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每个王朝在统治中都不得不重视刑罚制度的建立完善,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有着更完备的社会治安体系,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天网”系统,从根本上尽可能杜绝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我国也不断通过更新完善治理能力成为了世界上最和平的国家之一。
不过远在几百几千年前的封建王权时期,当时的社会治安环境肯定远远不如现在,犯罪成本低下导致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犯罪事件,古人也是没少动脑筋。
像以前的捕快、捕头就是专门为了缉拿罪犯设立的职务,说到这里有许多人不禁有个疑问,古代没有监控也没有照片,追拿犯人这不难于登天吗?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各朝各代沿用的缉拿令了,虽然只是一张普通粗制的告示,不过这每张缉拿令的最后一句话却令所有犯人闻风丧胆,犯人即使跑到天涯海角也能被捉拿归案。
捕快的选拔要说古代时期朝廷上的哪种官员最累,恐怕还要属历朝历代的捕快,之所以说他们累主要是工作属性和类别的不同。
古代的捕快隶属衙役,他们的工作只有两个,一是在县太爷审讯犯人时兼做行刑手恐吓犯人,另一个就是追捕捉拿逃亡的犯人,虽然捕快对一个地区的治安管理十分重要,不过这些捕快出身却都比较卑微,大多都是贱民。
这并非当时各朝各代不愿意招任学历高本事强的人才,而是在传统思想束缚下,人们对捕快职业的反感和抵触,因为在古代捕快干的是抓人拿人的活,总是跟坏人打交道,正经人家对此也不屑一顾,所以在那时捕快也被称为“不良人”,其中不少时期更是有家族中有一人当了捕快,后世三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奇葩说法。
不过这些“不良人”虽然在官场上职位底下,时不时还要遭到同朝为官者的嘲讽鄙夷,但是在百姓间却是把威风全部拉满,尤其是在历朝历代灭亡前的动荡时期,捕快更是没少赚油水,什么“脚鞋钱”“酒肉钱”“保护费”,百姓要是想摆摊卖货,这些支出都是必不可少的。
像《水浒传》中,林冲因为被高太尉陷害,最后落得个刺配沧州的下场,负责押送林冲的两位官差董超、薛霸,一路上可谓是将小人的丑恶嘴脸演绎的淋漓尽致。
听到押运林冲两个人十分期待,他们觉得林冲贵为八十万禁军教头,这回又能好好的赚一笔,谁料此时的林冲早已穷困潦倒,几两碎银都拿不出来,所以在路上被二人奚落嘲讽,最后要不是鲁智深及时赶到就要葬送了性命。
这只是在动乱时期一部分捕快的缩影,大多数的和平时期捕快还是十分认真负责的,很多人虽然出身低微,但是在捕快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清朝已经是捕快发展较为完备和成熟的年代,但那时捕快一年才不过6-12两白银俸禄。
除了工资低,捕快的工作要求也非常严格,只要有案件发生,捕快都要第一时间进入调查,而且各官府还有严格的考核制度,重大案件和一般案件按照常理结案时间都不能超过一周,过了期限案件仍无进展,捕快就是第一个挨收拾的人。
所以各行各业也大同小异,许多兢兢业业工作的普通人也要面临着工作上无形的压力,更为多的时候是,捕快好不容易通过调查在时限前找到了犯人线索,但是此时心虚的嫌疑人早已仓惶出逃,那这样的话案子会仓促结案吗?
