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筑巢”——徐燕与“花镜罍隅”的乡村诗篇

尚一网 2025-04-22 19:21:05

常德日报记者 姜美蓉 文/图

4月22日,晨光熹微,桃源县架桥镇栖凤山脚下的“花镜罍隅”民宿里,徐燕正修剪一丛月季。昨夜雨疏风骤,她半夜未眠,清晨五点多就起床打理花园。满院繁花似锦,这个乡村花园如今美得令人惊叹。上千平方米的花园和一栋3层小楼,是徐燕和家人花了近四年打造的“世外桃源”。

徐燕和爱人高晓波在亲手打造的花园里

花园建设时期的全景

花园建好后的第一个春天

2021年,40岁的徐燕人生轨迹悄然转向。彼时,她和爱人高晓波已在城市打拼多年,经营过餐馆、超市,在销售行业摸爬滚打。但随着孩子学业稳定,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愈发强烈。她毅然卖掉城里的店铺,回到家乡,拆掉老宅重建,开启了圆梦乡村之旅。

梦想花园的不同角度

施工初期,徐燕的“旧物改造计划”便让乡亲们啧啧称奇:邻居家废弃的房梁,化作花园里的凉亭支柱;父母舍不得丢弃的老式木柜,被她打磨成复古吧台;连土鸡窝棚的围栏,都是用收集的老砖砌成;为设计一道弧形围墙,她与工匠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这份执着,让瓦匠师傅直呼“难缠”,却也成就了民宿独一无二的乡土气质。为了留住乡愁,民宿也成了乡土文化的“活展厅”:榫卯老家具旁,挂着二十四节气农事图;花园里,有传统农具改造的风车;小朋友的秋千,是她用旧木头手作的。“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礼物,藏着祖辈的智慧。”她说。

收集的旧物会被徐燕应用到不同的场景

古老的农具成为花园里的风景

“整个园子的土都是我们自己手提背扛过来的,这几年吃的苦、流的汗比前几十年都多,但看到现在的成果,还是特别欣慰。”徐燕爱健身,高晓波爱种花,她说,建造花园的几年,也是一场体力脑力的双重较量,挑土挖沟、种花造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两人亲力亲为。“也想过找专业团队设计施工,但承担不起高昂的费用,只能自己摸索。”徐燕说,造园的这个过程特别像“燕子筑巢”,虽缓慢却踏实。

花园里的风车架都是由旧物改造而来

民宿取名“花镜罍隅”,看似有点生僻拗口的“罍(读lei)”字,背后藏着一段特殊的渊源。徐燕回忆,她刚返乡建院时,有友人问及商代国宝“皿方罍”出土地,才得知自己竟与这段历史比邻而居。

皿方罍是商代晚期最大的青铜方罍,享有“方罍之王”的美誉。它于1919年在架桥镇栖凤山村出土,此后器身流落海外近百年。直到2014年才回归祖国,在湖南省博物馆实现“身盖合一”,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为此徐燕专程前往湖南省博物馆,凝视那尊历经百年漂泊终归故土的青铜方罍,内心澎湃:“器物会说话,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来处。”

夫妻俩合力打造了“花镜罍隅”

如今的“花镜罍隅”,早已超越一间民宿的意义。徐燕像一只衔泥的燕子,将旧物改造的巧思、回归田园的梦想、文化传承的担当,都一点点垒进现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