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9日,又一个人类的小里程碑在北京亦庄实现——地球人类的首次“人和机器人”共跑马拉松!
未来,当硅基生命回首往事时,可能会说:我们硅基人类,在19日这一天与人类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看看这划时代的一场赛事吧!

2025年4月19日7时30分,全球首个“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赛。
这场赛事汇聚了20支人形机器人队伍与9000余名人类跑者,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赛道。
标志着人类与智能科技协同发展的里程碑。
尽管人类与机器人赛道共用,但分属不同区域。
机器人需应对沥青路面、缓坡、石板路等多种路段。
21公里,是对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通信稳定性及能源管理技术的巨大考验。

即使按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完赛差不多要连续奔跑2个多小时,2万多步。
对机器人各方面能力都是巨大考验。
1. 具身智能与本体优化
参赛马拉松的机器人,需在“大小脑”协同、运动稳定性、拟人性等方面有强大功能。
例如,“天工Ultra”机器人,通过导入人类运动数据优化步态,结合关节力矩峰值探索,实现每小时10公里的稳定奔跑速度。
部分机器人还穿上特制的“运动鞋”,以缓冲路面对关节的冲击。
2. 热插拔换电技术
为应对续航挑战,机器人采用了类似于赛车“换轮胎”的换电模式。
可在不关机状态下10秒内完成电池更换,确保连续奔跑,最快完赛。
3. 轻量化与散热设计
通过结构减重、腿部耦合优化及风冷散热技术,机器人平衡了重量与强度,提升了运动效率和耐久性。

赛道设计:途经南海子公园、文博大桥等地标,融合自然景观与科技元素,机器人需在柏油路、草地、石子路等复杂地形中调整步态。
竞赛规则:机器人队伍设3小时30分钟关门时间,允许更换电池或通过接力形式完赛。
奖项设置:除速度奖外,还设立“最佳拟人跑姿”“最少换电次数”等创新奖项,体现技术的多元价值。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指出:赛事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技术测试、能力展示和应用推广的平台。
通过马拉松场景,机器人企业可验证长距离运动稳定性、多地形适应能力,推动技术向灾害救援、智能制造等实用场景延伸。

此次赛事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试金石”。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表示:比赛将加速高扭矩电机、耐磨损材料等上游产业链升级,并促进人机协作模式探索。
未来,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人类跑者的“智能陪练”,甚至走入家庭服务、医疗陪护等领域,重塑科技与生活的边界。
对于很多像小编这样只有一个孩子的八零后家庭来说,可能小编和老婆将来的老年生活,是由机器人来养老送终了。

北京亦庄的这场“人机共跑”马拉松,不仅是体育竞技的创新尝试,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集中展现。
当人类与机器人并肩奔跑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速度与耐力的较量,更是一个智能时代徐徐展开的壮丽图景。
正如赛事口号所言:“科技,让未来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