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斯特罗诺瓦《货币革命WildcatCurrency》

风斯若之 2025-04-06 17:54:35

很久没有看到《货币革命》这样一本如此好看的、有关经济学的大众读物了。虽然这本书的第一版发行于十年前,但是如今看起来依旧不过时,同时,因为多了更多的现实验证,反而显得这本书作者的思路清晰且很有前瞻性。

很多涉及具体现象的经济学著作是“很害怕”时间来检验的,比如有一些著作于二三四年前描述世界五百强企业如何成功的书籍,在如今,有些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些书籍自然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而这本《货币革命》,即便是在科技进步以及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十年后依旧充满了看点,依旧可以让我思考很多与货币、虚拟货币……等概念有关的内容。

对待虚拟货币,我是支持巴菲特的观点的——虚拟货币并不创造任何价值,它的价格只取决于是否有人愿意接盘,随着IT技术的发展,相信以后还会有很多隶属于更多企业的虚拟货币发行,这些网络虚拟货币更像是游戏中的“资产”——这些资产是否值钱,取决于有多少人在玩这个网络游戏、取决于有多少人会一直把这个游戏玩下去。

一些人以为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打破世界原有资产分配”的公平机制,但事实上,网络虚拟货币真的公平吗?每个人都有吗?还是说那些“在初期就挖矿的人会拥有更多财富”?如果虚拟货币的分配机制依旧是“先到先得”的话,那么这种模式到底“打破”了什么呢?还是只是让财富从一些人手里转移到了另一些人手里?

虚拟货币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但是虚拟物品或者说虚拟财富的存在却是事实。比如《货币革命》书中所提到的飞行积分,比如我们在超市消费、运营商交费……等消费行为中所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并不是货币,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当中却可以拥有与货币接近的购买力,这是一个虚拟财富存在有力证明。那么,当这些虚拟财富可以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存在于市场流通环节当中时候,他就可以表现出一部分货币的职能。

通过阅读《货币革命》,还引发了一些我关于“货币”的思考。如今,我认为货币的存在有两种“模式”:一是该货币拥有足够的担保;一是该货币拥有足够的市场认同。第一种模式,就像是货币发行时候在银行有足够的黄金储备,当货币出现“价值变化”时可以用黄金来作为价值保证;第二种模式,就如同现在的网络虚拟货币,虽然没有任何可以提供担保的资产,但是购买者(用法定货币兑换虚拟货币的人)的群体认同决定这种货币的价值。

关于虚拟货币的“矛盾点”就在这里,无论有多少人认为虚拟货币“不产生价值”,但是有人愿意用手里的法定货币去兑换,就是最好的“现实论据”,可以让所谓的“理论派”哑口无言。

《货币革命》的作者斯特罗诺瓦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游戏案例”来补充说明,这种写作手法让这本书变得更容易读“读懂”,即便是像我这样更喜欢“理论”而不是“案例”的读者,有时也会在那些我所熟悉的游戏当中寻找“归属感”,这真的极大地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性”。

0 阅读:2

风斯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