答案显然是不会的,这就要说到古代为了缉拿犯人特别制定的缉拿令了,有了缉拿令在,捕快逮捕犯人的方式可谓更加便捷。
什么是缉拿令按照现在来说,缉拿令是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依法发出的一种指令,凭借缉拿令上的照片和个人信息由公安机关进行合法抓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缉拿令这一抓捕手段并非近代才有,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只不过古代的缉拿令和现在的相比实在是过于简陋,往往从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骑着马的官差手里拿着一沓纸张,在城中闹市地带或城门前张贴完还号召着百姓来看。
简简单单的一份缉拿令上有着官府的印信,还有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信息和所犯罪名,因为拍照技术是从清朝时期才逐渐引入国内,所以在文字的正上方还有各种画家所绘制的犯人肖像图。
这是张贴在民间用以追捕犯人的通缉令,各地官府和负责缉拿犯人的捕快肯定不能拿着这张草纸到处找人办案,既不严肃也不容易完整保存,所以官员们的手中普遍都有着一份海捕文书。
这一“海捕”的意思十分宽泛,主要是对全国各地重大案件的罪犯进行抓捕,上面的内容肯定要比张贴着的缉拿令详细不少,尤其是罪犯的画像更是由小有名气的书法绘画家进行绘制,以便于执行任务的捕快及时准确的抓到罪犯。
不过虽然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有了造纸和印刷术,但是缉拿令直到唐朝时期才出现,这其中就有一个印刷的技术瓶颈,专门为一个罪犯定制一个雕版印刷不划算,请宫廷或当地的知名画家画像又不能保证不同人画出的人像完全一样。
所以适用缉拿令的只能是当时被认为罪大恶极的犯人,要不然一个普通的犯人根本不值得花费这么大的成本代价,有很多时候缉拿令还未制作完全部张贴,捕快就已经找寻到关键线索将犯人捉拿归案了。
缉拿令真的管用吗虽然官府在各地张贴缉拿告示,不过就凭着这么一张不清不楚的画像,就要抓到案犯主谋,是不是不太现实,有的时候犯人看见张贴出的缉拿令也有可能故意乔装改扮,例如说把胡子剪短,脸上抹点泥土伪装成逃荒的难民,如此一来,捕快可怎么抓犯人?
其实古人根本没有我们想的这么笨,只要张贴出缉拿令,基本就没有捉拿不回的犯人,这里就要从缉拿令本身的使用和效力来说了。
首先,身份信息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普及并使用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并不像现在的身份证,人们大多身上带着腰牌、虎符等器具,上面记载着个人基本信息和家族信息。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利,人们很少出远门,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动不会太大,如果要是从一个地区去往另一个地区,当地会仔细核查外来人的身份信息和本人是否一致,所以嫌犯犯了罪大多只能在当地躲起来暂避风头,想着换个地方重新做人基本是不可能的。
其次,每份缉拿令上都有着这么一句话:“若有提供线索者赏银百两,若有生擒活捉者赏银千两,若有包庇罪犯者同罪论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百姓生活水平比较底下,很多时候忙碌一年到头也赚不了5两白银,而要是自己抓到了犯人,那么这千百两白花花的银子都够自己好几辈子花了,怎能不让普通百姓心动,特别是民间有些会功夫的武术行家,还要时不时自发组织起来替官府捉拿犯人,而这也是当地官府为了发动群众积极性,从社会层面给罪犯施压从而推动案件尽快了结的一个手段罢了。
这最后一点就是古代连坐制度的恐怖之处,之所以被称作连坐就是因为如果一家私藏罪犯不告知官府,那么邻里间相关联的10户人全要因为这一家的过错而受到牵连,也许不至于丢掉性命,但在大牢中关上几天也足够倒霉了。
虽然这种惩罚制度在如今看来缺少人道主义关怀,但是在古代的某些特定时期也形成了百姓群众监督的基层治安治理体系,一定程度上帮助官府抓到了各式各样在逃已久的案犯。
结语:官府所用的缉拿令并不是简简单单让人们拿着粗糙的画像对比着人脸去一个个核实犯人,古人只是技术落后并不代表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方法也落后。
虽然古代在科技技术方面虽然远不如现代社会,但是却能通过缉拿令充分调动百姓积极性,达到治理社会治安共同捉拿嫌犯的效果,这份攻心为上的缉拿令有怎能不让逃跑的犯人暗暗叫骂呢。
而如今我国的公安系统也在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系统完善、发展提高着办案效率和办案水平,尽可能实现百分百破案的工作要求,直到今日也许破案手段和破案方式有所改变,但是缉拿令却一直从古延续至今,这也能从中看出缉拿令的重要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