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为何只活了24岁,看看他的生活状态,能活24岁已是奇迹

史中阅灯火 2025-04-16 17:50:25

6岁登基,14岁亲政,24岁驾崩,顺治的一生像是被按了加速键,传奇且短暂。

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享受着锦衣玉食,顺治为何却只活了24岁呢?

事实上,顺治的皇帝生活也并非事事顺意,童年时,他在多尔衮的掌控之下生活得战战兢兢,少年时为亲政夺权又要殚精竭虑,而且他的婚姻大事总不顺心,和孝庄太后的母子感情也濒临崩溃,多重压力下,顺治能活24岁实属不易。

傀儡幼帝,朝不保夕

顺治七年七月初十,福临一生难忘,身为大清皇帝,这是他耻辱的一天,这天,尚不满13岁的福临,不由分说地被多尔衮的亲信从紫禁城“请”到了摄政王府。

到了王府,一路携幼帝出宫的几人便让顺治帝向摄政王恭请问安,并要求他主动宽慰“皇父”新亡元妃的哀痛。

这原本只是多尔衮的随口抱怨,没想到被身边的亲信当了真,还真的入宫把皇帝带到了他跟前,可能也是觉得此举太过僭越,面对突然被挟持来的顺治,多尔衮也不敢依他之前所言行事,而是大发雷霆,将几名“大胆”臣子降了罪,这场闹剧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从摄政王府回宫后,顺治心乱如麻,他既气愤又恐惧,回想起自己登基几年来的遭遇,桩桩件件,不禁胆寒。

七年前,他的兄王豪格,因曾与多尔衮同为皇位竞争者,在斗争失败后被废为庶人,后来经过千辛万苦才得复爵。

同年,正当他这位六龄幼君入主中原,再次举行登极大典,被尊为九州共主之时,他的皇十二叔英亲王阿济格竟敢当众称他为无知幼童,公开诋毁皇帝本应是大不敬的重罪,然而,只因有了多尔衮的默许,最终阿济格也并未受重惩。

不久,多尔衮再次出手,将兄王豪格削爵籍没,最终豪格冤死狱中,其嫡福晋也被多尔衮霸占。

多尔衮横行霸道,不只对曾经的政敌下手,就连他这个皇帝也丝毫不放在眼里。

他的母后,一国太后,同样是处境艰难,有苦无处诉说,多尔衮强取豪夺,令他们母子被迫分居,一月之中,只能相见一次。

此后,多尔衮更是被尊为“皇父摄政王”。人心难测,很多人都喜欢趋炎附势,甚至连曾经皇太极身边的亲信,也背叛了幼主顺治,不仅转而依附多尔衮,甚至敢对幼帝肆意讥讽,毫不顾忌人臣之礼。

摄政王权势如日中天,摄政王府也俨然成了大清的权力中心,多尔衮的众多追随者甚至完全将王府看作朝廷,处理朝廷大事全在王府。

天下只知有摄政王,哪知有帝。回想这七八年来发生的一幕幕,实在很难不让尚且年幼的顺治胆战心寒。

可是,这时多尔衮正独掌大权,两黄旗大臣又分化瓦解,其中大部分也都已经被多尔衮收买和威慑,还有谁能来为他们寡母幼儿保驾呢?

顺治深知自己虽然深居紫禁城,可也真是危如累卵了。

出路何在?绝境何时能完?弑君夺位大祸何日突然降临?福临对此是既不敢想又无法不想,尚未掌权的他只有听天由命了。

少年夺权,殚精竭虑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旧病复发,不久病逝,顺治感觉自己一下子失去了两个人,一个是压制他的摄政王,一个是保他皇位的“皇父”。

没有了多尔衮,他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真真正正的皇帝吗?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顺治想要亲政,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在内,多尔衮虽然不在了,但他留下的党羽还在,而且此时八旗兵尚在南方征战,国库财政吃紧,在外,漠西蒙古心怀异志,北边沙俄虎视眈眈,内忧外患,无一不在考验着这位年轻的皇帝。

果然,在多尔衮去世后的第三天,英亲王阿济格对顺治出手了。

多尔衮死得突然,有勇无谋的阿济格作为他的兄弟,显然并没有准备好,这次夺权实在有些仓促,阿济格不仅没有联合好各旗势力,反而弄巧成拙,成了原本多尔衮阵营中的众矢之的。

蛰伏隐忍的顺治终于迎来了自己扬眉吐气的机会,他看准时机,揭发阿济格的罪状,并及时联络两白旗发兵,一举擒获了阿济格。

莽撞的阿济格引火上身,很快被以谋反罪论处,成为了小皇帝夺权立威的第一块垫脚石。

多铎、多尔衮先后去世,阿济格也被幽禁,曾经不可一世的三兄弟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

