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在马戛尔尼的率领下,一个庞大的英国使团漂洋过海,踏上了古老东方帝国的土地。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不屑于学习西方的语言,也没有什么外语学院,因此翻译就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么,在这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碰撞中,是由谁翻译的呢?许多人可能想不到,是一位神秘的中国人!
一、寻找翻译
马戛尔尼在奉命组建使团时,就考虑到了翻译问题,他知道在北京也有一些外国人,主要是西方的传教士。这些人长期居住在中国,深谙清朝官场的各种利害关系,马戛尔尼担心他们不会以英国的立场进行准确的翻译,因此翻译还得用“自己人”。不过,当时的英国也没有熟悉中文的人,于是马戛尔尼派副手斯当东前往欧洲大陆寻找。
在法国遇挫后,斯当东来到了意大利半岛,他惊喜地发现这里居然有一些懂得外文的中国人!许多读者可能觉得怎么可能呢,这可是闭关锁国的乾隆年间啊?原来,在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传播之前,一些西方传教士已经在中国的部分地区进行传教,而且有了一些信徒,还有一些中国信徒跟随西方传教士回到了欧洲。
二、中国翻译
雍正初年,在清朝生活十多年的传教士马国贤(意大利人)返回欧洲,并在那不勒斯创建了中华书院,专门教育、培养来自中国的年轻信徒。之后,陆陆续续有一些信徒违背清朝官方的禁令,从澳门乘船偷偷来到意大利学习。被斯当东选中的翻译有两个人,一个名叫柯宗孝,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就是李自标!
李自标是甘肃武威人,于1760年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他们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1773年的时候,李自标离开了家乡,在澳门与一些年纪相仿的中国人乘船前往欧洲,他们经巴黎来到了那不勒斯的中华书院,在这里进行学习。经过二十年的学习,李自标对于拉丁文、意大利文已经十分精通,也希望能够回国传教。
三、返回中国
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柯宗孝、李自标成为了马戛尔尼使团的翻译。在行程中,他们还得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负责教副使的儿子“小斯当东”中文。期间,李自标与小斯当东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就在使团即将抵达澳门时,柯宗孝退缩了,因为他担心受到清朝官方惩治,于是李自标就成为使团里面唯一一位正式的翻译。
李自标身穿西方服饰,还头戴西洋假发,参与了使团的整个觐见过程。不过为掩饰身份,李自标被称为“娄门”,因为他的兄长在清军任职,还是一位中级军官。李自标的翻译工作还算不错,得到了中英双方的认可。在结束访问后,马戛尔尼邀请李自标前往英国,但被他婉言谢绝。之后,李自标更名改姓,前往山西长治地区进行秘密传教,并于嘉庆年间终老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