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秋诗词中,出现得最多的意象,除了月亮,恐怕就要算嫦娥了。
嫦娥,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据典籍记载,其故事最早出现在已经失传的《归藏》中。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了多个版本。
各个版本尽管立意和细节有所不同,但故事主干基本都是:大美女嫦娥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不死药,一个人飞到了月宫中。
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神话母题之一——“嫦娥奔月”!
由于嫦娥与月亮的紧密联系,而中秋节本就是月亮节,所以在古代中秋诗词中,嫦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有时,诗人们甚至直接用嫦娥来指代月亮,如:
南渡词人重要代表叶梦得的《水龙吟·舵楼横笛孤吹》中有句:“料嫦娥此夜,殷勤遍照,知人在、千山里。”
南宋词人石孝友的《鹧鸪天·旅中中秋》中有句:“姮娥不怕离人怨,有甚心情独自圆。”
这些词句中的“嫦娥”,都是指月亮。(嫦娥,在诗词中又称“姮娥”、“素娥”、“霜娥”、“婵娟”等。)
不过,不论是在唐诗还是宋词中,“嫦娥”的意象主要还是源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由于嫦娥是一个人吃下不死药、飞奔月亮、独守广寒宫,所以其形象从一开始就是孤寂的、哀怨的。
在唐诗中,嫦娥基本是作为一个美丽的怨妇而出现,伴随着她的是离别、孤独与惆怅、寂寞。
例如,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是直接点出了嫦娥年复一年的孤凄与落寞。
还有李商隐那首非常出名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在奔月之后夜夜悔恨的无尽心事,跃然纸上。
总之,在唐诗中,嫦娥基本是以寂寞、哀婉的怨妇形象出现的,诗人们通常只是旁观者和叙述者。
而到了宋词中,嫦娥的形象则有了变化和发展,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怨妇,而是成为了文人骚客们的倾听者、理解者,甚至是知音——
她与词人把酒相谈,倾听他们诉说心事:“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她能理解词人对人生的感慨:“人老欢情已减,料素娥信我,不为闲愁。”(张鎡《八声甘州·中秋夜作》)
她还以温柔抚慰着词人的孤独:“莫放笙歌容易散。须同玩。姮娥解笑人无伴。”(黄裳《渔家傲·中秋月》)
她甚至能为忠臣沉冤昭雪:“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在政治上不得意,或旅居在外的词人们,将自己孤独的处境,落寞的心境,投射到嫦娥身上,仿佛那个在月宫中孤凄寂寞的仙女也能感同身受。
尤其在中秋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地上的词人与天上的嫦娥都不得团圆;于是,词人们在嫦娥的形象中找到了精神契合,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感情丰富的中秋词。
再来一阙:“回首江海平生,漂流容易散,佳期难寻。缥缈高城风露爽,独倚危槛重临。醉倒清尊,姮娥应笑,犹有向来心。广寒宫殿,为予聊借琼林。”(叶梦得《念奴娇·中秋宴客,有怀壬午岁吴江长桥》)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浪迹江湖历坎坷,悠悠世事往嗟哦。春风一度孤帆远,驿馆三更别梦多。对影推杯邀皓月,临窗览景发清歌。姮娥莫笑狂生乐,圆缺由君奈若何?——望月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