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贞观十七年(643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糟心的时刻,即使像他这样的政治强人,身心健康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就在十七年前,李世民通过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唐朝,如今这场政治上的争斗又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的儿子居然也想政变夺位!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东宫太子
武德二年(619年),年轻的秦王李世民成为父亲,秦王妃长孙氏为他生下了长子。由于孩子出生在承乾殿,再加上皇孙们都是承字辈的,于是唐高祖李渊为这个孩子取名“李承乾“。第二年,唐高祖李渊为皇孙们赐予爵位,年仅两岁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四年后又改封中山王。如果没有意外,作为嫡长子李承乾是要承袭秦王之位。
然而意外发生了!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在八月成为皇帝。两个月后,已经稳定局面的李世民正式册立太子,而储君的人选自然就是李承乾。此时的李承乾非常聪明,“太宗甚爱之“。李世民非常注重对太子的培养,不仅挑选名师辅导,而且经常有意对其进行历练,让尚书省将一些政务交给李承乾决断。
二、渐失宠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的毛病逐渐显现出来,“好声色,慢游无度”。可是他又担心父皇知道这些事情,因此“不敢见其迹”。每当临朝视事的时候,李承乾“必言忠孝之道”,可是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另外,李承乾还很会演戏,每当太子宫中的官属们想要劝谏时,他就会正襟危坐,然后“引咎自责”,搞得对方说不出话来。
不过久而久之,李承乾的这些事也都传到了唐太宗的耳中。另外,李承乾还得了腿疾,行走不是太利索。与此同时,魏王李泰声誉日隆,深受李世民的宠爱,而李泰也有夺储之心,于是拉拢了一批官员。李承乾想要自保,因此身边也有一些死党,两派之间明争暗斗,唐朝初年的情形似乎又一次出现了。
三、太子被废
李承乾与李泰的矛盾日渐激化,于是他决定干掉李泰!最初,李承乾召见了左卫副率封师进以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想让他们刺杀李泰,不过这个计划没有进行。接着,李承乾又与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谋划,“将纵兵入西宫”。
也就是说,李承乾打算学习自己的父皇,也来一次“玄武门之变”。不过,李承乾毕竟不是李世民,他的计划还没有实行,就被人告发了。李世民百感交集,精心培养的太子别的没学会,居然想学自己政变!经过一番审讯后,李世民作出了最终判决:“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两年后,李承乾病死,李世民以国公之礼将其安葬。
参考资料:1.《资治通鉴》;2.《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