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大智慧,读了70年《水浒》,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内容

越山过去 2024-02-11 09:29:57
导语:

一、毛主席被“逼上梁山”,上井冈山“占山为王”

二、毛主席拒绝瞿秋白邀请,自己要上山结识“绿林好汉”

三、毛主席称赞李逵批评宋江,表示要给“李逵武松当入党介绍人”

有句老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人们认为,老了还读权谋《三国》伤脑筋,不利于健康长寿。

而少年血气方刚读无法无天的《水浒》,则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招灾惹祸。

既然《水浒》契合少年热血,那就不是一句老话能阻止少年对《水浒》的热情。

毛主席上私塾时正值少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毛主席喜爱上了《水浒》,读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晚年还在重温读了近七十年。

毛主席有手不释卷的习惯,读过的书籍数不胜数,能让毛主席反复阅读的书并不多,《水浒》算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反复阅读《水浒》这部小说,是因为毛主席能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内容。

而且毛主席在不同的时期读《水浒》,也能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本文就讲一讲,毛主席对《水浒》的种种独到见解。

《水浒》成书于明朝,到明末崇祯时期,这本小说却成了禁书。

而明末把《水浒》列为禁书的原因,恰恰和梁山泊密切相关。

崇祯朝梁山泊又有了“贼寇”,山东人李青山在梁山占山为王,劫掠周围城镇还让朝廷的财政命脉——漕运一度阻断。

朝廷剿灭李青山后仍然心有余悸,兵部尚书等大臣上奏崇祯皇帝,把李青山聚众为匪归咎于《水浒》的蛊惑,认为《水浒》“贻害人心”不可饶恕。

崇祯皇帝深以为然,下旨收缴民间《水浒》销毁,“垂为厉禁”藏匿者严惩不贷。

可笑的是,明末禁了《水浒》却因农民起义覆灭。

显然崇祯朝对《水浒》的认识很肤浅,还比不上“少不读《水浒》”的劝诫。

要是崇祯朝有毛主席对《水浒》的理解,也不会去做把《水浒》列为禁书的无用功了。

清朝从乾隆朝起,也连续几朝把《水浒》列为禁书。

到毛主席少年时代,官方虽然没有明令《水浒》为禁书,但老师、家长还是不让《水浒》“贻害”少年,毛主席和周围的同学要看《水浒》,只能偷偷看。

私塾教了儒家经书,毛主席学起来没多少兴趣,上课时就悄悄把《水浒》拿出来看,等私塾先生走近,再赶快抓一本经书盖在《水浒》上面。

1936年,毛主席和斯诺谈起当年偷读《水浒》的事还记忆犹新。

他有些自豪地告诉斯诺:“当年我和同学能背下不少《水浒》里的故事,我自认为那时候的自己比村里的老人更了解《水浒》。”

不知道《水浒》对少年时期的毛主席来说,最大的看点是不是梁山好汉叫绝的武功。

总之当毛主席步入青年后,《水浒》的武功已不再是毛主席最关注的部分。

毛主席在长沙一师读书时,有次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救国之道。

有的同学说将来当大官掌大权救国,其他同学立即反驳说没有滔天的背景根本当不上大官。

又有同学说要当老师培养学生救国,其他同学又认为时间太长而且能量也不够。

当同学们问毛主席要如何救国时,毛主席语出惊人,直接说道:“我要占山为王,学梁山好汉替天行道!”

同学一听全都大笑起来,以为毛主席在开玩笑。

不知以后这些同学听到毛主席上井冈山的消息时,又会有怎样的感想!

从长沙一师毕业之初,毛主席要“占山为王”还的确是一个玩笑。

那时候,毛主席抱着改良主义的思想,想要在政府框架内拯救中国。

当军阀张敬尧为祸湖南时,毛主席成了湖南各界“驱张运动”的急先锋,亲赴北平向北洋政府为民请命。

“驱张运动”胜利了,可是换上来的湖南督军谭延闿,对湖南的祸害一点都不比张敬尧差。

从这个时候起,毛主席抛弃了改良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俄式暴力革命才能救中国。

于是毛主席再也不相信请愿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转而和志同道合的人创办“俄罗斯研究会”,要唤醒民众暴力打碎旧世界。

这个时期,毛主席对《水浒》的最大感触是“官逼民反”。

而且毛主席很喜欢《水浒》对很多底层人物的描写,打铁的、砍柴的、街上卖膏药的,因“官逼民反”纷纷上了梁山。

广大的劳动人民是改天换地的基础力量,毛主席这个时期把《水浒》和现实联系了起来。

延安时期有进步文艺工作者排了出《逼上梁山》的京剧,毛主席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以前的戏剧都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霸占,看不到劳动人民的身影。

把真正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搬上戏剧,才能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水浒》的很多底层社会背景,比其他的古典小说更能契合毛主席对时代的认识。

黑暗的社会催生出北伐军和农民运动,而农民运动对北伐的一路胜利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农民革命最积极的地方,“都是土豪劣坤、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

