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开国中将被害,警卫却在隔壁通奸选择见死不救,周总理大怒

越山过去 2024-02-11 06:57:15

1970年12月17日,昆明突然出现火车停运、飞机停飞的异常的情况,在火车站和机场的旅客都受到了严格检查。

就在这天凌晨,昆明军区政委、开国中将谭甫仁夫妇,在昆明军区42号大院的家中遇刺身亡。

事发后为了防止凶手外逃,昆明才在第一时间封锁了车站和机场。

能在昆明军区大院行凶的的人,极有可能是个资深军人。

车站和机场针对旅客的检查,主要是在查旅客身上有没有多年从军留下的痕迹,被查出身上有军人痕迹的旅客,都会受到进一步审查。

刺杀发生在当天凌晨五点左右,42号大院很多人都听到了几声枪响。

当警卫部队和谭甫仁的秘书冲进谭甫仁的别墅时,发现谭甫仁的夫人已经被枪杀在卧室门口。

楼道有一路血迹,顺着血迹众人找到了谭甫仁,他倒在血泊中气息已经非常微弱。

“救护车!救护车!”

谭甫仁的秘书王克学红着眼睛声嘶力竭地大喊,他不明白在戒备森严的军区大院,军区最高领导谭甫仁怎么会被枪杀,他的警卫员都是干什么吃的。

谭甫仁被紧急抬走送医后,王克学冲到谭甫仁一个警卫住的房间“咚咚咚”砸门。“开门!开门!”

砸了好一会儿门,一个十八岁上下的警卫员,才打开房门哆哆嗦嗦地站在王克用面前。

“你在干什么!首长被枪杀了你知不知道!”

王克用指着这个警卫员大吼,样子像是要吃人。他这时只是急火攻心,还没有想到这起事件中谭甫仁的警卫有多荒唐。

这个警卫员被吓哭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王克学顾不得和他耗,又去砸另一个警卫员的门。

谭甫仁共有五个警卫,出事的时候三个警卫被谭甫仁派去参加千里拉练,家里就剩下两个警卫。

十八岁左右的那个警卫,不久前才从勤务兵调换到警卫的位置上。

另一个年龄大一些警卫开门后,低着头说自己睡着了,没有听到动静。

凶手就在这栋别墅里开枪杀了两个人,周围都有不少人被枪声惊醒,别墅里的警卫居然没有听到动静,这真是天下奇谈。

“先把别墅里的人都控制起来接受审查。”

随后赶来的昆明军区副政委下达了命令。

事关重大,副政委在布置完对车站、机场的封锁后,马上把情况通过专用电话汇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闻讯大吃一惊,冷静下来一想,就判断出枪杀一定是内部人员所为。

“会不会是警卫员干的?”周总理的秘书在旁边嘀咕了一句。

“不管是不是警卫员干的,从内部查一定能找到凶手。”

周总理断定破这个案子并不难,在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后,周总理就向昆明军区下达了全力抢救谭甫仁并限期破案的命令。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认为,谭甫仁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红军,如今又身居要职,如果不尽快抓到杀害他的凶手,不仅会在全国造成恶劣影响,还会给世界上的反华势力很多造谣的机会。

接到周总理的命令,昆明军区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专案组。

别墅里的人被带到昆明军区在郊外的一个据点接受隔离审查。

谭甫仁的七姨妹也住在别墅里,她说她听到枪声就走出房间查看,然后看到姐姐已经倒在血泊没有了动静。

“我还看到一个穿军装的身影一闪而过,我没有看到这个人的脸,估计这人的身高在一米七以上。”

这个人会不会就是两个无所作为的的警卫员中的一个?专案组立即提审了两个警卫员。

年纪小的那个警卫员受审时一个劲地哭,他抽泣得语不成句地对专案组说,他对不起政委,听到枪声他吓坏了,根本不敢开门查看,一个人躲在厕所里瑟瑟发抖。

而年纪大些的警卫员仍然坚持说他睡着了没有听到枪声。

调查刚刚开始,医院就传来消息:谭甫仁已于下午四点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时周总理派来的北京医疗专家,还在赶往昆明的专机上。

谭甫仁将军去世凶手只能完全靠专案组自己查。要查嫌疑重大的两个警卫员是不是凶手也很容易,只要检查他们的佩抢就能知道。

然而两个警卫员的佩抢经过专业鉴定,都没有发现射击的痕迹。

排除了警卫员作案,专案组把目光投向了42号院的其他军人。

42号院中除了几十名因各种原因被隔离审查无法作案的军人外,其他的军人都受到了调查,可是还是没有发现可疑的人。

面对这样的惊天大案,不管调查的人还是被调查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军区负责警卫工作的一位姓景的军官,在调查陷入僵局后用一个网兜上吊自杀。

专案组经过调查确认他没有作案的可能,看来他是深感自己严重失职,顶不住压力才走上了绝路。

就在专案组对限期破案焦急万分的时候,一条线索主动送到了专案组面前。这条线索指向的人,恰恰在前期调查中被专案组忽略

提供线索的人,是42号院一个十三岁女孩的父亲。

女孩叫马苏红,事发后马苏红告诉父亲,当天凌晨五点左右,一个叔叔敲门把她吵醒,她开门后那个叔叔问她陈汉中在哪儿,她睡眼惺忪地给那个叔叔指了一下,就关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了。

马苏红说她不认识那个叔叔,但有次她在澡堂看见那个叔叔来接一个姓王的小伙伴,估计那个叔叔就是她那个小伙伴的父亲。

凌晨5点左右不正是案发的时间吗?马苏红的父亲一听这个情况,就觉得和案子有联系,赶紧向专案组做了汇报。

专案组根据这条线索很快查知,马苏红说的那个叔叔叫王自正,是军区保卫处保卫科的副科长,案发时还在42院内接受隔离审查。

接受隔离审查有战士看押,王自正怎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做了案又回去呢?

