原因,恐怕是他不打算在深圳安家。他的妻子、孩子都在老家,并且“过几年我应该会回阳江”。也就是说,他并非拒绝稳定的生活,而是另有安排。

但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展示了一种城市生活的可能性。随着公共设施的改善,交通道路的完善,社会服务的细化,城市生活开始变得更加多元。

本质上,这也是城市样态的丰富——卫生间、健身房、海边停车场等场所,让一种更加自在的生活成为可能。

这样的个案或不多见,但更加松散、来去自由的城市生活,已经越发清晰可见。比如,现在有不少地方都推出了吸引数字游民的措施,上海、浙江杭州、安徽黄山、四川资阳、浙江丽水等多地,也都出现了相关社区。

这是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市民”,地方为数字游民提供办公场所和租房补贴等福利,但又不必用社保、户口等将年轻人绑定。数字游民可以在当地创造价值,也可以远程办公;当工作、心境又变动了,就可以抬脚去到另外一个地方。

这其实和这位程序员的生活方式有共通之处。在一个整体进步的空间之下,作为个体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人能够活得更加自在、随心。人们包容“睡在车里”,也是在认可一种发展演进的生活方向。

当然,这种新的生活模式可能也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比如,长年“居住”在公共场所,如果引来不少效仿者,公共服务能否跟上?从城市安全和环境的角度看,这种“游牧”一般的生活,又是否会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或许也都有待进一步评估和考量。

这种把车睡成“海景房”的新闻,之所以这么引人关注,或许也是契合了人性深处对轻松自在的渴望:人们希望过得简单从容些,可以获得更大的生活自主。至于究竟选择什么方式,当然会因人而异,但这样的愿望,应当被社会看见。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1 阅读:147
评论列表
  • 老K 2
    2025-04-20 22:36

    房租老板以管理之名反对房车,再配合一个停车位涨价措施。

  • 2025-04-21 08:27

    周末才能团聚本来就是无奈之举,经济真没压力就应该把家人接过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