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迷恋一线城市了,二线城市买房才有机会吃肉!

胡哥教你地产观 2023-10-11 14:36:23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霸主的交替只在海洋文明之间: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

大陆文明的清朝、奥斯曼、法国、德国、苏联都是失败者。其根本原因是在那个年代,海洋贸易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海洋运输相当于有了免费的高速公路,进入工业时代,产品通过海运可以自由流通到世界各地。也造就了海洋国家的空前繁荣,并主导着世界的贸易格局。

每一次经济格局的转变,都带来了城市格局的变化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回中国,新中国刚成立那会,为什么优先发展东北的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城市,一来是东北有不错的工业基础,二是在当时的形势下,苏联是我们学习的老大哥,也只有北边的苏联,才是我们主要的贸易对象。在当时,是东北的沈阳、哈尔滨、大连、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高光时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门的打开,我们国家开始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东南沿海由于港口便利和物流的优势,加工出口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长三角的上海、宁波、苏州等城市和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东莞都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出口贸易、引进外资获得了空前的繁荣,成为全国经济的排头兵。

在90年代,有一句口号: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于是,打工潮在那个年代兴起,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和大学毕业生背井离乡,来到广东这片热土,成为当时引以为傲的打工仔、打工妹,也是在这片热土上,才有机会让他们的人生有更多可能。

而我本人,就是当年那个千万打工仔中的一员。睡过天桥下面,吃过2块钱的广东炒米粉,也见识过深圳当年的飞车党和广州火车站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严打”的治安环境。十几个春秋,我也是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氛围中成长,在“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感召下,在深圳结婚,生子,买房。一步步走到今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经济格局的转变,都带来了城市格局的变化。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逐步向东南沿海转移,于是诞生了上海、广州、深圳三个一线城市,北京是政治中心,那必须是一线老大哥。但其它三个能够成为一线,与他们所处的东南沿海位置有非常大的关系。

人口和产业正在向二线城市迁移

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已经呈现了负增长,同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但是二线城市仍呈现人口流入状态,从净流入量上看,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10大城市依次分别是:长沙、杭州、合肥、西安、南昌、武汉、郑州、青岛、成都。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明显是中部较多,占据半壁江山。

如果你把2021--2022两年累计的数据来看,常住人口增长方面,武汉、杭州、长沙、西安、成都这几个城市非常亮眼。

其中华中第一大城武汉,因为2021年人口大幅回流,近两年常住人口净增近130万人,位居全国榜首,武汉也因此超越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成为全国人口第7大城市。

反观一线的北上广深,北京、上海因为城市发展饱和,人为控制,人口均在负增长。2022年北京人口减少4.3万,上海人口减少13.54万。虽然广州和深圳的人口统计数据还没出来,但从广东省2022年人口总量减少27万来看,大概率这两个城市人口流入也在逐步减少。

一线城市因为高房价,高物价,职场内卷严重,已经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望而生畏,转向容易置业,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强二线城市,省会城市。

随之转移的还有产业,比如这些年,回流成都、重庆、武汉、合肥的不仅有一线的人口,还有一线的产业转移,中低端的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一线的成本居高不下,已经让这些企业主不得不选择成本更低、人工更便宜,其它资源条件也不差的二线城市。

说到房价,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均价都站在了六七万一平米的高位,但是强二线城市的均价才2万左右,甚至很多中西部城市才1万多,以成都、重庆、武汉为例,它们的综合实力在全国都能排进前10名,它们的房价不应该与一线城市有三四倍的差距。很多人说强二线城市的房价被低估了,尤其是重庆。准确地说应该是被严重低估了。

如果说一线城市的房价是90分的话,再往上提一两分都是很难的,那么强二线城市的房价才刚60分,甚至不到,未来提升的空间是很大的。这也是我们看好强二线楼市的主要原因。

30年河东,30年河西,新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

时间来到了2023年的今天,在中美贸易战和科技封锁下,大国博弈摆上了桌面,在掀桌子、脱钩后有什么退路或者替代方案的思考下,所有的发展策略都指向了”一带一路”经济内循环”。这又将是一次贸易格局的转变。也是大势所趋,作为战略大后方和中西部核心的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郑州等内陆强二线城市必将迎来大发展和国家资源的倾斜。

我们投资房产,跟对大势已经赢了一大半了,提前布局,今年将是成都、重庆、武汉等强二线城市最佳买入窗口期。一线的大门已经向大部分人关闭,建仓二线城市未来才有机会吃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