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为深刻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肩负的新使命新任务,全方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教育在线联合推出“教育强国建设”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推进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谈一些重点工作和思考。
近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安富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围绕AI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系统阐述了通过深化院校研究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张安富在相关论述中强调,院校研究作为高校治理的“数据桥梁”与“决策智囊”,正通过数字化转型、科文教育协同、成果推广应用及本土化模式探索,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
院校研究成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神经中枢”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必须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以数据驱动教育治理变革”。
张安富指出,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数字化建设绝非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需要院校研究作为“数据桥梁”和“决策智囊”,落实教育部“数据赋能、智慧决策”的要求,实现从工具应用到系统变革的跨越。“院校研究通过让数据说话,避免数字化沦为‘空中楼阁’,以数字化推动高校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张安富介绍,院校研究分会连续几年将年会主题紧扣智能时代背景,并发布和组织系列专项课题,聚焦高校数字化战略顶层设计,深入探究数智技术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利用AI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课程效果,优化教学,实现数据赋能,真正释放数智技术红利,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院校研究驱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
针对当前各类高校理工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发展势头强劲,而人文学科(如文史哲、艺术等)面临边缘化风险等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以“AI时代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为主题,围绕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着力化解 “技术至上” 带来的价值观缺失风险(如 AI 伦理、算法偏见等)。一方面,通过数智技术赋能人文教育(如虚拟现实助力历史教学),另一方面,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使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与SHAPE(社会、人文、艺术、哲学)相互滋养。“我们希望通过专家对话和院校实践案例示范,为各类高校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学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张安富说到。
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加强院校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数据系统建设中,存在数据孤岛、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不少高校领导对院校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由此导致高校综合改革缺乏科学决策支撑。
针对高校数据系统建设与决策支撑薄弱问题,张安富介绍,院校研究分会编辑除了出版《院校研究与治理丛书》和《中国院校研究案例集》,为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外,从2025年4月起,分会将陆续刊发不同类型高校的院校研究典型案例,为各高校开展院校研究提供更多的模式参考。如第一期刊发的武汉理工大学案例,系统展示了如何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决策支持”的全链条工作机制,为破解高校长期存在的“经验决策”惯性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后续还将进一步强化案例的典型性、示范性和持续性,加强院校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与决策支持。
持续探索院校研究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
“院校研究分会是一个院校研究的学术与实践交流平台。为推动院校研究走向更加成熟阶段,我们一直坚持在理论研究上发力”。张安富特别提到,202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将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探索关于院校研究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拟从不同形式的院校研究主体及其实践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探索出项目驱动型、专题驱动型等适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院校研究模式,为不同高校深入开展院校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