树倒猢狲散,顺治乘胜追击,对多尔衮的余党发起了最终清算,最终,在经过无数个殚精竭虑的日夜后,顺治终于彻底击垮了多尔衮的统治集团,开启了自己的亲政时代。

立后风波,母子不睦

顺治的感情之路十分波折,这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和母亲孝庄太后的关系。

就史书记载来看,顺治的皇后先后有四位,在这四位皇后中,有两位是生前就被册封为后的,而另外两位则是死后追封的。

在历史上,一位皇帝先后有数位皇后也并不奇怪,不过,像顺治这样曾有两次大婚的却仅此一例。

顺治的第一次大婚是在他登基的第八年举行的,新娘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是在顺治亲政大典结束后的第五天到京的,而一路负责护送的,是顺治的亲舅舅,也是他的准岳父吴克善,这桩“亲上加亲”的婚事,早在先帝皇太极生前就已经定下了。

14岁,登基八年,现在亲政加大婚,本该是喜上加喜的,然而,这位少年天子并不欢喜,在年轻的顺治看来,这桩婚事更像是爱新觉罗家族赋予他的一项任务,而且必须完成,不容商量。

确实,“满蒙联姻”是国策,也是满清皇帝的使命,祖父努尔哈赤完成了,父亲皇太极也完成了,现在该轮到他了。

自准新娘到京后,朝中不断有大臣上奏,恳请皇帝尽快举行大婚吉礼,面对周围人的催婚,顺治以“此时未可遽议”为由,直接下谕旨拒绝。

没人知道,在此时的顺治心中,这场婚事究竟何时议才不算“遽议”,不过,就算他能沉得住气,但是他周围的人可都等不及了。

于是,即便是贵为天子,面对各方压力,顺治也不得不妥协了,四个月后,大婚吉礼正式举行。人们都在祈祷,经过婚礼后的皇帝可以正式接受这位皇后。

可是顺治十分抗拒这样的安排,无论母亲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他都无法与那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完成一段令长辈满意的婚姻。

两年后,顺治决意废后,为了维护自己的亲侄女,更为了稳固满蒙关系和儿子顺治的皇位,孝庄太后一拦再拦,但终究没能拦住。

即便顶着巨大的压力,顺治最终还是得偿所愿,走完了废后流程。

顺治年轻气盛,掌权独断,不顾政治影响也要一意孤行废后,这让孝庄太后十分忧虑,为了修补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履行“满蒙联姻”的承诺,孝庄太后只能重新为儿子挑选新皇后。

一年后,顺治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大婚,新娘是另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

很明显,这又是一次政治联姻,母亲的对“满蒙联姻”的执着和执行力,甚至让顺治感到有些佩服,然而这并不能令他顺从。

不知是对母亲固执的不满,还是单纯只是想展示自己作为皇帝的乾纲独断,总之,对这位新皇后,顺治依旧不满意。

大婚后不久,年仅14岁的新皇后就受到了顺治的斥责,未来命运难料。

孝庄太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不让上次的废后故事重演,她对新皇后百般呵护 ,坚决不允许顺治再废后。

由于母亲坚决不肯再让步,顺治第二次废后的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可是,两次立后、废后风波,终究是给他们这对观念不同的母子增加了不小的隔阂,自此,这对母子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只靠表面的客套来维系,至亲疏远,母子离心,无论对谁而言,这都最沉痛的伤害。

永失所爱,悲痛猝死

上天也算待顺治不薄,虽然两次立后都未能让他满意,但还是让他遇到自己的挚爱——董鄂妃。

关于董鄂妃的出身,说法不一,不过,顺治对董鄂妃的珍爱却是可以确定的,两人恩爱逾常,董鄂妃曾在一月内连晋两次位分,不仅如此,顺治曾专门为她册立皇贵妃大赦天下,这样的待遇,有清一代也仅此一例。

得遇知己,帝心甚悦,董氏虽身为皇贵妃,但顺治认为她颇有才干,胜过中宫皇后,特赋予她掌管六宫事务之权。

除了皇后之名,顺治把自己能给的全都毫不吝啬地捧给董鄂妃,年轻的天子迫切地想让全天下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幸福,然而,他的幸福十分短暂。

顺治十四年,二人喜得爱子,顺治一度沉浸在莫大的喜悦之中,可是好景不长,三个半月后,皇子不幸早夭。

痛失爱子,这对恩爱的壁人从大喜跌入大悲,董鄂妃更是因此一病不起,不久离世。

正所谓“情深不寿”,董鄂妃的离世成为了压倒顺治的最后一根稻草,骤失爱子又痛失爱妃,黯淡生活中的最后一束光亮突然熄灭,顺治再也承受不住了。

顺治十八年,这位常因家事和政事忧心的24岁皇帝,最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

人们常说: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很不幸,顺治在24年的人生中尝遍了悲忧惊恐,他不是在为朝堂忧心,就是在和家庭怄气,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英年早逝的结局。

从中也不难看出,情志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是多么重要。正所谓,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保持心情愉悦,才是健康生活的重要法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