专案组感到有些费解。

为了不找错对象耽搁时间,专案组把王自正的照片拿给马苏红辨认,马苏红一眼就认出照片中的人就是那晚敲门的叔叔。

专案组怕小孩认错人,又让被隔离审查的人排队,让马苏红从楼上辨认,从队列前经过辨认,马苏红都一眼认出了王自正。

王自正作案嫌疑重大,专案组决定对他进行审讯。

为了不打草惊蛇,专案组让他的顶头上司陈汉中和同事李伯达去找王自正,以食堂有事的由头把他带到指定地点抓捕。

哪知马苏红的辨认已经惊动了王自正,陈汉中刚喊了一声:“王自正,快跟我们到食堂去有事情。”

王自正二话不说,掏出一把手枪就朝陈汉中和李伯达扣响了扳机。

走在前面的李伯达腹部中枪倒在地上,陈汉中手臂中了一枪,赶紧大声呼叫埋伏在外面的战友。

看到众多全副武装的战士冲进来,王自正一个闪身躲进了厕所。

战士们围住厕所命令王自正缴枪投降,王自正以一声枪响回答,这声枪响过后厕所里再没有任何动静。

战士们冲进去一看,王自正已经打爆了自己的脑袋。

王自正为什么要制造这起惊天大案,又为什么能够得手,这些问题似乎随着他的自杀再也找不到答案。

不过对王自正住处搜查发现的笔记,以及对案子各种细节的进一步调查,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完整地浮出了水面。

王自正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参加解放军,作战英勇立有军功。

进入1970年代他被提拔为昆明军区保卫科副科长,值得憧憬的个人前程铺展在他的脚下。

哪知王自正还没有从升官的喜悦中走出来,一封他家乡的来信就就击碎了他的梦想。

这封信揭露出他在家乡伙同堂兄建立反动组织,杀害过一名我党武装干部的问题。

王自正在家乡时的名字叫王志正,他参与杀害我党武装干部后,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怕遭清算才逃离家乡,在外改名参加了解放军。

他本以为过了这些年,他在家乡做的恶事已经不会被挖出来,不料家乡仍然有人一直在追查他,这封信揭开了他隐藏的面目。

军区接到这封信后,把王自正的问题交给他的顶头上司陈汉中调查处理。

陈汉中不徇私情,把王自正送到了隔离审查的地方。王自中自觉过不了关,随即涌起了报复杀人的念头。

“我得不了好,你们也别想好。”

在专案组搜到的王自正笔记中,他写下了很多这类报复性言论。

起初他杀人的黑名单上最大的官就是他的顶头上司陈汉中,可他后来又觉得,杀军区最大的官更有轰动效果,更能解他心中之恨。

由于隔离审查的人都还没有定论,看守他们的战士仍然把他们当战友对待。

很多被审查的人白天呆在审查处,晚上就翻墙出去和家人团聚,看守的战士一般都睁只眼闭只眼。

王自正身为保卫科副科长,知道枪械库没有明锁,只要输入正确密码就能拿到枪,而枪械库的密码他清清楚楚。

决意杀人后,王自正利用看守他的漏洞,潜到枪械库取走两把手枪和二十发子弹。

枪械库保管员不久就发现枪械对不上数,但由于怕被处罚,并没有向上汇报这件事。

12月17日凌晨四点过,王自正算好守卫战士换岗的时间,神不知鬼不觉翻墙脱离隔离审查,潜入谭甫仁的别墅。

他敲谭甫仁卧室门时,是谭甫仁夫人开的门。谭甫仁经常熬夜工作,并没有和妻子住一个房间。

“谭甫仁呢?”王自正冷着脸问谭甫仁的夫人。

“他不在这儿。” 谭甫仁的夫人这时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只是迷惑地看着这个凌晨敲门的人答了一句。

谭甫仁的夫人话音刚落,王自掏出手枪就是一枪,把谭甫仁的夫人击倒在地。

谭甫仁听到枪声走出房间查看,正好撞上王自正。王自正一枪打中谭甫仁胳膊,谭甫仁赶紧跑到警卫室使劲敲门。

王自正看到谭甫仁叫警卫本来转身就想跑,可他随即发现警卫室的门敲不开,又返身向谭甫仁追杀过来。

谭甫仁只好跑离警卫室躲避,不幸两发子弹击中了他,他再也站不起来了。现场留下四个子弹壳,每颗子弹都射进了人的身体。

枪击谭甫仁后王自正迅速逃离别墅,他还要去杀陈汉中。

他敲开马苏红的房门得知陈汉中的下落后就赶了过去,陈汉中此时已经到外地出差侥幸逃过了一劫。

整个案情上报给周总理后,周总理眉头紧皱,不无深意地对秘书说:“谭甫仁警卫的问题还要继续搞清楚。”

确实,十八岁的警卫员听到枪声吓得不敢开门还说得过去,年龄大些的那个警卫员睡着了没有听到枪声就很难让人相信了。

通过对保姆、警卫的进一步审查,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原来案发时年纪较大的那个警卫,正在房间里和比他大三十岁保姆通奸。

听到谭甫仁大喊着敲门,这个警卫以为谭甫仁是来捉奸,这才装没听见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害得谭甫仁倒在了返身杀回的凶手枪下。

周总理得知这个情况后,勃然大怒说:“这是解放军有史以来最差劲的警卫,一定要引以为戒。”

两个最差劲的警卫,让共和国失去了一位开国中将,这起案子实在是让人痛心。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