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人,都应当感谢左宗棠收回了160万平方公里国土

史说新域 2025-04-11 09:12:53

1880年深秋,甘肃肃州城外黄沙漫天。68岁的左宗棠抚摸着漆黑的棺材,对三军将士高声疾呼:“此行若不能收复伊犁,老夫便以此棺为冢!”这支抬着棺材的西征军,即将改写中国西北边疆的命运。

此时的新疆,阿古柏的“哲德沙尔汗国”已覆灭,但沙俄仍盘踞伊犁。京城朝堂上,李鸿章力主放弃新疆专注海防,左宗棠却以“祖宗疆土,尺寸不可让人”力争。这场争论,关乎的不仅是160万平方公里国土,更是一个古老帝国最后的尊严。今天的中国人,都应当感谢左宗棠用一腔热血,收回了160万平方公里国土。

一、抬棺出征:湖南老将的生死状

1875年的兰州总督府内,左宗棠咳血不止。幕僚劝他告病还乡,他却将药碗重重一摔:“俄人占我伊犁,此心何以自处?”这位患有风湿、目疾的六旬老将,硬是带着行军床进驻酒泉大营。

为震慑沙俄,他命人打造黑漆棺材随军。在哈密大营,他每日操练士卒、绘制地图,甚至亲自改良“劈山炮”。沙俄间谍传回的情报称:“这个湖南老头在沙漠种柳树,每棵树下都埋着火药。”其实,左宗棠是在用“左公柳”标记行军路线,兼防风固沙。

二、塞防海防之辩:书生意气碰撞现实困局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算过一笔账:乾隆平定新疆耗银3300万两,而当时北洋水师年饷不过400万两。他断言:“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

左宗棠的反驳直指要害:“我朝定鼎燕都,蒙古环卫北方,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

他在给慈禧的密奏中画了张战略图:若弃新疆,沙俄可经蒙古直逼京师,英国将自西藏渗透,届时“我退寸而寇进尺”。军机大臣文祥看后冷汗直流:“此老眼光,竟在庙堂之上!”

三、缓进急攻:左氏兵法收复西域

左宗棠的“楚军”西征时,创造性地采用“缓进急攻”战术:

用两年时间在河西走廊屯粮、修路、练兵;

每克一城即设善后局,招抚流民恢复生产;

对阿古柏残部则穷追猛打,三个月横扫天山南北。

最精彩的是达坂城之战。刘锦棠率军夜袭,将敌军围在冰雪覆盖的城中,天亮时清军齐呼:“缴械不杀!”冻僵的敌军竟有6000人跪地投降。此战缴获战马800匹、洋枪1500支,左宗棠笑称:“此谓以战养战。”

四、屯田固边:红柳绿洲见证百年大计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干了两件让沙俄傻眼的事:

在戈壁广植“左公柳”,三年种树26万株;

推行“民屯”与“军屯”,开垦荒地80万亩。

他给朝廷的奏折充满诗意:“待到柳荫匝地,瓜果盈枝,虽异域犹故乡。”1884年新疆建省时,乌鲁木齐已有商号400余家,喀什开设俄语学堂,伊犁重建铸铁局。俄国驻伊犁领事哀叹:“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中亚的贸易霸权。”

五、孤臣暮年:镇南关炮声中的未竟之志

1885年的镇南关,72岁的左宗棠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法军惊讶发现,这个湖南老头竟把新疆的“抬棺战法”搬到南疆。冯子材大捷的捷报传来时,他正咯血书写《请专设海防大臣疏》,提议建立近代海军体系。

弥留之际,他喃喃道:“出队…我还要打…”侍从含泪记录遗折:“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遗恨平生,不能瞑目!”法国《费加罗报》却松了口气:“东方最顽固的主战派消失了。”

当左宗棠亲手栽下的“左公柳”在新疆绿洲抽芽时,这位湖南老将却已长眠福州。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用棺材赌回来的160万平方公里国土,在140年后依然滋养着各族儿女。正如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所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历史最终证明,这位执拗的“左骡子”,用一生践行了对国土最深沉的爱。

【参考资料】

《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清史稿·左宗棠传》(中华书局)《晚清帝国风云系列》(关河五十州著)《丝绸之路与左宗棠收复新疆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中法战争档案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