如果崇祯朝有这种认识,就不会把农民“占山为王”甩锅给《水浒》了。

当蒋介石暴力窃取北伐果实站在劳动人民对立面时,就造成了更猛烈的“官逼民反”。

毛主席在1964年和斯诺谈起自己的革命生涯时,还强调革命是被反动派逼出来的,强调自己本是湖南一教员,反动派屠杀人民才把自己“逼上梁山”。

毛主席对斯诺感慨:“每次起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

从井冈山开始的红军时代,一些历史无意间和《水浒》故事产生了有趣的相似之处。

《水浒》中梁山的两次大发展,一次是宋江从清风寨去梁山,一路收拢了好几个山头上梁山。

井冈山的大发展,也来自朱毛会师和彭老总上井岗。

“三山聚义打青州”迎来梁山第二次大发展,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中国革命也迎来了高潮。

当然,井冈山和梁山有云泥之别。

梁山不是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就是图受招安封妻荫子,四方好汉也仅仅凭义气聚在梁山。

而毛主席一开始就是带着一支有坚定信仰的部队上井岗,聚集到井冈山的部队也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完全服从党的指挥。

对这些不同毛主席在战争年代常常提起,同时也尊重现实承认各个“山头”的存在,并指出应该在照顾“山头”的基础上消除“山头主义”。

还有梁山最多只能做到劫富济贫,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却推出阶级分明的土地政策,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不知比梁山高了几个维度。

梁山好汉没有政治方向,井冈山红军却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明确目标。

在中央苏区百事缠身的时候,毛主席仍然忘不了读《水浒》。

有次毛主席刚驻扎下来,就叫警卫员去村里的读书人家看能不能借本《水浒》。

年轻的警卫员没有听说过《水浒》,直接理解成接水壶。

当警卫员从一位老先生家中借来一个水壶交给毛主席时,毛主席不禁笑了起来,又耐心地给警卫员做了解释。

满心惭愧的警卫员赶紧再去找老先生,老先生明白后,亲自把收藏的《水浒》给毛主席送了过来。

毛主席这时候对《水浒》念念不忘,也算是一种触景生情。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时候,接替陈独秀担任中央最高领导的瞿秋白,邀请毛主席到上海中央工作。毛主席却拒绝说:“我不去住高楼大厦,我要去结交绿林朋友。”

秋收起义部队按当时中央的命令攻打长沙失败后,毛主席毅然拒绝再攻打大城市,把队伍带到了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和“绿林好汉”袁文才、王佐交上朋友,为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上找到立足地。

毛主席上井冈山的决定,也许包含《水浒》的情结。

毛主席曾说:“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占山为王的人,从来没有被彻底剿灭过。”

“占山”的内涵核心就是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毛主席上井岗则把“占山”提升到了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占领城市解放全中国的空前高度。

井冈山时期,毛主席曾语重心长地给一些干部讲《水浒》的故事,说王伦心胸狭隘,不接纳林冲、晁盖等好汉上山,“他不要别人革命,别人就革了他的命”,以此来告诫干部们不能把犯了错误的同志一棍子打死,搞关门主义把革命队伍变成“孤家寡人”。

而统一战线的形成,又是对王伦式狭隘的进一步否定。

对《水浒》的众多好汉,毛主席较为欣赏武松。

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前,毛主席就主张不能对蒋介石一味退让,“四一二”政变后,毛主席更是坚决主张以武装革命来反击武装反革命。

1949年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攻》中提到要学习武松精神,面对老虎敢于出手。反动派和野兽一样,刺不刺激它都一样,“总之是要吃人的”,因此必须坚决予以回击。

除了武松,毛主席还较为欣赏鲁智深和李逵。

聂荣臻元帅到华北建立抗日根据地时,毛主席就称赞他是八路军的“鲁智深”。

后来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毛泽东还专门开玩笑说:“李逵是我们路线的人,李逵、武松、鲁智深,这3个人我看可进共产党,没人推荐,我来介绍!”

解放后,毛主席又称赞李达是哲学界的“李逵” 。这两个称赞都是在颂扬勇猛无畏的革命精神。

毛主席去世的前一年,还在和人讨论《水浒》,并对宋江接受招安提出了批判,“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的领袖不好。……”

毛主席这话的意思是革命要彻底,不能搞成换汤不换药的革命。

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敢叫日月换新天”,要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不是改朝换代成为压迫广大人民新的少数统治者。

所以毛主席读《水浒》,就会很反感宋江的招安思想,而认为反对招安的阮氏三雄和吴用、李逵等人值得称赞。

不过毛主席也指出了李逵鲁莽的毛病。

红军时代毛主席就以李逵为例,批评有些干部像李逵一样,处理内部问题简单粗暴,造成被处理的人心中不服,以此来告诫干部要提高领导水平。

总之毛主席喜欢读《水浒》和毛主席的理念以及所走的道路有很大的关系。

毛主席深远的眼光,从《水浒》中看到很多看不到的东西。

一些经典小说读起来很娱乐,但像毛主席那样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小说中蕴含的真意。

3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